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晓峰 马雪 +2 位作者 冯晓明 周潮伟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44-7355,共12页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局地尺度,在宏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重点脆弱生态区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区域,在定量评估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1990—2015年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产水服务的基础...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局地尺度,在宏观尺度上的研究较少。重点脆弱生态区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区域,在定量评估我国重点脆弱生态区1990—2015年土壤保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产水服务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系数法并结合植被分布场数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6年间,重点脆弱生态区的土壤保持服务、NPP、产水服务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且3种服务的年际变化较小,但均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脆弱生态区的3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是整体上协同,局部权衡的关系,并且协同关系呈减弱的趋势;(3)生态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程度大于非生态恢复区,权衡关系减弱的动态变化趋势高于非生态恢复区。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有利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在时间上的非线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对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脆弱生态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洪超 《农学学报》 2018年第4期80-84,共5页
空心村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导致的农村地域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解决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蔡袋村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为例,在详细调查该区自然条... 空心村是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导致的农村地域系统退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解决空心村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蔡袋村空心村整治示范工程为例,在详细调查该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空心村整治示范点,经过废旧房屋拆除及材料处理、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过程,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增加了14.34 hm^2,初步形成了由上述过程有机构成的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工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 山地丘陵区 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进程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晓峰 张明明 +3 位作者 尹礼唱 黄鹏程 勒斯木初 周潮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8-957,共10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连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严峻的土地沙漠化形势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沙漠化进程及驱动机制对防治沙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年和2015年两期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气象数据、人口、GDP、DE...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连接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严峻的土地沙漠化形势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沙漠化进程及驱动机制对防治沙漠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年和2015年两期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气象数据、人口、GDP、DEM、土壤类型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进程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沙漠化面积减少了97 700 km^2,其中轻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62 000 km^2和130 600 km^2,而中度和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增加了21 500 km^2和73 400 km^2。整体上,沙漠化逆转面积为386 300 km^2,其中明显逆转239 000 km^2,不明显逆转147 300 km^2,而沙漠化发展面积为421 800 km^2,其中明显发展142 200 km^2,不明显发展279 600 km^2。(2)2000-2015年,沙漠化进程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自然因素为主要驱动力,其中沙漠化对气候因素响应尤为敏感,而降水量对沙漠化进程影响最大,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次之。(3)气候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沙漠化进程影响显著,而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与其他气候因素的交互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进程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减法测定土壤中生物炭含量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洪超 吴媛媛 马增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5期173-175,共3页
关于生物炭测定目前没有统一、完善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差减法测定生物炭含量已知的土壤,通过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确定差减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物炭称样量与氧化量之间呈现一次线性相关关系;差减法测定的土壤中生物炭含量略低... 关于生物炭测定目前没有统一、完善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差减法测定生物炭含量已知的土壤,通过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确定差减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物炭称样量与氧化量之间呈现一次线性相关关系;差减法测定的土壤中生物炭含量略低于土壤中生物炭的添加量;差减法测得的生物炭含量与生物炭添加量的差值<0.5%,在误差范围内。由此可见,差减法测定生物炭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这为土壤中生物炭含量的测定提供依据,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生物炭的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炭 有机碳 含量测定 差减法 重铬酸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关系的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欣蓉 王晓峰 +2 位作者 程昌武 刘世荣 周潮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68-3380,共13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需求和提高福祉。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传递到使用的全过程,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提...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需求和提高福祉。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传递到使用的全过程,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USLE、InVEST、CASA等多种模型和方法,量化西南喀斯特区2000—2015年土壤保持服务、产水和碳固定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探讨供需空间盈余变化特征,确定服务流传输路径和流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保持、产水和碳固定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均呈增加趋势,供给量分别增长679.52 t/hm^(2)、2.2×10^(5)m^(3)/km^(2)、72.91 t/km^(2),需求量分别增加298.6 t/hm^(2)、0.04×10^(5)m^(3)/km^(2)、168.36 t/km^(2)。(2)整个研究区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尚能满足需求,土壤保持和碳固定服务供需比均呈减少趋势,而产水服务的供需比呈增加趋势。(3)土壤保持高服务流主要分布在云南的黑水河流域、四川的雅砻江流域、广东的北江和东江流域;广西的红水河流域在2000年为产水服务需求区,而到2015年转变为高服务流;碳高服务流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部,方向由西南至东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区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平衡 服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Cd污染刺槐幼苗根围土壤黄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柯萌 贾夏 +4 位作者 张春燕 王璐 张宁静 高云峰 王子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44,共11页
【目的】探究CO_(2)浓度升高与Cd污染耦合对刺槐幼苗根围土壤黄酮积累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矿区植被恢复及场地污染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先将供试土壤用CdSO_(4)·8H_(2)O处理,使土壤中Cd含量分别为0,0.45,4.5 mg/... 【目的】探究CO_(2)浓度升高与Cd污染耦合对刺槐幼苗根围土壤黄酮积累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矿区植被恢复及场地污染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先将供试土壤用CdSO_(4)·8H_(2)O处理,使土壤中Cd含量分别为0,0.45,4.5 mg/kg,放置暗处平衡5个月后,将Cd处理的土壤装盆,以刺槐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高浓度CO_(2)处理45,90,135 d后根围土壤及茎干、根系的总黄酮、槲皮素以及茎干和根系C、N、Cd含量,分析根围土壤总黄酮与茎干和根系总黄酮、C、N、Cd含量和C/N的相关性。【结果】当土壤中Cd含量为0 mg/kg时,与大气CO_(2)浓度处理相比,高浓度CO_(2)处理根围土壤槲皮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总黄酮含量在幼苗生长45 d时显著(P<0.05)增加,而90和135 d时变化不显著。当土壤中Cd含量为0.45 mg/kg时,45 d时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均随CO_(2)浓度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90和135 d时土壤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土壤槲皮素含量则显著(P<0.05)降低。当土壤中Cd含量为4.5 mg/kg时,45和90 d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随CO_(2)浓度升高而显著(P<0.05)降低,而135 d时则显著(P<0.05)升高。无论是在大气CO_(2)浓度下还是在高浓度CO_(2)下,当土壤中Cd含量为0~0.45 mg/kg时刺槐幼苗茎干总黄酮含量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降低;45 d时幼苗根系总黄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90 d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135 d时总体呈增加趋势;茎干和根系C、N、Cd含量及C/N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规律性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根围土壤总黄酮含量与茎干总黄酮含量及根系C、Cd、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干和根系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围土壤槲皮素与幼苗茎干总黄酮及根系C、槲皮素、Cd含量和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干和根系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茎干和根系Cd积累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显著影响根围土壤总黄酮和槲皮素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 刺槐幼苗 土壤CD污染 根围土壤 总黄酮 槲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月皓 王晓峰 +3 位作者 楚冰洋 牛泽鹏 符鑫鑫 延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81-8593,共13页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格局的演变规律,探究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格局的演变规律,探究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国家屏障区生态格局演变规律,选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等驱动要素,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了1792 km^(2),主要转化为荒漠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转换面积分别为1088 km^(2)和832 km^(2);河流生态系统增加了1600 km^(2),主要由荒漠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转换而来,分别转换了1152 km^(2)和832 km^(2)。(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格局演变驱动机制中以社会经济因子为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83%)和人口数量(72%)贡献率最大;方差分析结果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的共同贡献率达到了77%;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演变受社会经济因子主导的区域面积比例为60.41%。(3)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内人口数量的总贡献率达到了72%,在人口数量作用下生态系统呈正向转换的面积占比达到了86.24%,且人口数量与河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程度较高,综合说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生态工程的建设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屏障 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