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旬阳出上的汉代陶溷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沛 《农业考古》 1988年第2期167-168,共2页
陕西省旬阳县近年陆续出土了三组汉代溷厕合一的陶制模型。这三组陶制模型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汉水中游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活文明发展的情景。一组猪圈为刀把形。(图1)
关键词 汉代 旬阳县 陕西省 中游地区 猪圈 出土 农业生产 合一 圈栏 文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茂陵东侧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兼论天马和现代中亚马种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常洪 王仁波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347-355,420,共10页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侧(西汉)一号无名塚一号从葬坑的鎏金铜马,不仅展现了我国西汉前期高度发达的冶金、铸造技术和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而且为研究汉代马的体型、来源提供了又一个实证。这匹铜马的造型,使人联想到50年...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侧(西汉)一号无名塚一号从葬坑的鎏金铜马,不仅展现了我国西汉前期高度发达的冶金、铸造技术和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而且为研究汉代马的体型、来源提供了又一个实证。这匹铜马的造型,使人联想到50年代在四川彭山县出土的陶马和70年代在贵州兴义县出土的铜马。其艺术风格虽然与前出两件迥然不同,然而马体质的干燥、细致和悍威勃然的神态却如出一格。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古代养马业空前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据《汉书》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西汉前期 艺术风格 出土 大宛 现代 中亚 品种 体型 第一个高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牛集团特征的形成——中国黄牛源流考之二(上)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洪 王仁波 《中国牛业科学》 1991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追溯了我国利用家牛的悠久历史,以群体遗传学的计代手段估计了商至清的三千余年间 B、S、Br、Wn、D5个毛色位点的选择进展,论证了黄牛集团特征的形成,除了有种源、自然和经济条件的背景之外,还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追溯了我国利用家牛的悠久历史,以群体遗传学的计代手段估计了商至清的三千余年间 B、S、Br、Wn、D5个毛色位点的选择进展,论证了黄牛集团特征的形成,除了有种源、自然和经济条件的背景之外,还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牛 群体遗传学 役用性能 肉用性能 陶牛 五牛图 牛种 至清 南阳牛 短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牛集团特征的形成——中国黄牛源流考之二(下)
4
作者 常洪 王仁波 《中国牛业科学》 1991年第4期1-4,共4页
三、毛色根据古代艺术品、历史文献反映的原牛、瘤原牛毛色以及外域家牛群体的毛色类别,估计黄牛集团与野生原种的主要毛色差异如下:1.有黧章、黑晕的个体在黄牛中约占1/4,而在野生原种中是大多数;2.黄牛集团中的绝大多数个体属全色牛。
关键词 原牛 野生原种 家牛 黑晕 秦川牛 种公牛 毛亨 湿热气候 牛群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卿事(士)考——兼论西周政体的演变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西兴 《人文杂志》 1987年第3期68-75,共8页
官制是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卿事(士)在王室政权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卿事进行溯源析流之考察,以揭示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特征,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西周政体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召公 周王室 政体 师尚父 周公 武王 公族 周初 大史寮 西周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乾陵壁画的写实特色 被引量:2
6
作者 孔桂梅 张小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2期220-222,共3页
唐乾陵陪葬墓室的壁画 ,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宫廷画师们在继承了汉魏以来艺术成就的基础上 ,吸收了民间和外来艺术中的营养 ,使壁画艺术达到了唐时的空前繁荣阶段。
关键词 唐代 乾陵壁画 永泰公主 章怀太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仲大祖”考——读《诗经》札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西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5-86,109,共3页
《诗·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南仲之名又见于《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常武》诗《毛传》曰:“王命南仲於大祖,皇父为大师。”《孔颖达疏》... 《诗·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南仲之名又见于《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常武》诗《毛传》曰:“王命南仲於大祖,皇父为大师。”《孔颖达疏》说:毛以为宣王“命卿士南仲者於王大祖之庙”。是《毛传》把大祖释为王命之所——大祖之庙。按《诗经》中“祖”字凡二十七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父 札记 《诗经》 《毛传》 《郑笺》 宣王 “祖” 崔述 考信录 祭祀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田人遗址新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5
8
作者 魏京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77年第3期223-224,245-246,共4页
1975年10月7—9日,我陪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摄影组在陕西省蓝田县拍摄蓝田人(曾命名蓝田猿人)化石产地照片时,与该研究所周国兴同志一起在陈家窝村和公王岭进行了短暂的野外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旧石器,现简报如下:
关键词 遗址 红黄色 钙质 旧石器 刮削器 石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遣唐使和中日文化交流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仁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69-81,共13页
中日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日木人民同中国人民是好朋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 中日友谊,源远流长。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日木人民同中国人民是好朋友。”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这一时期,以遣唐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 中国人民 中日两国 中日友好 中日友谊 日本语 唐代文化 公元 共同提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成功铸造的永曆乙未年铜炮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捷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96-101,共6页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南明时铸造的铜炮。此炮原放置在陕西省临潼县城的楼上,1953年由临潼县人民政府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炮系青铜所铸,身长210厘米,后膛大而前膛小,尾有球冠。炮身上有五处小箍,后膛有引火小孔。炮身有双耳,双鋬...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南明时铸造的铜炮。此炮原放置在陕西省临潼县城的楼上,1953年由临潼县人民政府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炮系青铜所铸,身长210厘米,后膛大而前膛小,尾有球冠。炮身上有五处小箍,后膛有引火小孔。炮身有双耳,双鋬。鋬前的炮筒上,有细花嘉禾纹两道。炮口直径21厘米,弹膛口径11厘米,口沿壁厚5厘米。口沿边唇有弦纹三道。双鋬均高12厘米,长18厘米。弹膛中部已为砂石所锈堵。炮身后部有阳文款识三行,共三十二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成功收复台湾 陕西省 永历政权 嘉禾 孙可望 清军 荷兰人 红夷大炮 赐姓 郑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俑军阵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学理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4期68-72,共5页
一九七四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大型的地下建筑,位当秦始皇陵陵园东侧。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铲探和试掘,已查明是为秦始皇从葬的兵马俑坑。秦俑坑的揭示,不但出土有大批兵器和陶塑艺品等珍贵文物,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 一九七四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大型的地下建筑,位当秦始皇陵陵园东侧。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铲探和试掘,已查明是为秦始皇从葬的兵马俑坑。秦俑坑的揭示,不但出土有大批兵器和陶塑艺品等珍贵文物,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军事序列的组成及其军容。因此,它是研究我国军事史难得的实物依据。考古工作者的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注意。出自保存和展览的需要,一个专门性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在筹建中。一座高约20米、进深204米、跨度72米的拱型展览厅已经凌空而起,一场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也将全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陵 兵器 军事史 车兵 古代军事 骑兵 战争 兵马俑 驯马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况的农业思想
12
作者 禚振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6年第1期66-72,共7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衣业经济在我国古代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占有首要地位,它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因而,“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有素称发达的农业。衣业经济在我国古代社会各经济部门中,占有首要地位,它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的生活影响极大。因而,“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是历代法家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们推行法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主阶级 荀子 荀况 世界文明 劳动人民 阶级斗争 古代社会 奴隶主贵族 战国时期 生产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毁灭文化论可以休矣——评临潼新出土秦俑的艺术成就
13
作者 秦中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3期39-45,93,共8页
一九七四年五月,在波澜壮阔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前发现了一座将近20亩地大的埋藏陶俑的地下建筑。经过一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秦代陶俑和陶马。有意义的是这次新出土的秦俑,形体高大,造型生动,它们多作武... 一九七四年五月,在波澜壮阔的批林批孔运动中,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前发现了一座将近20亩地大的埋藏陶俑的地下建筑。经过一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秦代陶俑和陶马。有意义的是这次新出土的秦俑,形体高大,造型生动,它们多作武士装束,手上拿着刀、剑、矛、弓弩、箭镞各种制作精良的武器,纵横排列整齐,阵势雄伟壮观,生动体现了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热情歌颂了秦始皇统一战争的胜利,是一批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陵 临潼县 艺术成就 出土 文化论 毁灭 地下建筑 考古发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