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程俊 李红 雷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进而引起非均质性强和渗透率低等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认为:该区储集砂体由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储层以发育粒间孔隙和粒内溶...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进而引起非均质性强和渗透率低等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认为:该区储集砂体由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储层以发育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交代作用等;成岩演化阶段已到达中成岩A期;长6储层成岩作用为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为该区的油气勘探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长6储层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田县幅、伯力克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韩芳林 崔建堂 +2 位作者 计文化 郝俊武 孟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 发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和二叠纪普鲁-阿羌裂谷型火山岩带。确定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为石炭纪—中二叠世。查明阿尔金断裂延入西昆仑表现为转换断层的性质。认为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与库地蛇绿岩相当,代表震旦纪—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多岛洋内亲塔里木板块的小洋盆;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归属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沟-弧-盆体系,为弧后陆缘小洋盆消减的产物,该盆地于中二叠世末褶皱,代表晚古生代弧-陆碰撞后的大陆增生;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及巴颜喀拉山群奠基于特提斯洋盆之上,在接受大量陆缘碎屑沉积的同时向北侧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之下俯冲,形成了昆仑山最南侧、规模最大的晚三叠世—侏罗纪二长花岗岩带,并最终实现洋-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早古生代 其曼于特蛇绿岩 小洋盆 晚古生代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 弧后洋盆 弧-陆碰撞 大陆增生 二长花岗岩带 洋-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拴厚 赵金祥 +2 位作者 陆爱明 李海平 崔建堂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82-389,共8页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基岩及第四纪地质、矿产和景观旅游资源、生态地质等地质生态综合调查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 地质生态环境 综合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二叠系湖相微生物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红 柳益群 +5 位作者 李文厚 杨锐 雷川 刘林玉 刘洪福 李海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1-670,共10页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养牛场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以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层深灰色、灰色碳酸盐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的互层沉积为特点。湖相碳酸盐岩以微晶白云岩为主体,其次为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主要...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养牛场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以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层深灰色、灰色碳酸盐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的互层沉积为特点。湖相碳酸盐岩以微晶白云岩为主体,其次为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铁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等组成,常混有泥质组分且富含有机质。镜下观察白云石主要为微晶(〈4μm)/Z微亮晶(4—10μm),极少数为亮晶(〉10μm)。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微晶白云岩中存在微球状(直径约9μm)、微棒状(长度约0.3-1.2μm)及微米级它形(〈5μm)等3种微形貌的白云石,其中微米级它形白云石在白云岩中占绝大多数。在微晶灰岩中还发现了直径约70-150nm。形态与球菌相似的纳米微粒。具有微生物矿化的特征。研究区白云岩Sr丰度及Sr/Ca比总体持平或略高于微晶灰岩,Mn丰度远高于微晶灰岩,C、0同位素均高于微晶灰岩。暗示了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比微晶灰岩更深及盐度更大的水下还原环境,二者之间缺乏明显的交代关系。芦草沟组白云岩的δ13CmB介于9.2%-15.6%,强烈正偏的δ13CPDB可能是产甲烷古茵的代谢活动引起有机质碳同住素分馏的结果。以上特征表明,研究区芦草沟组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产烷带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引起的甲烷生成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白云石 微球 微棒 纳米微粒 微生物甲烷生成作用 中二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其滩岩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对北秦岭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志国 陈隽璐 +4 位作者 徐学义 杜志刚 张占武 王洪亮 李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769,共13页
出露于北秦岭造山带中的木其滩岩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原岩为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对木其滩岩组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同位素年龄762.5±4.6Ma,为成岩年龄。地球化学上,这些斜长角闪岩显示低钛(... 出露于北秦岭造山带中的木其滩岩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原岩为玄武岩-亚碱性玄武岩。对木其滩岩组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U-Pb年代学分析,获得同位素年龄762.5±4.6Ma,为成岩年龄。地球化学上,这些斜长角闪岩显示低钛(TiO_2=0.57%~2.16%),低K_2O/Na_2O比值(0.06~0.55)和中等-高Mg~#(45.3~68.7)特征,为低钛拉斑玄武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表现出轻重稀土分异,无Eu异常的特征,类似于E-MORB。这些斜长角闪岩以Rb、Ba、Th和La富集,低(^(87)Sr/^(86)Sr)i比(0.7038~0.7040)和高的ε_(Nd)(t)值(+4.1~+6.9)为特征,表明其来源于地幔,成分上相似于FOZO。(Th/Nb)_N,Nb/La和Ba/La的比值特征表明它们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所有这些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阐明木其滩岩组斜长角闪岩代表的是大约762.5±4.6Ma商丹洋盆初始裂解时的洋壳残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其滩岩组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北秦岭 商丹洋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刘联群 刘建平 +1 位作者 李勇 魏敏珠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63-267,共5页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组 油藏类型 成藏因素 彭阳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湖相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雷川 李红 +1 位作者 杨锐 程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775,共9页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红雁池南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主要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薄层深灰色白云岩、灰岩、粉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页岩、泥岩互层。白云岩主要由泥晶白云石、铁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组成,富含有机质。白云...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红雁池南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主要发育浅湖至半深湖背景下的中、薄层深灰色白云岩、灰岩、粉砂岩与中、厚层灰黑色页岩、泥岩互层。白云岩主要由泥晶白云石、铁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组成,富含有机质。白云石粒径约3~10μm,阴极发光呈现均匀昏暗的砖红色。白云石主要有微球状(直径约5~8μm)、微簇状(长度约2μm)及他形(1~10μm)等3种微形貌。微球状白云石具有显微纹层结构,似为生长纹层,放大至6万倍发现显微纹层是由无数纳米级颗粒构成。他形白云石放大至4万倍发现主要由大量直径约0.25μm的球状微粒聚集粘结而成,具有微生物矿化的特征。将研究区白云石与现代典型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相比,其显微形态特征非常相似。研究区白云岩δ13CPDB为1.8‰~13.8‰,δ18OPDB为-12.1‰~-4.1‰,偏高的δ13C可能是产甲烷菌活动引起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的结果。以上特征表明,芦草沟组具有特殊形貌白云石的沉淀很可能与厌氧微生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泥晶白云岩 微球状白云石 显微纹层 微生物矿化 芦草沟组 中二叠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喀喇昆仑二叠纪加温达坂组孢粉化石新发现 被引量:5
8
作者 姚建新 肖序常 +5 位作者 高联达 韩芳林 崔建堂 彭海练 纪占胜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0-621,共2页
During recent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West Kunlun area, Permian sporopollen genera such as Cordiatina,Limit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and Primuspollenites have been found in of the Jiawendaban Formation, which provi... During recent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West Kunlun area, Permian sporopollen genera such as Cordiatina,Limit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and Primuspollenites have been found in of the Jiawendaban 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ge of the clastic rocks of the Jiawendaban Formatio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Permian strata and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West Kunlun-Karakorum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孢粉化石 地质调查 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神木地区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洪亮 雷泓宴 张清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5-91,共7页
以陕北神木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与研究了该区中生代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特征、盆地充填样式,初步建立了该地区区域岩石地层模型。本文反映了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应用层... 以陕北神木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与研究了该区中生代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特征、盆地充填样式,初步建立了该地区区域岩石地层模型。本文反映了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对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成煤规律分析及成矿预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地区 侏罗纪 层序地层 盆地充填 地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演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洪亮 雷泓宴 张清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14,共7页
通过神木地区的1∶5万生态地质填图,以实际调查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2000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空、航天信息资料和历史文字、图形、图表等对神木地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地质因素是... 通过神木地区的1∶5万生态地质填图,以实际调查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2000年等不同时期的航空、航天信息资料和历史文字、图形、图表等对神木地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的特点、影响因素、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地质因素是沙漠化的内因,是沙漠化的物质基础,气候和人类经济活动是沙漠化的外因,影响着神木地区沙漠化的进程与速度。以地质因子调查为基础,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手段,初步查明了沙漠化的物质来源、分布特点,并建立了神木地区沙漠化动态分析模型;分别编制了20世纪80年代及2000年两个时段的沙漠分布图,总结了20年间神木地区沙漠化发展趋势,将该地区沙漠化演化类型划分为逆转型、扩大型、活化型和无明显变化型。神木地区以逆转型为主导,表现在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的面积逐步减少,而固定沙丘的范围在快速扩大,其变化速率分别为-5.725、-9.603和16.218km2/a。对神木地区今后沙漠化演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地区 沙漠化 动态分析模型 预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康西瓦西北部库尔良早古生代角闪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占武 崔建堂 +4 位作者 王炬川 边小卫 朱海平 罗乾周 王满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0-725,共6页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库尔良早古生代深成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裂解期细粒黑云母角闪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均值506.8Ma±9.8Ma,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500.2Ma...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库尔良早古生代深成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裂解期细粒黑云母角闪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均值506.8Ma±9.8Ma,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500.2Ma±1.2Ma,表明其形成时代均为中寒武世。该同位素年龄的获得,为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库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的裂解时限提供了直接的时代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康西瓦西北部 早古生代深成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单颗粒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杂岩中变质侵入体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隽璐 张占武 +2 位作者 李海平 赵选社 宋红香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4-39,共6页
通过凤(县)—太(白)地区1∶250000地质填图,从秦岭杂岩中解体划分出变质侵入体,命名为两河口岩体。锆石同位素年龄为851.8±1.9Ma。据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北秦岭造山带沿商丹一线(西部)存在晋宁期大陆弧型花岗岩。... 通过凤(县)—太(白)地区1∶250000地质填图,从秦岭杂岩中解体划分出变质侵入体,命名为两河口岩体。锆石同位素年龄为851.8±1.9Ma。据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北秦岭造山带沿商丹一线(西部)存在晋宁期大陆弧型花岗岩。并可与东秦岭地区蔡凹岩体、德河岩体等对比。两河口岩体的确立,对晋宁运动的存在、运动性质及Rodinia超大陆的拼接形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杂岩 晋宁期 变质侵入体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混杂堆积基本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蔺新望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3期28-33,共6页
分布于藏南江孜一带的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混杂堆积岩呈近东西向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平行相伴,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基质”以正常沉积的细碎屑岩为主;原地岩块是沉积物未完全固结时,由于重力或其它地质作用使... 分布于藏南江孜一带的上白垩统宗卓组沉积混杂堆积岩呈近东西向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平行相伴,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基质”以正常沉积的细碎屑岩为主;原地岩块是沉积物未完全固结时,由于重力或其它地质作用使之变形变位后形成的;外来岩块成分复杂、形态各异、大小悬殊,不同岩块中产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箭石、双壳类等化石。岩块间很少直接接触,地貌上明显突起,其变形变质程度与“基质”极不协调,它是早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板片向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俯冲,于被动陆缘形成近东西向的狭长海槽,而仰冲板片受到强烈的破碎,大小不等的岩块滑落于海槽中构成的沉积混杂堆积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卓组 沉积混杂堆积 江孜地区 上白垩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流域河网信息提取 被引量:2
14
作者 宗佳亚 魏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5期68-71,79,共5页
针对韭园沟流域的TM影响,采用单波段阈值法、谱间关系法、归一化水体指数、HIS彩色模型4种方式进行流域河网信息提取,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TM影像6波段的单波段阈值提取方法,可以获得较清晰的河网信息,主支流河网连续性较好,河流脉络明... 针对韭园沟流域的TM影响,采用单波段阈值法、谱间关系法、归一化水体指数、HIS彩色模型4种方式进行流域河网信息提取,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TM影像6波段的单波段阈值提取方法,可以获得较清晰的河网信息,主支流河网连续性较好,河流脉络明显,但是由于遥感影像上阴影的影像,单波段改变提取阈值难以把阴影与水体进行有效区分,提取效果仅能作为一个参考;(2)利用谱间关系法和IHS颜色模型提取的河网,主干道提取效果明显,大面积的水体也可以很好地表现,支流河网只能表现大致的轮廓,存在许多严重的断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影像 流域河网 水体信息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豫、鄂交界一带南华系—寒武系的划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15
作者 杨忠智 谢从瑞 +1 位作者 刘云焕 赵陕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2-48,共7页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较为合适。因柞水地区的石瓮子组是指碳硅质板岩之上不含生物化石的镁质碳酸岩。据所采集的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寒武系可以清楚的被划分为下、中、上统(含芙蓉统),并对各统之间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为区域地层划分、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沱组 寒武系 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