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锰肥应用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学贵 朱克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02-206,共5页
本文研究了土壤有效锰(DTPA-Mn)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有效锰含量较低,施锰肥就有较好反应。因而,根据锰肥对作物产量的反应,初步将土壤中有效锰分为:最低;较低;低;中等;丰富五级... 本文研究了土壤有效锰(DTPA-Mn)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有效锰含量较低,施锰肥就有较好反应。因而,根据锰肥对作物产量的反应,初步将土壤中有效锰分为:最低;较低;低;中等;丰富五级。在全省范围內,在陕北和关中大面积土壤需施锰肥,而陕南土壤有效锰较丰富,需施锰肥面积小。土壤缺锰面积与钙质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此外,土壤有效锰含量和土壤pH值、碳酸钙含量呈负相关。在钙质土中,土壤有效锰易被吸附,所以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肥 土壤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东部旱塬氮磷水三因素交互作用与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吕殿青 张文孝 +2 位作者 谷洁 方日尧 张立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7-32,共6页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设计,研究了渭北东部旱塬氮磷水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及耦合模型,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为水>氮>磷;②氮磷和氮水的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型,氮、磷、水都为李比希限制因素;磷...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设计,研究了渭北东部旱塬氮磷水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及耦合模型,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为水>氮>磷;②氮磷和氮水的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型,氮、磷、水都为李比希限制因素;磷、水交互作用为拮抗型,磷、水为拮抗限制因素;当氮、磷、水同时投入时,磷水拮抗型转变为协同作用型,磷、水也变为李比希限制因素;③水分对目标产量的校正模型为:y=-30.652±0.9966W_B,y=-16.502+0.875W_R,y=-113.2975+0.6041W_T;④水分对施肥量的校正模型为:X_1(N)=0.7956+0.4728X_3,X_2(P_2O_5)=0.4679+0.2169X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磷水交互作用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栽培技术模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梁连友 赵二龙 李立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25,共6页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增施氮、磷肥无显著增产作用,正常年与丰水年,增施氮磷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③水分对施肥量的校正模型为X1(N)=0.23-0.248X4,X2(P2O5)=0.2776+0.7172X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降水年型 栽培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北坡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 被引量:4
4
作者 何忠俊 马路军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2-88,共7页
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特性和成土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异。大巴山北坡基带土壤为黄褐土(<... 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特性和成土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异。大巴山北坡基带土壤为黄褐土(<900m),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黄棕壤(900~1600m)、棕壤(1600~2600m)、暗棕壤(>2600m)。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特性 土壤发生学 黄褐土 黄棕壤 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彦卿 徐福利 +1 位作者 张翼涛 王渭玲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86-91,共6页
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对渭北旱原影响陕229小麦产量形成的播期、密度、施肥量(N、P、油渣)等5项关键性的高产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确定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利... 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对渭北旱原影响陕229小麦产量形成的播期、密度、施肥量(N、P、油渣)等5项关键性的高产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确定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利用产量反应模型,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形成的单独反应以及各项农艺措施之间的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 高产模型 渭北旱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原春玉米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航 徐福利 赵明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49,共5页
通过在渭北旱原不同类型区布设的6因素、5水平、多重复和多试验点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影响春玉米高产的农艺措施。试验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第一位因素,次为密度,磷肥、钾肥影响不稳定,单施有机肥增产作用小,建立了春玉来高产农... 通过在渭北旱原不同类型区布设的6因素、5水平、多重复和多试验点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影响春玉米高产的农艺措施。试验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第一位因素,次为密度,磷肥、钾肥影响不稳定,单施有机肥增产作用小,建立了春玉来高产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春玉米高产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发展渭北旱原的春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肥料 密度 播期 最佳组合方案 渭北旱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瑛 吕殿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共9页
通过渭北旱原永寿地区小麦肥效田间试验及品质分析表明:旱原小麦施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持和改善品质,NP 配合施用是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确定了亩产200~250公斤小麦需施 N 肥5~7公斤,P_2O_54~5公斤,适宜的 NP 比为1∶0.6~0.8,结... 通过渭北旱原永寿地区小麦肥效田间试验及品质分析表明:旱原小麦施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持和改善品质,NP 配合施用是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确定了亩产200~250公斤小麦需施 N 肥5~7公斤,P_2O_54~5公斤,适宜的 NP 比为1∶0.6~0.8,结果还证明,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是旱原小麦稳产高产的可靠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对渭北塬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与增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存寿 谷洁 方日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3,共4页
1993年~1995年,在渭北旱塬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不同灌溉量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分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供水范围内,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WUE呈非线性增长,冬小麦产... 1993年~1995年,在渭北旱塬通过对冬小麦进行不同灌溉量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分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供水范围内,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WUE呈非线性增长,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在冬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灌溉60mm,每666.7m2可增加产量10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增产潜力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氮磷增产效应评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立新 吕殿青 张文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9-44,共6页
根据渭北旱塬合阳旱棚氮磷水交互效应及耦合模型试验的产量结果,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氮磷水三因素之间的产量函数模型。通过产量函数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氮>磷,并对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氮磷增产效应... 根据渭北旱塬合阳旱棚氮磷水交互效应及耦合模型试验的产量结果,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氮磷水三因素之间的产量函数模型。通过产量函数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氮>磷,并对渭北旱塬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氮磷增产效应进行综合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型 冬小麦 增产效应 渭北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地冬小麦生产中底墒肥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连友 李立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13,共7页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在控制和补充底墒水的条件下,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渭北旱地底墒、肥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墒、氮、磷... 通过分析合阳县28年降水资料,根据冬小麦生产年度,将降水划分为旱年、一般年、丰水年。在控制和补充底墒水的条件下,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渭北旱地底墒、肥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墒、氮、磷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底墒>磷>氮;(2)底墒120.9mm时,施肥无增产作用,底墒204.9mm时,施肥增产作用明显。在底墒充足条件下,施肥,特别施磷能充分发挥底墒的增产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底墒 氮肥 磷肥 渭北旱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