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被引量:8
1
作者 高焕利 杨翠云 +1 位作者 于翠 马青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9-292,296,共5页
根据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采用IC-RT-PCR方法和质粒梯度稀释的方法,研究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检测方法和灵敏度。结果表明,从21个建兰花叶病毒的病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条带,序列测定和序列... 根据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采用IC-RT-PCR方法和质粒梯度稀释的方法,研究建兰花叶病毒的分子检测方法和灵敏度。结果表明,从21个建兰花叶病毒的病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条带,序列测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所测定的序列均为CyMV外壳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同源性均达到89%以上;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可检测的最低病毒含量为2.72×10-7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兰花叶病毒(CyMV) 免疫捕获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灵敏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5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保通 李高宝 +2 位作者 李强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9-212,216,共5页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27、28、29、31、32号,Hybrid46-4、5、6、7、8,水源11-1、2、3、4、5、6、7、8、10、11、12、13、14。其中条中31号以前的生理小种已成为次要小种或稀有小种,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一直居各小种首位,成为绝对的优势小种;Hybrid46类群和水源11类群为绝对的优势小种类群,频率总和维持在90%左右,成为优势种群。从变化趋势看,Hybrid46类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水源11类群出现频率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条锈菌 生理小种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史亚千 王保通 +5 位作者 李强 吴兴元 王芳 刘恒 田月娥 刘倩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6-711,共6页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V1、V2、V3a、V3b、V3c、V3d、V3f、V5、V6、V8、V17、V2+Ta、V4+8、V1+2+19、V"Era"苗期毒力频率均在60%以上,成株期Pm3d、Pm5、Pm"Era"、Pm7、Pm21、Pm4+8在2个生态区表现感病。由此推断,陕西省优势毒性基因谱为V3d、V5、V"Era"、V4+8。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13、Pm2+Mld、Pm4b+Mli、Pm"XBD"成株期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抗病,且苗期毒力频率很低,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农148、远丰175、远丰139可能分别含有Pm8、Pm21、Pm17等抗病基因,其他6个品种抗病基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毒性结构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 被引量:23
4
作者 左叶信 秦虎强 +4 位作者 聂峰杰 黄丽丽 高小宁 康振生 韩青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119,共4页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为3.90个,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块均未发现菌核。子囊盘数在前茬为玉米的田块为14.20枚/m2,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内未见子囊盘。病株率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作物种类、油菜品种、地域对发病影响很大,表现为玉米前茬田发病率明显高于水稻前茬;绵油、秦油和蓉油系列品种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感病品种。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菌核数 子囊盘数 发病株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强 王保通 +2 位作者 吴兴元 段双科 王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2-715,共4页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杰 钮绪燕 +2 位作者 张管曲 彭德良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185,共5页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区发生普遍且较重。其中,周至县、岐山县、西安市临潼区、扶风县、眉县、杨凌、三原县、高陵县、泾阳县、华县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密度较大,每100 g土壤的平均孢囊含量达9.8~63.0个。小麦孢囊线虫在陕西省分布广、危害严重,呈快速传播态势。这是首次报道陕西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状况与分布,为陕西省全面防治小麦孢囊线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小麦 分布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婧 白应文 +3 位作者 杨继娟 陈卫民 张莉 胡小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轮枝菌 苜蓿黄萎病 核糖体DNA-ITS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付洁 罗泽青 +3 位作者 李逢源 王凯 卫雪娇 杨家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2-178,共7页
【目的】明确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为苹果抗病育种和黑星病菌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5对AFLP引物,对采自陕西兴平、旬邑的46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 【目的】明确陕西省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为苹果抗病育种和黑星病菌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5对AFLP引物,对采自陕西兴平、旬邑的46个苹果黑星病菌菌株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5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421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26个,占总带数的77.4%;陕西兴平和旬邑苹果黑星病菌AFLP多态位点比率为22.57%~69.83%,平均为47.74%;等位基因观测数为1.23~1.70,平均为1.48;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6~1.46,平均为1.33;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0.27,平均为0.19;Shannon信息指数为0.14~0.39,平均为0.27;各类群间的Nei氏遗传相似系数为0.8151~0.9487,遗传距离为0.0527~0.2044;总的遗传多样性为0.29,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为0.18,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为0.11,遗传分化系数为0.38;陕西苹果黑星病菌菌株分为2大类,分离自旬邑嘎啦、兴平嘎啦、旬邑富士的菌株聚为一类,分离自旬邑红星、兴平红星、旬邑秦冠、兴平秦冠的菌株聚为另一类。【结论】陕西苹果黑星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寄主品种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菌 AFLP 遗传多样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陕西株)orf126基因的表达及与几丁质的体外结合实验
9
作者 郝碧芳 陈宏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0-353,共4页
为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orf126基因(Bm126)在感染宿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PCR方法从BmNPV陕西株中克隆了切除N端23个氨基酸(预测信号肽序列)的Bm126基因,并将其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利用纯化... 为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orf126基因(Bm126)在感染宿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PCR方法从BmNPV陕西株中克隆了切除N端23个氨基酸(预测信号肽序列)的Bm126基因,并将其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利用纯化的BM126重组蛋白与几丁质进行体外结合实验,Western blot分析没有检测到BM126重组蛋白与几丁质结合的复合物,推测原核表达的重组BM126融合蛋白在体外不能与几丁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orf126基因 C6基序 几丁质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10
作者 贾善刚 张丽 +1 位作者 赵高峰 陈宏 《黄牛杂志》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ob基因自从被克隆后,围绕其表达产物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近研究证明Leptin对小鼠大脑发育有重要功能,标志着Leptin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将从单一的营养调控研究转向兼顾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更深入研究Lep... ob基因自从被克隆后,围绕其表达产物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近研究证明Leptin对小鼠大脑发育有重要功能,标志着Leptin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将从单一的营养调控研究转向兼顾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更深入研究Leptin作用机理。同时国内外学者从分子领域探究ob基因在畜禽育种上的作用,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总结了ob基因的重要生物学效应,为理解ob基因的作用机制和进一步研究人类肥胖治疗和提高动物生长繁殖性状水平提供必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效应 治疗 表达产物 OB基因 肥胖 小鼠 研究 动物生长 畜禽育种 繁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白粉寄生孢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11
作者 李光云 杨家荣 +1 位作者 俞征 候丽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3-126,共4页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寄生孢 鬼针草白粉菌 抱茎苦荬菜白粉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山羊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王芳 朱海鲸 +1 位作者 李伟 华进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26,共8页
【目的】分离、培养奶山羊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心血管、神经退化,尤其是不育症患者的细胞移植治疗及相关细胞发育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进行MSCs的分离和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 【目的】分离、培养奶山羊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心血管、神经退化,尤其是不育症患者的细胞移植治疗及相关细胞发育分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进行MSCs的分离和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技术等进行检测;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自发分化的细胞及定向诱导分化的神经样细胞、心肌样细胞、生殖样细胞进行检测,计算生殖样细胞的阳性率。【结果】分离得到的MSCs为成纤维样细胞,其增殖能力强,无致瘤性,已连续传代至22代;其表达胚胎干细胞(ESCs)的表面标记Oct4、Nanog、C-myc和TERT;MSCs形成类胚体自发分化的细胞表达3胚层特异标志基因AFP、β-ⅢTubulin和心肌α-actin;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定向分化为表达Nestin和β-ⅢTubulin的早期神经样细胞,经5-氮胞苷(5-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表达CT3及心肌α-actin的心肌样细胞,并出现肌管样结构,经维甲酸(RA)诱导,分化的细胞表达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蛋白Vasa、Scp3和CD49f(α6整合素)等生殖细胞标记,其阳性率分别达到35.7%,24.0%和14.0%。【结论】自奶山羊骨髓分离得到MSCs,其具备间质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并具有向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生殖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心肌细胞 生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肽转运蛋白(PepT1)生物学特性及活性调控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建锦 陈宏 《中国牛业科学》 2014年第1期33-36,共4页
作为蛋白质主要的消化产物,小肽的吸收不仅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寡肽转运蛋白(PepT1)被预测出有12个跨膜结构域,Fei等对其跨膜结构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PepT... 作为蛋白质主要的消化产物,小肽的吸收不仅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寡肽转运蛋白(PepT1)被预测出有12个跨膜结构域,Fei等对其跨膜结构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PepT1所具有的无从差别转运小肽、在特定的PH条件下电现象等特点也使得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此外,底物因素、生理生物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对于PepT1活性调控的影响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对PepT1生物学特性及活性调控研究进展的论述,对PepT1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PepT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肽转运蛋白 生物学特性 活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中梁22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敏娜 徐智斌 +3 位作者 王美南 宋建荣 井金学 李振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80-1284,共5页
对中梁22/铭贤169杂交F2群体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中国春单体系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发现,中梁22携带1个显性(暂命名YrZhong22)和1个隐性抗病基因,前者位于5B染色体。由中梁22×铭贤169的F2群体构建抗病、感病池,用SSR标记结合集群分... 对中梁22/铭贤169杂交F2群体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中国春单体系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发现,中梁22携带1个显性(暂命名YrZhong22)和1个隐性抗病基因,前者位于5B染色体。由中梁22×铭贤169的F2群体构建抗病、感病池,用SSR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建立了与YrZhong22连锁的4个微卫星标记Xwmc289、Xwmc810、Xgdm116和Xbarc232,并将YrZhong22定位于小麦5BL染色体。YrZhong22与相邻微卫星位点Xwmc810和Xgdm116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cM和4.4cM。系谱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YrZhong22可能是一个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梁22 小麦条锈病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单体分析 分子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方法——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 被引量:18
15
作者 蓝贤勇 陈宏 +2 位作者 张永德 孙维斌 雷初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4,共7页
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是利用随机引物和微卫星的上游或下游引物一起作为该扩增的引物,在TaqDNA聚合酶、MgC l2、dNTPs和模板DNA等共同作用下进行PCR扩增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方法。其核心是RMAPD引物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对西农萨... 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是利用随机引物和微卫星的上游或下游引物一起作为该扩增的引物,在TaqDNA聚合酶、MgC l2、dNTPs和模板DNA等共同作用下进行PCR扩增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方法。其核心是RMAPD引物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对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RMAPD电泳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及验证实验等证明RMAPD的引物是有效的。通过与微卫星和RAPD标记比较,发现RMAPD标记在扩增引物、扩增程序和重复性等方面区别于微卫星和RAPD标记;它是RAPD标记的一种广义的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RAPD标记。因此,确定RMAPD是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方法。该方法也具有DNA标记的特点,在群体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以及标记辅助选择等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MAPD RAPD 微卫星标记 RAMP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和农业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秦虎强 高小宁 +7 位作者 左叶信 黄丽丽 韩青梅 康振生 司华 王海丽 唐建祥 王延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3-178,共6页
通过在陕西关中和陕南不同生态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速克灵均可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但以速克灵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0%以上;其施药期为油菜初花-盛花期,施药次数以2次为宜,间隔7-10 d茎叶面喷施。进行药剂防治... 通过在陕西关中和陕南不同生态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戊唑醇、速克灵均可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有效药剂,但以速克灵效果最好,防效达到80%以上;其施药期为油菜初花-盛花期,施药次数以2次为宜,间隔7-10 d茎叶面喷施。进行药剂防治的同时,在油菜终花初期采取摘除主茎1-1.2 m以下"三叶"措施能进一步提高对菌核病的防病效果,尤其在陕南地区春季多雨、田间湿度大情况下防病效果明显,防病保产效果达到15%以上。采取"宽窄行"栽培与常规"等行距"栽培模式相比,对菌核病预防效果不明显,但丰产效果显著。推广栽培抗病品种,并结合药剂等关键防治技术对菌核病能起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农业措施 油菜 菌核病 防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太白尾矿区根瘤菌多样性及抗性菌株筛选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毓华 韦革宏 +2 位作者 陈卫民 余建福 李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43-1448,共6页
以研究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区根瘤菌的资源多样性和重金属、苯酚抗逆性菌株的筛选为目的,选取分离自尾矿废弃地及太白河边的8种豆科植物的108株根瘤菌及4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生长温度范围,唯一碳源、氮源利用,生长初始pH,耐盐性,重金属和苯... 以研究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区根瘤菌的资源多样性和重金属、苯酚抗逆性菌株的筛选为目的,选取分离自尾矿废弃地及太白河边的8种豆科植物的108株根瘤菌及4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生长温度范围,唯一碳源、氮源利用,生长初始pH,耐盐性,重金属和苯酚的抗性等151项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根瘤菌的表型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在85%的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聚成5个类群,其中类群I有26株菌,主要分离自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类群Ⅱ有12株菌,其寄主各不同;类群Ⅲ有3株菌,寄主均为金翼黄芪(Astragalus chrysopterus);类群Ⅳ有40株菌,主要分离自金翼黄芪;类群Ⅴ有4株菌,寄主均为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类群Ⅳ与已知种R.mongolense聚在一起,其这4个类群未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表观群,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确定。一些菌株表现了较强的抗重金属和苯酚毒性的能力,其中1株菌能耐受0.15 mmol/L的Hg2+,4株菌能耐受0.4mmol/L的Cu2+,3株菌能耐受1.6 mmol/L的Zn2+,5株菌能耐受900 mg/L的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表型性状 多样性 重金属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T-SSR分子标记在水生动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琼 刘小林 +4 位作者 李喜莲 薛姝雯 辛静静 黄皓 相建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2-306,共5页
关键词 EST—SSR 水生动物 遗传育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太白尾矿废弃地豆科植物根瘤菌16S rDNA PCR-RFLP及全序列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余建福 韦革宏 +1 位作者 丁小平 曹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2-508,共7页
应用16S rDNA-RFLP和16S rDNA全序列测定方法,对分离自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废弃地的55株根瘤菌和1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地位研究。采用平均连锁法(UPMGA)对16S rDNA PCR-RFLP聚类,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72%的水平上聚到一起... 应用16S rDNA-RFLP和16S rDNA全序列测定方法,对分离自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废弃地的55株根瘤菌和1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地位研究。采用平均连锁法(UPMGA)对16S rDNA PCR-RFLP聚类,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72%的水平上聚到一起。根据参比菌株的种属关系,将供试菌株初步分成6个遗传发育群。群Ⅰ为根瘤菌属,群Ⅱ为中华根瘤菌属,群Ⅲ是中慢生根瘤菌属,群Ⅳ为土壤杆菌属,群V为一未知群,群Ⅵ为慢生根瘤菌属。分离自天蓝苜蓿的根瘤菌主要分布在群Ⅱ,截叶胡枝子根瘤菌在各个群内均有分布,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选取群Ⅰ、Ⅱ的代表菌株TB17-1、TB50-1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TB17-1与Rhizonbium leguminosarumUSDA2370的同源性高达99.7%,TB50-1与Sinorhizobium melilotiLMG6133的同源性为100%。全序列测定结果与RFL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16S rDNA RFLP 系统发育 尾矿废弃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川牛高档牛肉产量的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维斌 陈宏 +5 位作者 雷雪芹 张夫千 雷初朝 李瑞彪 张英汉 昝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0,共4页
以 IGFBP- 3基因作为侯选基因 ,对秦川牛群体中 IGFBP- 3位点与秦川牛高档牛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基因型对秦川牛高档牛肉产出率有一定影响 ,AA、AB及 BB型个体的屠宰率、净肉率及西冷、牛柳、眼肉和嫩肩肉的产率逐... 以 IGFBP- 3基因作为侯选基因 ,对秦川牛群体中 IGFBP- 3位点与秦川牛高档牛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基因型对秦川牛高档牛肉产出率有一定影响 ,AA、AB及 BB型个体的屠宰率、净肉率及西冷、牛柳、眼肉和嫩肩肉的产率逐渐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 ) ;AA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大于 BB型个体 (P<0 .0 5 ) ,AB型和 BB型个体胴体脂肪含量高于 AA型个体 (P<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川牛 牛肉产量 分子标记 IGFBP-3基因 产出率 净肉率 眼肌面积 脂肪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