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Ⅱ.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295-1299,共5页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1 8个组合超双亲均值 ,平均增产 32 .71 % ;1 2个组合有超标正优势 ,幅度为 3.41~ 42 .84%。多子房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穗粒数增多 ,其生产应用还应注意加强对多子房小麦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房性状 应用 杂种小麦 多子房小麦 杂种优势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2
作者 牛娜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5-80,共6页
染色体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添加、削减和代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亦融入到染色体工程技术,赋予染色体工程以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在染色体组、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所进行的染色体遗传操作,而且涵盖了染色体原... 染色体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添加、削减和代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亦融入到染色体工程技术,赋予染色体工程以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在染色体组、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所进行的染色体遗传操作,而且涵盖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微切割和人工染色体等新技术。本文阐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其主要有:(1)育性基因的定位,如育性基因的单体、缺体、端体和缺四体分析等;(2)外源育性基因的染色体鉴定;(3)核型雄性不育的染色体保持技术;(4)育性载体染色体的定向替换等。本文还对染色体工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工程技术 小麦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利用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化杀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晓文 马守才 +4 位作者 王志军 李清峰 朱东旭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0-636,共7页
为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以15份普通小麦为材料,采用NCⅡ设计组配44个组合,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杂种F1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各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周麦22、西农889、西农375和罗大穗316的产量... 为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以15份普通小麦为材料,采用NCⅡ设计组配44个组合,研究了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杂种F1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各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周麦22、西农889、西农375和罗大穗316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高,参与组配的强优势组合较多。在44个杂交组合中,(D177×罗大穗316)、(周麦22×花培87-8)、(周98165×西农375)、(周麦22×西农889)、(周麦22×200(1)穗2)、(周麦22×郑育麦9987)、(周麦22×07常-261)、(周98165×西农889)、(周麦22×罗大穗316)、(周麦22×西农375)为强优势组合。利用普通小麦亲本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将15份亲本划分为5类,直接以普通小麦亲本8个性状的表现值亦可将15份普通小麦划分为5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性能及其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建超 张改生 +3 位作者 孙瑞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 为更好地揭示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的恢复性能、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以推动三系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以4类19种异质粘类小麦CMS为母本,与系列恢复系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248个互为同核异质、同质异核、异质异核的杂种F1,对粘类小麦CMS的恢复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粘类CMS恢复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三因素对恢复度的影响表现为:恢复系>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2)粘类CMS与系列恢复系的杂种F1穗长、分蘖均值分别为其亲本的1.129倍和1.273倍,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株高为亲本的0.997倍,具有一定的负向优势;(3)对粘类小麦CMS产生单倍体的影响表现为:不育系核型>不育系胞质类型>恢复系,单倍体产生程度与不育系核型和不育系胞质类型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只和不育系核型直接相关,单倍体产生频率与单倍体产生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利用特定不育系核型可有效避免产生单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类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恢复度 杂种优势 细胞质效应 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多特征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5
作者 赵泽阳 李美玲 +5 位作者 徐伟 刘冰雪 黄鹏宇 康迪 张改生 宋瑜龙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9-1100,共12页
为实现冬小麦产量的准确估算,利用无人机采集266个小麦品种(系)的多时相冠层多光谱数据,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R)、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单一生育时期和多生育... 为实现冬小麦产量的准确估算,利用无人机采集266个小麦品种(系)的多时相冠层多光谱数据,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R)、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单一生育时期和多生育时期结合的小麦籽粒产量预测模型,并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对所获模型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植被指数进行单一生育时期的产量预测时,最佳预测时期是灌浆中期,最优模型是RF模型,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655和0.550 kg·m^(-2);多生育时期结合进行产量预测时,最优模型是基于5个生育时期(扬花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多光谱数据的RF模型,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834和0.381 kg·m^(-2)。在建模特征中加入纹理特征后,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其中以蜡熟期和完熟期结合的SVR模型最优,其预测R^(2)和RMSE分别为0.924和0.253 kg·m^(-2)。因此,可基于植被指数加纹理特征对冬小麦产量进行无人机冠层光谱预测,其中以基于多生育时期(蜡熟期、完熟期)的SVR模型预测精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纹理特征 多生育时期 冬小麦 产量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史秀秀 毕晓静 +4 位作者 马守才 亓佳佳 韩芳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1-1118,共8页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性状表现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1)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单株穗数、主穗粒数表现为负向优势,致使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下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2)周98165、小偃22、西农889、郑麦366和偃展4110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强优势组合有豫农202×郑麦366、周98165×小偃22、小偃22×豫农202、西农2611×小偃22、烟农19×郑麦366、豫农202×邯6172、小偃22×郑麦366、烟农19×周98165、周98165×邯6172。依据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3)利用配合力分析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性状聚类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4类。这两种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 配合力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繁制种研究和实践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宏伟 张改生 +1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45-350,共6页
用 2个偏型不育系 ms(ven) - 1 49和 ms(ven) - 690 1为供试材料 ,结合在近年来利用CMS和 CHA法进行杂种小麦研究和应用中 ,有关亲本繁殖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对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试验表明 ,用作杂种小麦制种... 用 2个偏型不育系 ms(ven) - 1 49和 ms(ven) - 690 1为供试材料 ,结合在近年来利用CMS和 CHA法进行杂种小麦研究和应用中 ,有关亲本繁殖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对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试验表明 ,用作杂种小麦制种的母本柱头生活力约持续 1 5d左右 ,CMS母本较 CHA母本柱头生活力持续时间长。在进行花期调节时 ,CMS母本可比父本早 2~ 6d,CHA母本可比父本早 2~ 4d。最佳父母本行比以 1∶ 2较为适宜 ,基本播幅为 1 .6m。在花期相遇不好的情况下 ,人工辅助授粉可明显提高异交结实率。为了保证繁制种质量 ,安全隔离和彻底去杂是杂交种繁制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杂交种 制种 杂交种纯度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桂萍 刘宏伟 +2 位作者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2-85,共4页
以6个小麦品种(系)组配的6个杂交组合F1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粉质参数中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杂种优势最强,分别为56.49%和32.23%;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的优势最弱,分别为-... 以6个小麦品种(系)组配的6个杂交组合F1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粉质参数中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杂种优势最强,分别为56.49%和32.23%;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的优势最弱,分别为-2.73%和-0.9046%;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优势居中,分别为6.88%和5.88%。(2)粉质参数中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同其它几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沉淀值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3)杂种F1的籽粒Zeleny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负相关或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亲子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Ⅰ.行比播幅的配置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维 张改生 +5 位作者 刘宏伟 袁虎林 张慧成 亢桂丽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1-43,共3页
通过对 1 2种行比与播幅的研究发现 ,在一定的播幅范围内 ,西杂一号母本异交结实率和行比关系不大 ,而与播幅关系密切 ,有随母本播幅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西杂一号制种田的母本播幅不超过 1 .8m时 ,两行父本提供的花粉量就可以满足需求 ,... 通过对 1 2种行比与播幅的研究发现 ,在一定的播幅范围内 ,西杂一号母本异交结实率和行比关系不大 ,而与播幅关系密切 ,有随母本播幅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西杂一号制种田的母本播幅不超过 1 .8m时 ,两行父本提供的花粉量就可以满足需求 ,在此范围内 ,父本播幅的增加对提高异交结实率作用不十分显著。通过回归分析求得“西杂一号”制种产量大于 5 2 5 0 kg/ hm2 的父母本比例范围为 0 .1~ 0 .5 ;并得出在关中灌区 ,西杂一号制种田以选择 2行父本、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西杂一号” 高效制种技术 行比 播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 Ⅱ.外源激素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虎林 刘宏伟 +5 位作者 周维 张慧成 张改生 王军卫 刘明慧 刘鸿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对杂种小麦西杂一号制种中使用外源激素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喷施NAA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西杂一号制种母本的异交结实率。NAA的喷施时期为母本见穗5%,喷施量以100~150g/hm2为宜。研究还表明,NAA对异交结实率的... 对杂种小麦西杂一号制种中使用外源激素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喷施NAA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西杂一号制种母本的异交结实率。NAA的喷施时期为母本见穗5%,喷施量以100~150g/hm2为宜。研究还表明,NAA对异交结实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柱头活力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西杂一号品种 制种技术 外源激素NAA 异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抗白粉病基因的定向导入与改良研究初报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红占 张改生 +9 位作者 兰红玉 张明珠 李莉 高春保 袁蕾 胡俊敏 位芳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0,共6页
为创制杂交小麦白粉病抗性定向改良育种新体系,以白粉病抗源材料N95175、N9134为抗病种质,以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的亲本为受体,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混合菌种为菌源,对供试材料亲... 为创制杂交小麦白粉病抗性定向改良育种新体系,以白粉病抗源材料N95175、N9134为抗病种质,以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的亲本为受体,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混合菌种为菌源,对供试材料亲本、杂种F1代和回交后代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的SCAR标记、抗白粉病基因PmAS846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作为抗病性定向选择分子标记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以N95175、N9134为亲本的杂种F1含有Pm21基因或PmAS846基因,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杂种优势表现显性假说,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研究同时表明,仅凭借表型鉴定结果盲目性较大,表型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丽丽 张改生 +3 位作者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徐开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924,共6页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白粉病 F1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核质互作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燕红 高世庆 +8 位作者 任扬 张俊杰 都晶晶 高聪 王军卫 马守才 宋瑜龙 张改生 牛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8-1237,共10页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_(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 为探究核质互作杂交种不同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杂种优势,用8种小麦同核异质、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R5174、R2726组配获得16个杂交组合,对其F_(1)代及亲本的11个农艺性状和6个籽粒物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杂种优势、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F_(1)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0%~32.72%,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籽粒性状;(2)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差异显著,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为0.22%~12.50%和-13.51%~3.61%,其中正中亲优势组合最低比例为50%,正超亲优势组合最高比例可达81.25%;(3)粒形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4)从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F_(1)代综合得分看,P型和Y型细胞质背景下的AK58不育系与R2726的杂交组合F_(1)表现最好;(5)通过聚类分析可将F_(1)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二大类包含除AS细胞质背景的AK58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R2726组配的杂交组合,其共同的特征是籽粒表面积大、千粒重高及旗叶性状较好,表型性状的综合表现优于第Ⅰ类群,说明杂交种的性状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核背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农艺性状 籽粒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刘宏伟 张改生 +2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方振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18,共4页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 以 18个小麦品种和不同剂量化学杂交剂 SQ- 1为处理 ,研究了 SQ- 1的杀雄效果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 SQ- 1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 SQ- 1喷施剂量与时期下 ,供试品种均能被诱导产生大于95 %的雄性不育率。对参试品种而言 ,适宜时期为 Feekes8.0 - Feekes8.5 ,适宜剂量为 3.0~ 5 .0 kg/ hm2 ,以5 .0 kg/ hm2 效果最好。 SQ- 1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杂交剂 SQ-1诱导 小麦 雄性不育 品种基因型 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育优良杂种小麦品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军卫 张改生 +3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小利 王永军 孙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001~2002年度杂种小麦品比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对杂种小麦产量贡献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株高。在各参试组合中,以西杂5号表现最好,其次为2611/8727,西杂1号。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选育 杂种小麦 品种 千粒重 穗数 穗粒数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英文) 被引量:29
16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2 位作者 王军卫 卢碧霞 李宏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674-1679,共6页
本研究利用12个普通小麦品种对10个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表明除正常幼苗百分率外,其余种子活力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种子贮藏物质转换效率、电导率两个性状间及与其它性状均无显著的遗传相关,因此对他们的选择... 本研究利用12个普通小麦品种对10个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研究,表明除正常幼苗百分率外,其余种子活力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种子贮藏物质转换效率、电导率两个性状间及与其它性状均无显著的遗传相关,因此对他们的选择不会影响到其它性状。通径分析表明幼苗干重主要取决于种子贮藏物质转换效率、种子贮藏物质利用速率;发芽指数主要由平均发芽时间决定。电导率、发芽势、幼苗干重、种子干重、发芽指数、种子贮藏物质消耗比率6个性状表现中到高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展,指明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改良这些性状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活力 遗传变异 遗传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花粉粒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叶景秀 张改生 +6 位作者 王书平 陈蕊红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朱建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49-957,共9页
采用固相pH梯度/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对经杀雄剂SQ-1处理和未处理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成熟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通过PDQuest 2DE图像软件的分析,在等电点4~7之间可识别35... 采用固相pH梯度/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对经杀雄剂SQ-1处理和未处理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成熟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通过PDQuest 2DE图像软件的分析,在等电点4~7之间可识别350个以上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其中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点数为21个.将11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采用Mascot软件在Swiss-prot数据库查询,鉴定出了7个蛋白质,它们分别是液泡转化酶、动力蛋白轻链TCTEX-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凝集素蛋白激酶和一种未知功能的蛋白.对已知蛋白的功能进行分析,推测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可能与能量代谢失衡、淀粉合成受抑制、活性氧积累、细胞凋亡以及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作用失控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杀雄剂SQ-1 花粉粒 差异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李桂萍 张根生 +1 位作者 巴青松 张改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47-1453,共7页
为了探究化杀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表现,以4个品质不同小麦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种F1代(杂交当代种子)和F2代(F1代植株上的自交种子)及其亲本的籽粒品质性状和面团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状相关和主... 为了探究化杀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表现,以4个品质不同小麦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种F1代(杂交当代种子)和F2代(F1代植株上的自交种子)及其亲本的籽粒品质性状和面团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小麦F1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远远大于F2代杂种优势,杂种小麦F2代存在较强的面团品质杂种优势;(2)在小麦品质改良过程中,以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指标,有利于筛选出高面筋含量、高沉淀值以及蛋白质品质和磨粉品质优良的基因型;(3)在杂种早代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时不能忽视低亲的影响,要提高杂种F2代的沉淀值,关键是提高高亲和中亲的水平;(4)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F2代8个品质性状综合成2个主成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亲子相关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易、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杜伟莉 张改生 +3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王小利 赵卓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ms(kots)-90-110、ms(var)-90-110和ms(ven)-90-110为母本,一些优良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广泛进行测交和育性恢复性分析,结果表明:(1)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不同于相同细胞质背景下1BL/1RS易位型不育... 以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ms(kots)-90-110、ms(var)-90-110和ms(ven)-90-110为母本,一些优良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广泛进行测交和育性恢复性分析,结果表明:(1)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不同于相同细胞质背景下1BL/1RS易位型不育系,突出地表现为:不育性稳定,恢复源广泛,高恢复度恢复系在普通小麦中占较大比例,且F1育性变异幅度小,变异系数低,并可将二者视为选择优良恢复系的辅助指标(2)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完全克服了同质1BL/1RS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缺点,不育系和测交F1无单倍体产生;(3)粘、易、偏型非1BL/1RS不育系持有的易恢复性特点,为常规育种的最新成果直接应用于杂种小麦组配强优势组合创造了极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性恢复性 小麦 非1BL/1RS不育系 细胞质类型 粘果山羊草 易变山羊草 偏凸山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生理型和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小花完整叶绿体蛋白质组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莉 王书平 +5 位作者 张改生 王亮明 宋瑜龙 张龙雨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34-1143,共10页
采用固相pH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以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S)-1376、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1376,以及对应的保持系(A)-1376(杀雄剂诱导前的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基因和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比较分析了... 采用固相pH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以小麦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S)-1376、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1376,以及对应的保持系(A)-1376(杀雄剂诱导前的正常可育系)所构建的等基因和等生理差异系为试材,比较分析了2种分离纯化完整叶绿体的方法。在确立了一套适用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三者在花粉小孢子萌发单核早期小花完整叶绿体蛋白之间的差异。采用30%、45%和60%的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能够获得完整且纯度较高的叶绿体,经TCA-丙酮提取蛋白质后,PDQuest软件分析,在分子量14.4~66.2kD,等电点4~7的线性范围内可分辨出2-DE图谱上239个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对其中的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索鉴定出6个差异蛋白质点分别是酰基辅酶A脱氢酶结构域蛋白、钙调结合蛋白磷酸酶、多催化功能肽酶、热休克蛋白60、光受体蛋白2及1个未知功能的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供试小麦叶绿体物质能量代谢、叶绿体防卫抵御机制、叶绿体细胞内信号转导及植物极性生长等生理应答反应中起调控作用,它们能在本研究供试两不育系和对应可育系中差异表达,可能与雄性不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型和生理型雄性不育 完整叶绿体蛋白质组 差异表达 2D—PAGE 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