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有植物金钱槭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文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42-148,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氨基酸高速自动分析仪,以及化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特有植物金钱槭(DipteroniasinensiOliv.)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金钱槭种子含油率29.14%。油的理化常数:折光... 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氨基酸高速自动分析仪,以及化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特有植物金钱槭(DipteroniasinensiOliv.)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金钱槭种子含油率29.14%。油的理化常数:折光率1.4732(20℃),皂化值178;70,酸值6.90。油的脂肪酸组成(%):油酸36.7,亚油酸24.2,芥酸17.8,花生油酸7.2.亚麻酸2.8,棕榈酸6.7,花生酸3.0,硬脂酸1.5,以及微量的棕榈油酸、十六碳二烯酸,山酸和1种未鉴定酸。种子含蛋白质29.16%,含游离氨基酸0.425%,含水解氨基酸22;844%,含18种氨基酸成分。含可溶性糖10.86%,其糖分组成:蔗糖2.739%,葡萄糖0.909%,果糖0.698,及微量木糖与1种未鉴定糖。含纤维素2.25%,含灰分5.37%,含干物质9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槭种子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耆属植物旱生类群的区系特点和生态地理分布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朗然 常朝阳 +2 位作者 李思锋 黎斌 吴振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87-493,共7页
根据种的现代地理分布、分布区类型、地理宗的替代关系和生态特点对中国黄耆属植物的旱生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产该类群植物 93 种,可划分为 8 个分布区类型和 14个亚型。依其生态地理分布规律,又可将这些类群划分为 4... 根据种的现代地理分布、分布区类型、地理宗的替代关系和生态特点对中国黄耆属植物的旱生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产该类群植物 93 种,可划分为 8 个分布区类型和 14个亚型。依其生态地理分布规律,又可将这些类群划分为 4 个生态系列或称为生态区,即帕米尔—昆仑—羌唐生态区、天山—阿尔泰生态区、伊犁—塔城谷地生态区和蒙新荒漠东部生态区。分析认为,黄耆属植物旱生类群的区系发生在中亚西部,中国类群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中亚西部亲缘或为其向东的延伸,它们在中国具有多种可能的扩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耆属 旱生类群 区系特点 生态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豆科植物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朗然 傅坤俊 +1 位作者 何善宝 张振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本区豆科植物共49属,217种,分别为中国豆科植物总数的22.5%和14.6%。在区系组成中,古地中海成分48种,占22.1%;东亚成分42种,占19.4%;中国喜玛拉雅成分21种,占9.7%;欧亚温带—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成分23种,占10.6%;特有成分22种,占10.1%;... 本区豆科植物共49属,217种,分别为中国豆科植物总数的22.5%和14.6%。在区系组成中,古地中海成分48种,占22.1%;东亚成分42种,占19.4%;中国喜玛拉雅成分21种,占9.7%;欧亚温带—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成分23种,占10.6%;特有成分22种,占10.1%;广布成分38种,占17.5%;归化成分23种,占10%。因此,本区是以古地中海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在自然景观中,旱生的草木和灌木起着重要作用,占有自然植被中的重要优势,是森林草原和草原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豆科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葱属植物物种生物学研究 Ⅰ.葱属6种材料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跃进 张小燕 许介眉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分析了葱属(Allium L.)5个种6个居群的细胞学特征。这些种是太白韭(A.prattii C.H.Wright apud Forb.et Hemsl.),该种包括两个居群(Ⅰ、Ⅱ)。居群Ⅰ:K(2n)=2x=16=9m+1m(SAT)+4sm+2st,居群Ⅱ:K(2n)=2x=16=10m+5sm+1sm(SAT);天蒜(A.PaePal... 分析了葱属(Allium L.)5个种6个居群的细胞学特征。这些种是太白韭(A.prattii C.H.Wright apud Forb.et Hemsl.),该种包括两个居群(Ⅰ、Ⅱ)。居群Ⅰ:K(2n)=2x=16=9m+1m(SAT)+4sm+2st,居群Ⅱ:K(2n)=2x=16=10m+5sm+1sm(SAT);天蒜(A.PaePalanthoides Airy-Shaw):K(2n)=2x=16=14m+2sm+3B;多叶韭(A.Plurifoliatum Rendle):K(2n)=2x=16=14m+2sm+1B;合被韭(A.tubiflorum Rendle):K(2n)=2x=16=12m+2m(SAT)+2sm;峨眉韭(A.omeiense Z.Y.Zhu):K(2n)=2x=22=2m+18sm+2T(SAT)。所研究的6批材料均为二倍体,除合被韭的核型为“1A”型,蛾眉韭的核型为“3A”型外,其余4批材料的核型均为“2A”型。其中峨眉韭和多叶韭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天蒜和多叶韭的细胞中首次发现B染色体,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葱属 物种 染色体组型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士友 张春林 +1 位作者 顾红雅 陈章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6-456,共11页
分子钟假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系统学(主要是在DNA水平)已成为当前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本文主要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 分子钟假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系统学(主要是在DNA水平)已成为当前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本文主要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对植物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子系统学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士友 张春林 +1 位作者 顾红雅 陈章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7-202,共6页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在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PCR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上的应用等这一领域最新的进展,并对分子数据的分析方法及系统树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讨论。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RFLP 聚合酶链反应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商陆属植物的校订 被引量:4
7
作者 鲁德全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27-29,共3页
校订了我国商陆属植物,计有4种。PhytolaccaclavigeraW.W.Smith是多雄蕊商陆的异名,Ph.hunanensisHand.-Mazz.和Ph.zhejiangensisW.T.Fan是日本商陆的... 校订了我国商陆属植物,计有4种。PhytolaccaclavigeraW.W.Smith是多雄蕊商陆的异名,Ph.hunanensisHand.-Mazz.和Ph.zhejiangensisW.T.Fan是日本商陆的异名。Ph.EsquiroliiLévl.不是本属植物,而是崖豆藤野桐MallotusmillietiiLévl.(大戟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陆属 中国 校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植物──刺梨的早实丰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光陆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28,共4页
该文根据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刺梨的生长状况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在汉中地区连续6年进行的刺梨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刺梨生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施肥、良种,以及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为了达到早实丰产,特提出相应的刺梨栽... 该文根据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刺梨的生长状况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在汉中地区连续6年进行的刺梨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刺梨生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施肥、良种,以及栽培技术有密切关系。为了达到早实丰产,特提出相应的刺梨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栽培 早实丰产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山晋枣芽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刘翠云 李艳 +1 位作者 马洪明 张小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62-367,共6页
以珍稀、优质黑山晋枣腋芽为外值体建立了原种无性繁殖系。继代繁殖培养基(mg/L):MS+BA0.1+IAA0.1和MS+BA0.1+IBA0.5,培养30d平均菌病3.0-3.3cm;芽繁殖系数3.3-3.5;生根培养基为MS+IAA1.0+IBA0.2及MS+IAA0.2... 以珍稀、优质黑山晋枣腋芽为外值体建立了原种无性繁殖系。继代繁殖培养基(mg/L):MS+BA0.1+IAA0.1和MS+BA0.1+IBA0.5,培养30d平均菌病3.0-3.3cm;芽繁殖系数3.3-3.5;生根培养基为MS+IAA1.0+IBA0.2及MS+IAA0.2+IBA0.2两种,生根率83.3%,培养40d平均具报菌病达4.99cm,一次成苗,简化程序,缩短成苗期。移栽成活率83.0%,获试管苗3000株以上,移栽成活营养钵苗200株左右。两年内一个简易、快速、实用组培育苗生产程序已经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黑山晋枣 组织培养 无性系繁殖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抗旱小麦品种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2 位作者 赵晓农 钟冠昌 穆素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通过连续选择选育出抗旱小麦品种小偃597。试验结果表明,小偃597抗旱,叶组织细胞膜的稳定性(7.6%),叶片持水力(51.60%)和叶组织相对含水量(77.06%)高。株高85cm,...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通过连续选择选育出抗旱小麦品种小偃597。试验结果表明,小偃597抗旱,叶组织细胞膜的稳定性(7.6%),叶片持水力(51.60%)和叶组织相对含水量(77.06%)高。株高85cm,白粒,角质,品质优。每公顷675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普通小麦 抗旱性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蓝粒标记选育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鹏科 黄寿松 +1 位作者 杨智全 徐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由一对来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 由一对来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色体不仅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性具有恢复作用,而且对于E染色体代换造成的不育性具有恢复或者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VE型不育 保持系 蓝粒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紫草科植物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振海 陈彦生 +1 位作者 梁红卫 魏兰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9-66,共8页
报道了黄土高原紫草科植物23属51种7变种的名称、分布、生境和用途。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紫草科植物 分布 生境 用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的分类与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彦生 张春林 +1 位作者 丁士友 张振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8-245,共8页
陕北黄土高原有蒿属植物30种1变种,居该地产种子植物属中所含种数的首位。所产蒿属植物在不同的植被带中梯度变化明显,替代现象显著。在生态类型上,旱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增,中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减。在区系组成上可分为6种分布区类型,即:我... 陕北黄土高原有蒿属植物30种1变种,居该地产种子植物属中所含种数的首位。所产蒿属植物在不同的植被带中梯度变化明显,替代现象显著。在生态类型上,旱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增,中生类型从南向北递减。在区系组成上可分为6种分布区类型,即:我国特有分布,3种;温带亚洲分布,14种1变种;北温带及中亚分布各4种;旧世界温带分布,3种;东亚分布的2种。可见陕北黄土高原蒿属植物种类丰富,梯度变化明显,旱化现象显著,地理成分复杂,但以温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主,兼有其它成分,属典型的温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蒿属 黄土高原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型小麦不育-保持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鹏科 侯文胜 杨智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648-653,共6页
利用VE型不育系及其蓝粒标记的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采用细胞学鉴定方法对其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在花粉母细胞MI的主要染色体结构为2n=21”(包括浅蓝粒种子植株和白粒种子植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存... 利用VE型不育系及其蓝粒标记的同型保持系为材料,采用细胞学鉴定方法对其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在花粉母细胞MI的主要染色体结构为2n=21”(包括浅蓝粒种子植株和白粒种子植株),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认为利用蓝位标记的VE型不育保持系为4E染色体的蓝粒基因片段转移而形成的易位系。田间育性调查表明利用这个保持系生产的不育系的不育性是可靠的.同时,由于蓝粒基因片段的易位仍然能够恢复该不育系的育性,证明了4E染色体的育性恢复基因和蓝色胚乳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臂上.对保持系和不育系分别与普通小麦和蓝二体附加系的杂种F1减数分裂的细胞学观察表明,VE型不育、保持系确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但在这两个组合中多价体的细胞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VE型不育 保持系 细胞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小麦部分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庞红喜 宋哲民 杨智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411-416,共6页
对目前试验试种的代表性大穗小麦品系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穗小麦的根系吸收能力高于一般小麦品种,根系活力比对照品种提高23.93%-28.09%,根干重增加7.1%。(2)大穗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孕穗期... 对目前试验试种的代表性大穗小麦品系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穗小麦的根系吸收能力高于一般小麦品种,根系活力比对照品种提高23.93%-28.09%,根干重增加7.1%。(2)大穗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孕穗期高于对照,灌浆期以后逐渐降低;相应各时期的呼吸强度均高于对照,证明大穗小麦属于高光合高呼吸消耗类型。(3)蒸腾强度在各时期均高于对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穗 净光合速率 呼吸强度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蹄香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思锋 常朝阳 陈彦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4-108,共5页
马蹄香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也是一个受威胁的物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作者调查了马蹄香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生境及其现状,论述了它的保护价值,重点分析了致濒原因,提出了以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以就地保护为... 马蹄香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也是一个受威胁的物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作者调查了马蹄香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生境及其现状,论述了它的保护价值,重点分析了致濒原因,提出了以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以就地保护为主,积极进行分株繁殖,以实现在其原产地恢复和发展种群为最终目的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香 渐危种 保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初探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振万 张春林 +1 位作者 陈彦生 丁士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3-308,共6页
本文根据优势种、特征种的分布和现代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初步探讨了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将定边植物县与府谷、吴旗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沿长城一线,但在靖边新城附近应偏离长城向北推移约20km,在定边... 本文根据优势种、特征种的分布和现代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初步探讨了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将定边植物县与府谷、吴旗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沿长城一线,但在靖边新城附近应偏离长城向北推移约20km,在定边县应偏离长城向南推移约40km,大致与400mm的等雨量线相符。府谷、吴旗植物县与延安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东起清涧的川口,向西南经清涧、延川县永坪、延安蟠龙,再向西经安塞县碟子沟、茶坊、砖窑湾、西河口,志丹县杨洼塌、旦八、吊坪、吴堡,抵达吴旗县白豹一线。延安植物县与黄龙、陇县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东起省界至黄龙县的大岭,向西经黄龙县北,绕洛川塬南缘,折向西北至黄陵县,继续西行,经黄陵的双龙、上畛子,达省界后,沿子午岭分水岭至马栏,向南经旬邑的石门关、淳化县,向西经麟游,至千阳后,折向西北经陇县抵省界一线。黄龙、陇县植物县南达关中盆地的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界线 黄土高原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杉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研究(初报)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宗勤 罗新谈 +1 位作者 王 之 郝联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18,共3页
以红豆杉雄球花、茎切段等为外植体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的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附加2,4—D2.0mg/L和NAA0.1mg/L。在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均未观察到愈伤组织发生再分化。
关键词 红豆杉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东沟沟坡道路生物措施防蚀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军超 陈一鹗 李文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84-87,103,共5页
通过对王东沟沟坡道路栽植的草灌品种多年的观测、分析和评价,总结出了选择道路防蚀草灌品种的一般原则和适合该区栽植的草灌品种及配置方法,以及生物措施防蚀的实施技术,并对沟坡道路生物措施防蚀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 通过对王东沟沟坡道路栽植的草灌品种多年的观测、分析和评价,总结出了选择道路防蚀草灌品种的一般原则和适合该区栽植的草灌品种及配置方法,以及生物措施防蚀的实施技术,并对沟坡道路生物措施防蚀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坡 生物措施 道路防蚀 王东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武塬区立地特征及其对刺槐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一鹗 刘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8-33,共6页
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宜刺槐的生长。然而,沟壑内地形较为复杂,刺槐在不同地形部位栽植后,生长量差异极大。由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刺槐林地的生态分析表明:1.导致不同生境之间立地条件差异的首要原因是水分因素;2.立地条件对... 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土壤条件很适宜刺槐的生长。然而,沟壑内地形较为复杂,刺槐在不同地形部位栽植后,生长量差异极大。由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刺槐林地的生态分析表明:1.导致不同生境之间立地条件差异的首要原因是水分因素;2.立地条件对刺槐生长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坡位与坡向;3.根据沟壑内不同地形部位的水分生态条件,应对陡阳坡上部的刺槐林进行更新改造,并加强培育沟谷和沟坡中下部土地上的速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 立地条件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