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配方颗粒质量传递性研究
1
作者 支文冰 安玉叶 +6 位作者 宗时宇 张红 孙婷婷 王春柳 姜盛楠 李晔 刘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4-1280,共7页
目的:建立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Ⅰb和竹节参皂苷Ⅳa特征成分的含量,考察4个化学成分的传递与差异。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C18柱(250 mm&#... 目的:建立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Ⅰb和竹节参皂苷Ⅳa特征成分的含量,考察4个化学成分的传递与差异。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C18柱(250 mm×4.6 mm,2.5μm);以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20μL。建立11批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特征图谱共有峰及相似度;对指认的特征成分进行多指标含量和转移率测定。结果:11批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16个共有峰,并指认4个特征峰,分别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Ⅰb和竹节参皂苷Ⅳa 4。11批珠子参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与各自对照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20;除云南1,其他11批珠子参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40。不同产地珠子参药材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Ⅰb和竹节参皂苷Ⅳa的含量分别为2.58~9.14 mg/g、31.78~128.72 mg/g、0.68~45.17 mg/g和30.01~58.61 mg/g。珠子参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配方颗粒的特征成分的转移率均大于60%,可稳定传递。结论:所建立的基于标准汤剂的珠子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科学合理、稳定可行,可为珠子参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标准汤剂 配方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质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珠子参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
作者 丁凯茹 乔子尧 +6 位作者 李长喜 姜盛楠 张笑颜 孙婷婷 张红 支文冰 刘洋 《特产研究》 2025年第4期74-83,87,共11页
本文旨在对珠子参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归纳总结珠子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珠子参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 本文旨在对珠子参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归纳总结珠子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珠子参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CiteSpace、VOSviewer和Excel等软件对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内容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筛选后共纳入珠子参文献385篇,由来自299家机构的545位作者共同合作完成,其中中文文献354篇(92%)、英文文献31篇(8%)。高发文中文期刊以《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代表,英文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为代表。中文作者合作网络显示以宋小妹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最活跃,英文以Dean Guo教授为核心的团队研究文献最多;关于发文机构,形成了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中文科研合作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英文文献的发文机构中影响较大;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珠子参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中药珠子参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其活性成分皂苷和多糖的药效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研究将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伯让先生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米烈汉 任娟莉 谢晓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2-1128,共7页
目的论证米伯让先生(1919—2000)对张仲景《伤寒论》研究的贡献,为近代中医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查阅米伯让先生发表的论文、著作并总结其临床医案和经验。结果米伯让先生擅治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及疑难杂病,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 目的论证米伯让先生(1919—2000)对张仲景《伤寒论》研究的贡献,为近代中医史研究提供新线索。方法查阅米伯让先生发表的论文、著作并总结其临床医案和经验。结果米伯让先生擅治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及疑难杂病,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炎、克山病、大骨节病、传染性肝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防治方案。首次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病名为"温毒发斑夹肾虚病",运用自拟加味银翘散作为治疗本病发热期和预防休克期的主方。著有《中医防治十病纪实》,《四病证治辑要》,《气功疗养汇编》,《黄竹斋先生传略》等著作10余部,发表《伤寒杂病论的分合隐现》等学术论文30余篇。结论米伯让先生作为一代中医名家对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伯让(1919-2000) 伤寒论 贡献 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七药珠子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安玉叶 张红 +4 位作者 孙婷婷 姜盛楠 狄志彪 刘洋 李晔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297-302,308,共7页
目的:考察太白七药珠子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铁还原力,清除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能力,对Cu^(2+)/H_(2)O_(2)损伤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保护及对H_(2)O_(2)损伤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目的:考察太白七药珠子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铁还原力,清除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能力,对Cu^(2+)/H_(2)O_(2)损伤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保护及对H_(2)O_(2)损伤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保护能力的评价方法,对珠子参水提物、珠子参皂苷和珠子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不同浓度的珠子参水提物、珠子参皂苷和珠子参多糖均有一定的铁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O^(2-)自由基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珠子参皂苷的铁还原力、清除自由基能力均最强;不同浓度的珠子参水提物、珠子参皂苷和珠子参多糖对Cu^(2+)/H_(2)O_(2)诱导的蛋白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珠子参水提物的保护能力最强;不同浓度(6.25~100μg/mL)珠子参水提物、珠子参皂苷和珠子参多糖对H_(2)O_(2)诱导损伤的RAW264.7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浓度为100μg/mL的珠子参皂苷保护能力最强。结论:珠子参水提物、珠子参皂苷和珠子参多糖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但它们在不同方面中的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 抗氧化活性 细胞增殖 蛋白损伤 铁还原力 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
5
作者 安玉叶 张红 +5 位作者 刘琪琪 周洁 陈静 王春柳 刘洋 李晔 《特产研究》 2023年第2期47-53,61,共8页
本文研究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益肺解毒颗粒中11味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数据库OMIM和GeenCards查找“novel coronavirus”的相关靶点,通过R语言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 本文研究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益肺解毒颗粒中11味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数据库OMIM和GeenCards查找“novel coronavirus”的相关靶点,通过R语言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材-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Dock4.2.1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拓扑学分析表明,益肺解毒颗粒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活性成分主要有柚皮素、β-谷甾醇、汉黄芩素和木犀草素等10个,关键靶点有RELA、MAPK3和IL6等12个,通过KEGG分析及文献报道,筛选出IL-17、PI3K-Akt和NF-kB等相关通路20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益肺解毒颗粒主要药效成分与SARS-CoV-23CL水解酶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益肺解毒颗粒可能通过调控多条信号通路,并与SARS-CoV-23CL水解酶结合,从而发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肺解毒颗粒 新型冠状病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模型和脂多糖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支文冰 刘洋 +5 位作者 宗时宇 王春柳 孙婷婷 李晔 刘峰 张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2-1637,共6页
目的:探讨头痛宁胶囊(TTN)对偏头痛大鼠模型和脂多糖(LPS)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头痛宁给药组(TTN给药组... 目的:探讨头痛宁胶囊(TTN)对偏头痛大鼠模型和脂多糖(LPS)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1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斯泼累格·多雷(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头痛宁给药组(TTN给药组)。TTN给药组大鼠给予TTN 640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预给药7 d。末次给药后30 min, TTN给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造模,空白组给予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大鼠血清5-HT的水平、脑组织中DA。脂多糖(LPS)诱导神经小胶质细胞(BV2)模拟中枢敏化,将细胞分为空白组、脂多糖组和头痛宁高、低剂量给药组,噻唑蓝实验检测TTN和LPS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O);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细胞上清中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5-H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V2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和磷酸化p65(p-p65 NF-κB)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5-HT、脑组织中DA水平低(P<0.05),TTN给药组血清5-HT、脑组织中DA水平高(P<0.05)。TTN(1.25~20μg/mL)及LPS(1、2、4和8μg/mL)对BV2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与空白组比较,LPS组细胞上清液中BDNF、5-HT水平低(P<0.05),NO、IL-6、TNF-α水平高(P<0.05),细胞中TLR4、p-p65 NF-κB蛋白表达高(P<0.05);与LPS组比较,TTN给药组细胞上清液中BDNF、5-HT水平高(P<0.05),NO、IL-6、TNF-α水平高低(P<0.05),细胞中TLR4、p-p65 NF-κB蛋白表达低(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了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缓解大鼠偏头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大鼠 神经小胶质细胞 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中枢敏化 炎症反应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花叶总生物碱通过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姜盛楠 支文冰 +6 位作者 陈静 孙婷婷 许宗仁 刘帅 张红 李晔 刘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35-2840,共6页
目的探讨白刺花叶总生物碱(Sophora davidii Hance leaves total alkaloids,SDLTAs)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50、100、200μg/mL)SDLTAs,Griess法检测SDLTAs对细胞N... 目的探讨白刺花叶总生物碱(Sophora davidii Hance leaves total alkaloids,SDLTAs)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50、100、200μg/mL)SDLTAs,Griess法检测SDLTAs对细胞NO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SDLTAs对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RT-qPCR法检测细胞中iNOS、NF-κB p65和IκBα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p-p38、p-p65和p-JNK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SDLTAs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SDLTAs极显著降低细胞中NO、IL-6、TNF-α和IL-1β的分泌(P<0.01),极显著下调细胞中iNOS、NF-κB p65和IκBαmRNA的表达(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中p-p38、p-p65和p-JNK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SDLTAs可通过调节MAPK/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花叶 总生物碱 抗炎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丽 刘洋 +4 位作者 王海峰 白荷荷 马莉 王晓婷 支文冰 《特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为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采用GEO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肝纤维化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川芎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将川芎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进行蛋白互作网... 为探究川芎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采用GEO数据库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肝纤维化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川芎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将川芎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微生信进行做图;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调控网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针对川芎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对接模拟。结果表明,TCMSP数据库检索结合文献研究,筛选得到川芎中8个活性成分及对应的88个作用靶点;GEO数据库筛选及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疾病靶点2038个,交集得到32个川芎治疗肝纤维化的共同靶点,并筛选出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Recombinant 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关键靶点。富集分析表明,川芎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主要参与肝癌信号通路、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白介素17信号通路和内分泌抵抗等信号通路,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向调节过程和信号转导过程等生物学过程。“成分-靶点-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川芎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6个,分别为阿魏酸(Ferulic acid,FA)、川芎哚(Perlolyrine)、叶酸(Folic acid)、川芎萘呋内酯(Wallichilide)、亚麻油酸乙酯(Mandenol)和肉豆蔻酮(Myricanone),其中阿魏酸的节点度值最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川芎抗肝纤维化关键成分阿魏酸和关键靶点PTSG2、MMP9和EGFR分子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分别为-23.04kJ/mol、-22.17kJ/mol和-25.14kJ/mol。川芎可通过靶向STAT3、PTGS2和EGFR等靶点,调控肝癌和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病变,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肝纤维化 网络药理学 阿魏酸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冰片介导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细胞H/R损伤 被引量:6
9
作者 支文冰 余金花 +4 位作者 王春柳 刘琪琪 李晔 张红 刘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3,267,共7页
目的研究天竺黄制冰片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给予H9C2心肌细胞不同的缺氧时间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测定损伤后H9C2心肌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ioxide d... 目的研究天竺黄制冰片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给予H9C2心肌细胞不同的缺氧时间体外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测定损伤后H9C2心肌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ioxide dia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se,LDH)水平,评估模型是否成功建立。MTT方法测定天竺黄、冰片及制冰片对H9C2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并检测天竺黄、冰片及制冰片对H/R诱导后心肌细胞中MDA、SOD和LDH生成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天竺黄制冰片对H/R诱导H9C2细胞中Bcl-2、Bax和Cas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缺氧6 h,复氧4 h,心肌细胞存活率小于50%,细胞中MDA和LDH水平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降低,成功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天竺黄、冰片及制冰片在12.5~1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心肌细胞活力均没有影响。天竺黄(6.25~100μg/mL)对H/R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影响;冰片(25~100μg/mL)显著增加H/R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P<0.05),制冰片(25~100μg/mL)极显著增加了H/R诱导的H9C2细胞活力(P<0.01)。同时,与模型组相比,冰片和制冰片分别给药均降低了H/R诱导的心肌细胞中MDA和LDH的水平,提高了SOD的活性,且同浓度制冰片调节作用优于冰片。同时,天竺黄制冰片通过上调了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天竺黄制冰片可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阻碍心肌细胞凋亡,进而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缺血性心肌病 H/R损伤 H9C2细胞 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槐果碱改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黏液高分泌的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盛楠 支文冰 +6 位作者 张红 王晓婷 孙婷婷 许宗仁 陈静 李晔 刘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461-2468,共8页
目的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探讨槐果碱(SC)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抗哮喘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CI-H292诱导体外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SC进行治疗。采用MTT法筛选LPS和SC对NCI-H292细胞的安全浓度;设Con... 目的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探讨槐果碱(SC)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抗哮喘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CI-H292诱导体外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SC进行治疗。采用MTT法筛选LPS和SC对NCI-H292细胞的安全浓度;设Control组、LPS组(10μg/mL LPS)、SC组(10μg/mL LPS+不同浓度SC),ELISA法检测细胞中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和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分泌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中MUC5AC、IL-6、IL-8、髓样分化因子(MyD88)和核因子-κB(NF-κB p65)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RAF6)、磷酸化p38(p-p38)和磷酸化p65(p-p65)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LPS和SC分别在0~10μg/mL、0~40μg/mL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力无影响;ELISA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细胞中MUC5A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上清液中IL-6、IL-8也极显著升高(P<0.01);与LPS组相比,SC组细胞中MUC5A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上清液中IL-6、IL-8也极显著降低(P<0.01);RT-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细胞中MUC5AC、IL-6、IL-8、MyD88和NF-κB p65 mRNA表达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SC组细胞中MUC5AC、IL-6、IL-8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MyD88和NF-κB p65 mRNA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SC可极显著降低LPS诱导的NCI-H292细胞中TRAF6、TLR4、p-p38和p-p65以及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P<0.01)。结论SC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进而发挥抗哮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果碱 NCI-H292细胞 TLR4-NF-κB信号通路 炎症 黏液高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鼠肺组织蛋白质组学预测哮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11
作者 支文冰 刘洋 +5 位作者 李晔 许宗仁 姜盛楠 周洁 孟雪 张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969,共9页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分析为基础,联合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预测哮喘发病的生物学机制及其潜在的核心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通过Maxquant检索,获得质谱蛋白和基因数据,方差分析和t检验获得差异蛋白,建立差...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分析为基础,联合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预测哮喘发病的生物学机制及其潜在的核心治疗靶点。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通过Maxquant检索,获得质谱蛋白和基因数据,方差分析和t检验获得差异蛋白,建立差异蛋白聚类分析图谱及靶点集,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网络可视化分析,预测哮喘发病机制涉及的靶点、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结果蛋白质组学检索得到5063个基因,以模型组基因表达/空白组基因表达≥2且P≤0.05、模型组基因表达/空白组基因表达≤1/2且P≤0.05为条件筛选得到的差异基因共904个,聚类分析分为3簇,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上调基因595个,下调基因309个;哮喘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调控代谢、FcγR介导的吞噬、白细胞内皮迁移、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和细胞黏附等相关通路;筛选得到的作用靶点包括ITGB3、CYBB、SYK、VWF、ITGB2、MYD88、COMP、VEGFA和FCGR2B;且哮喘病变主要影响信号转导、氧化还原过程、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黏附、GTP酶活性正调控、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形成过程等生物学过程。结论初步揭示了9个哮喘潜在的治疗靶点,其中靶点VWF和COMP鲜有报道,哮喘发病机制涉及代谢调控、B细胞信号通路和Fc gamma R介导的吞噬等相关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模型 蛋白质组学 网络药理 作用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