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菌酶在食品保鲜及贮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启蓉 王武 白瑜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溶菌酶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天然抗菌酶,能选择性水解细菌细胞壁,并使其失去活性。在食品工业,溶菌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防腐剂应用于食品保鲜。作者介绍了溶菌酶的理化性质、抑菌作用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并综述了溶菌酶... 溶菌酶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天然抗菌酶,能选择性水解细菌细胞壁,并使其失去活性。在食品工业,溶菌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防腐剂应用于食品保鲜。作者介绍了溶菌酶的理化性质、抑菌作用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并综述了溶菌酶在各类食品保鲜、贮藏过程中的应用进展,以及与高压超声波处理技术、控释包装技术、气调包装技术等保鲜技术结合的应用进展,为开发新颖、绿色、安全的防腐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菌酶 抑菌活性 天然食品防腐剂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大鲵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演替规律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萍 金文刚 +3 位作者 兰阿峰 刘俊霞 裴金金 陈德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72-182,共11页
为探究大鲵肉冷藏过程中菌相组成及特定腐败微生物,对托盘包装大鲵肉不同冷藏时间(4℃,0、2、4、6、8 d)的挥发性盐基氮和菌落总数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其微生物菌群变化与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鲵肉在冷藏... 为探究大鲵肉冷藏过程中菌相组成及特定腐败微生物,对托盘包装大鲵肉不同冷藏时间(4℃,0、2、4、6、8 d)的挥发性盐基氮和菌落总数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其微生物菌群变化与多样性。结果表明,大鲵肉在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呈上升趋势,分别在第6天和第8天超标。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鲵肉中微生物丰度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在门水平上进行群落组成分析,细菌的优势菌门从冷藏前期(0、2 d)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逐渐转变为中(4 d)、后期(6、8 d)的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上细菌的优势菌属从冷藏前期主要的拟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逐渐转变为中、后期的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Hafnia-Obesumbacterium、沙雷氏菌属。主坐标分析显示0-2、4、6、8 d之间微生物菌群差异较大,2个主坐标叠加解释度达80.92%;LEfSe分析表明,引起大鲵肉各冷藏期差异显著的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纤维杆菌门、厚壁菌门,菌属主要为假黄单胞菌属、Bauldia、沙雷氏菌属、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ambiguous_taxa、Hafnia-Obesumbacterium、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Prevotella_9、拟杆菌属、纤维杆菌属、毛螺菌属、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进化分析表明大鲵肉冷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群演替与冷藏时间具有较强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起冷藏期间大鲵肉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主要为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Hafnia-Obesumbacterium和沙雷氏菌属。该研究为今后大鲵肉冷藏过程中靶向抑菌及货架期延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冷藏 高通量测序技术 16S?rDNA 特定腐败菌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感染对家蚕血淋巴黑化及微生物蛋白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游山 朱瑞 +1 位作者 夏庆友 赵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5-710,共6页
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绢丝昆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家蚕易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生疾病。通过观察家蚕感染球孢白僵菌后血淋巴黑化程度的变化、家蚕血淋巴蛋白SDS-PAGE分析和微生物蛋白酶抑制剂的胶内活性染色分... 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绢丝昆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家蚕易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生疾病。通过观察家蚕感染球孢白僵菌后血淋巴黑化程度的变化、家蚕血淋巴蛋白SDS-PAGE分析和微生物蛋白酶抑制剂的胶内活性染色分析,研究球孢白僵菌感染对家蚕血淋巴黑化和微生物蛋白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感染会激活家蚕血淋巴的黑化反应,参与对真菌的免疫应答。SDS-PAGE分析显示,接种球孢白僵菌后120h内家蚕血淋巴蛋白未发生明显的水解。胶内活性染色表明,家蚕血淋巴中存在一种白僵菌诱导型蛋白酶抑制剂SI-3,其抑制活性随着感染进程的推移而略有变化。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病原性真菌与家蚕的互作关系,发现新的抗真菌分子,而且对农林害虫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球孢白僵菌 黑化反应 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聚体化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玺 张杰 李游山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蛋白酶抑制剂是体内蛋白酶催化活性的主要调节因子,它可以结合蛋白酶分子并抑制其生理活性。蛋白酶抑制剂在消化、凝血、酚氧化酶级联反应、细胞迁移、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蛋白酶抑制剂在生物体... 蛋白酶抑制剂是体内蛋白酶催化活性的主要调节因子,它可以结合蛋白酶分子并抑制其生理活性。蛋白酶抑制剂在消化、凝血、酚氧化酶级联反应、细胞迁移、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蛋白酶抑制剂在生物体内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并行使功能,多聚体化会影响蛋白酶抑制剂的高级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调控其在癌症、血管重塑、关节炎、肺气肿等相关疾病中的生理功能。本文概述了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聚体化对其生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蛋白酶抑制剂的多聚体化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多聚体化 生理功能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键桥Cys^(2nd)-Cys^(6th)缺失对典型TIL类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活性和特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魏梦 王圆 +2 位作者 张照锋 陈长清 李游山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6,共12页
笔者对AmCI,AsATI和AsC/E-1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和基因合成,并利用点突变技术对其关键位点Cys^(2nd)和Cys^(6th)进行替换,结合原核表达和胶内活性染色分析,探讨Cys^(2nd)-Cys^(6th)对典型TIL类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活性和抑制特异性的... 笔者对AmCI,AsATI和AsC/E-1的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和基因合成,并利用点突变技术对其关键位点Cys^(2nd)和Cys^(6th)进行替换,结合原核表达和胶内活性染色分析,探讨Cys^(2nd)-Cys^(6th)对典型TIL类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活性和抑制特异性的影响.SDS-PAGE结果显示,AmCI,AsATI和AsC/E-1及其突变体在上清中皆有表达.胶内活性染色结果显示,AmCI和AsC/E-1不仅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活性,还能强烈抑制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但对胰蛋白酶没有抑制作用.AsATI能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却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将Cys^(2nd)和Cys^(6th)分别替换为Asp和Leu后,AmCI,AsATI和AsC/E-1原有的抑制活性皆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AsATI的突变体产生了微弱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抑制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ys^(2nd)-Cys^(6th)对典型TIL类蛋白酶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和抑制特异性至关重要.笔者希望该研究不仅可为AmCI,AsATI和AsC/E-1的生理功能研究奠定基础,还能为TIL类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特异性的定向改造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AmCI AsATI AsC/E-1 二硫键桥 抑制活性 抑制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抗虫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长清 张照锋 +1 位作者 付路静 李游山 《北方蚕业》 2024年第2期1-7,18,共8页
桑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桑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农业害虫是造成农作物减产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发展绿色防治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概述了桑树中... 桑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桑叶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农业害虫是造成农作物减产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发展绿色防治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概述了桑树中萜类化合物、生物碱、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虫因子在抵御害虫方面的相关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桑树抗虫因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生物碱 凝集素 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大鲵肉冷藏过程中肌肉代谢产物差异 被引量:10
7
作者 金文刚 赵萍 +4 位作者 刘俊霞 兰阿峰 陈德经 裴金金 高瑞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92-201,共10页
为建立大鲵肉冷藏过程中肌肉理化指标与其代谢产物的关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模型探究大鲵肉在4℃不同冷藏时间(0、2、4、8 d)肌肉代谢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鲵肉样品冷藏8 d与冷藏0、2、4 d相比差异较大... 为建立大鲵肉冷藏过程中肌肉理化指标与其代谢产物的关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模型探究大鲵肉在4℃不同冷藏时间(0、2、4、8 d)肌肉代谢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鲵肉样品冷藏8 d与冷藏0、2、4 d相比差异较大。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 on,VIP)值为标准进行筛选(VIP≥1,t检验P<0.05),不同冷藏时间大鲵肉中共筛选出69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21种)、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14种)、糖类及其衍生物(7种)、核苷酸类及其衍生物(10种)、胺类及其衍生物(6种)和其他类化合物(11种)。层次聚类热图可将不同冷藏期大鲵肉样品分为3类:冷藏前期(0~2 d),冷藏中期(4 d)和冷藏后期(8 d)。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表明,在大鲵肉冷藏期间较为重要的代谢通路为嘌呤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映射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L-赖氨酸、L-丝氨酸、L-异亮氨酸、L-蛋氨酸、丙酮酸、丁二酸和甘氨酸可作为大鲵肉品质变化的潜在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冷藏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肌肉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大鲵油掺伪不同比例花生油挥发性有机物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金文刚 刘俊霞 +4 位作者 孙海燕 何琳琳 裴金金 程虎 姜鹏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8-376,共9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花生油掺伪量(0%、5%、10%、20%、30%、100%)的大鲵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掺伪量大鲵油GC-IMS图谱中共鉴定出41...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花生油掺伪量(0%、5%、10%、20%、30%、100%)的大鲵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掺伪量大鲵油GC-IMS图谱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21种、酮类6种、醇类4种、杂环类4种、酯类3种、含硫类2种、酸类1种。随着掺伪量的增加,醛类、杂环类、酸类和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而酮类、醇类和含硫类化合物含量减少。建立了挥发性成分与实际掺伪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校正集和验证集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924和0.9882,表明建立的掺伪量预测模型较为可靠。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4.3%,说明不同掺伪量大鲵油可通过挥发性成分实现较好区分。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筛选出13种差异挥发性化合物(VIP>1),其中醛类7种、酮类3种、醇类1种、含硫类1种和及酯类1种。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挥发性成分也可用于不同掺伪量大鲵油的区分。该研究为无损、快速鉴别大鲵油真实性提供了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油 掺伪 花生油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大鲵肉冷藏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萍 刘俊霞 +3 位作者 兰阿峰 裴金金 陈德经 金文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67-280,共14页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大鲵肉冷藏过程中(4℃,0、2、4、8 d)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鲵肉在冷藏期间0、2 d组内和组间差异较小,4、8 d组内和组间差异较大;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相邻组间...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究大鲵肉冷藏过程中(4℃,0、2、4、8 d)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鲵肉在冷藏期间0、2 d组内和组间差异较小,4、8 d组内和组间差异较大;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相邻组间差异代谢物个数逐渐增加。以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第1主成分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2,t-检验的P≤0.001为筛选标准进行筛选,共得到125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17种)、酯类及其衍生物(53种)、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25种)、核苷酸类及其衍生物(13种)、醇类化合物(3种)、其他化合物(14种)。其中大部分代谢物冷藏8 d丰度显著下降(P<0.05);此类代谢物中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A1类)、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A3类)的丰度累积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即冷藏0~2 d出现小幅度上升,2~4 d出现小幅度下降,4~8 d快速下降;酯类及其衍生物(A2类)、核苷酸类及其衍生物(A4类)的丰度累积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A2类)在冷藏0~4 d缓慢下降,4~8 d快速下降,而核苷酸类及其衍生物(A4类)具有线性下降的趋势。KEGG代谢通路富集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与大鲵肉品质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肌酸、L-组氨酸、L-谷氨酸、组氨酸、鸟氨酸、L-精氨酸、植物鞘氨醇可作为大鲵肉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潜在标记物。本研究为今后大鲵宰后肌肉代谢及冷藏期间品质调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肉 冷藏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非靶向代谢组学 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陆生哺乳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盼 杨玉菲 +4 位作者 薛振 王令 路宏朝 王珊珊 张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研究起步较早,对陆生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MNPs在动物体内的蓄积、分布、生殖毒性、炎症反应、神经毒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系统分析了MNP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主要风险点,并基于已有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了MNPs生物学毒性研究未来的方向,以期为MNPs毒理学机制解析、生物学危害防范、毒性损伤修复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肠道菌群 生殖毒性 炎症反应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肽-硒螯合物对D-半乳糖致小鼠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世博 刘俊霞 +3 位作者 何琳琳 姜鹏飞 程虎 金文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79-187,共9页
为探究大鲵肽-硒螯合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氧化应激损伤小鼠模型,评价了不同剂量大鲵肽[100 mg/(kg·bw)和400 mg/(kg·bw)]及其肽-硒螯合物[10μg/(kg·bw)和30μg/(kg·bw)]对小鼠氧化应激损... 为探究大鲵肽-硒螯合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氧化应激损伤小鼠模型,评价了不同剂量大鲵肽[100 mg/(kg·bw)和400 mg/(kg·bw)]及其肽-硒螯合物[10μg/(kg·bw)和30μg/(kg·bw)]对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效应。结果显示,大鲵肽和大鲵肽-硒螯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拮抗小鼠肝脏、脾脏和胸腺萎缩的作用。经不同剂量大鲵肽和大鲵肽-硒螯合物干预后,可使D-半乳糖诱导氧化应激损伤小鼠的血清、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增加(P<0.05),同时降低丙二醛和蛋白质羰基含量(P<0.05)。与大鲵肽相比,大鲵肽-硒螯合物对D-半乳糖致小鼠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显示出更强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为大鲵肽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肽-硒螯合物 氧化应激 D-半乳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大鲵尾蒸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特征
12
作者 赵世博 成恺骐 +1 位作者 贺敬媛 金文刚 《肉类研究》 2023年第12期16-22,共7页
为明确大鲵尾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动态变化,在感官评价基础上,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耦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大鲵尾在蒸制过程中(0、2、5、8 min)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鲵尾蒸制5 min时感官评分最高;蒸制过程中利用气相色谱... 为明确大鲵尾蒸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动态变化,在感官评价基础上,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耦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大鲵尾在蒸制过程中(0、2、5、8 min)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鲵尾蒸制5 min时感官评分最高;蒸制过程中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从大鲵尾中测定到29种风味挥发物,其中2种醇类、4种醛类、3种酮类、9种酯类、8种醚类、2种酸类和1种酚类。与蒸制0 min相比,大鲵尾蒸制2 min后,酯类、醚类含量有所下降,而醇类、醛类相对含量有所上升;蒸制时间从2 min延长到8 min时,蒸制大鲵尾中酯类、醛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而醇类、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较好的模型,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值从29种挥发性有机物中筛选出10种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VIP值>1),包括1种醇(异戊醇)、1种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3种醚类(烯丙基甲基二硫醚、二丙基二硫醚、异丁基丙基硫醚)、1种酸(3-甲基戊酸)、2种醛类(2-己烯醛、顺-2-甲基-2-丁醛)、2种酯类(乙酸乙酯、水杨酸甲酯)。主成分分析表明,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7.6%,通过这些差异性挥发物可对不同蒸制时间大鲵尾进行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制 风味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肽-硒螯合物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探究
13
作者 杨晖 刘俊霞 +2 位作者 吴艳 赵世博 金文刚 《食品工业科技》 2025年第22期424-433,共10页
为探究大鲵肽-硒螯合物的免疫调节功能,本文采用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率和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评价大鲵肽及其硒螯合物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大鲵肽及其硒螯合物对巨噬细胞RA... 为探究大鲵肽-硒螯合物的免疫调节功能,本文采用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率和环磷酰胺诱导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评价大鲵肽及其硒螯合物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大鲵肽及其硒螯合物对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灌胃4周期间,不同剂量大鲵肽[100 mg/(kg·bw)和400 mg/(kg·bw)]以及大鲵肽-硒螯合物[10μg/(kg·bw)和30μg/(kg·bw)],均可恢复小鼠体重和免疫脏器指数(P<0.05),改善小鼠的脾脏、胸腺和肝脏组织学结构,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P<0.05)。同时,增强了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提高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P<0.05),并降低小鼠脾脏中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3,NLRP3)蛋白的表达。大鲵肽-硒螯合物的半致死剂量LD_(50)为75.55 mg/kg,属于中等毒。综合分析,与大鲵肽相比,大鲵肽-硒螯合物具有更好的体内外免疫调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肽-硒螯合物 巨噬细胞 环磷酰胺 免疫调节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相关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14
作者 付佳音 王龙华 +5 位作者 杨涵越 李永焜 杨晖 卢凯迪 燕飞 曲东 《食品科学》 2025年第22期372-385,共14页
酒精相关性肝病(alcohol-related liver disease,ALD)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涵盖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病理阶段。AL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铁死... 酒精相关性肝病(alcohol-related liver disease,ALD)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涵盖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病理阶段。AL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补体系统异常以及肠-肝轴稳态失调等。深入阐明这些机制可为ALD防治提供新思路。目前,在ALD的临床管理中,戒酒、药物治疗和肝移植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营养干预不仅能够有效延缓ALD的进展,还可降低重度ALD患者的死亡率,显示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综述了ALD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系统探讨了宏量营养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以及生物活性成分在ALD中的干预作用,以期为营养策略在ALD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相关性肝病 酒精代谢 发病机制 营养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