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横纹叶蝉再描述(半翅目:叶蝉科:宽头叶蝉亚科:广头叶蝉族)
1
作者 李虎 戴子威 +1 位作者 汪佳佳 戴仁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37,共5页
【目的】横纹叶蝉亚属[Pediopsoides(Glaphyropsis)]为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宽头叶蝉亚科(Eurymelinae)中的一个小类群,该亚属全世界已知5种,主要分布在东洋区,中国记录4种。对其中两种的形态进行再描述,以进一步理清... 【目的】横纹叶蝉亚属[Pediopsoides(Glaphyropsis)]为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宽头叶蝉亚科(Eurymelinae)中的一个小类群,该亚属全世界已知5种,主要分布在东洋区,中国记录4种。对其中两种的形态进行再描述,以进一步理清横纹叶蝉亚属的物种组成。【方法】基于检视标本,采用比较形态学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对横纹叶蝉亚属中的薄膜横纹叶蝉[P.(G.)membrana(Zhang,2010)]和三叉横纹叶蝉[P.(G.)trifurcata(Li,Dai&Li,2013)]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重新描述了两种叶蝉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雄虫外生殖器的结构特点,并提供了相应的特征图。通过形态学比较发现:薄膜横纹叶蝉特征与前人描述相比,除阳茎侧缘薄膜状突起略有不同外,其余均无差异;三叉横纹叶蝉与山纹横纹叶蝉[P.(G.)montaninversa(Yang&Zhang,2013)]除阳茎干末端有无一对薄膜状的刺状突起不同外,其余特征无差异。【结论】提议山纹横纹叶蝉为三叉横纹叶蝉的次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广头叶蝉 分类 异名 形态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士维螨实验种群的生殖力、性比率和世代期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利敏 郭素芬 +1 位作者 王琦 马桂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51,共8页
【目的】研究产卵时段和培养温度对似士维螨(Schwiebea similis Manson(蜱螨目:粉螨科))亲代雌螨生殖力、子代性比率和世代期的影响,为防治西洋参新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A为亲代雌螨群产卵时段,设3个水平... 【目的】研究产卵时段和培养温度对似士维螨(Schwiebea similis Manson(蜱螨目:粉螨科))亲代雌螨生殖力、子代性比率和世代期的影响,为防治西洋参新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A为亲代雌螨群产卵时段,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批34头亲代雌螨在夜间产卵12h(N12h)、白天产卵12h (D12h)、昼夜产卵24h(DN24h);因素B为培养温度(T),设9个水平,分别为11.0,12.0,14.9,17.7,21.0,23.7,27.1,30.0和33.0℃。将子代卵、幼螨和若螨用群体培养法培养,统计各有效组合内子代雌、雄螨数及世代期,计算亲代雌螨均殖数(PCR)、子代性比率和世代期均值(N),并使均值服从方差分析;计算世代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并组建N与T间的倒数模型。【结果】亲代雌螨昼夜产卵,由此2时段内所产卵粒育活的子代成螨数近似,PCR均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1.0~27.1℃,子代全螨PCR均值达13.9头/d,而在23.7℃最高为16.2头/d。产卵时段和培养温度对子代雌雄性比率都无显著影响(P>0.05),均值1.10,有波动但无定向偏差。培养温度对子代成螨世代期的影响极显著(P<0.01),世代期随温度的上升而骤降。子代全螨世代期N与温度T间的倒数模型为:N=K/(T-C)=(184.3±4.55)/[T-(8.43±0.28)];估算此螨在当地发生6~9代/年。【结论】昼夜节律不影响似士维螨的产卵习性,亲代雌螨均殖数显示其有高产特例,子代雌雄性比率反映其种群结构,而倒数模型揭示其生理学时期,并为估算其田间种群增长趋势提供基本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士维螨 西洋参 群体培养 倒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雨果 李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4-59,共6页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 茶园小绿叶蝉是一类为害茶树的重要害虫,在世界各产茶区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解为害国内外茶区的主要小绿叶蝉种类以及我国在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方面实施的一些有效举措,方便茶园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控害方法,实现茶园的无公害防治。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概述了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我国在茶园控害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茶园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发生动态以及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不同防控技术,并对今后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控技术的理性认识,可为茶叶产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手段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小绿叶蝉 生物学特性 防控技术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线蚓对西洋参根的取食量及其世代繁殖力
4
作者 赵利敏 马桂兰 郭素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3,共7页
【目的】扩充球囊线蚓(Enchytraeus bulbosus Nielsen&Christensen)的生物学理论,并估算这种新害虫对西洋参的危害及损失程度。【方法】设计9阶培养温度与3级亲代新成蚓初始密度互作的二因素试验,对球囊线蚓实验种群培养、观测1代,... 【目的】扩充球囊线蚓(Enchytraeus bulbosus Nielsen&Christensen)的生物学理论,并估算这种新害虫对西洋参的危害及损失程度。【方法】设计9阶培养温度与3级亲代新成蚓初始密度互作的二因素试验,对球囊线蚓实验种群培养、观测1代,提取6个属性或数组变量,经方差分析确定多项处理效应,研究培养温度和初始密度对其亲代成蚓存活率、繁殖力和子代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培养温度(T)对亲代成蚓存活率(SR)、培养期(RP)、F_1代成虫当量(AE)、亲代均殖数(PCR)和亲代日均殖数(DMR)造成显著或极显著影响。SR值在12.0~30.1℃达87.1%,但在9.9和33.0℃显著下降。RP值在9.9~30.1℃随T升高而迅速缩短。在9.9~27.1℃,AE均值为64.3,PCR均值为35.9,二者都在30.1℃显著下降。DMR值随T升高而显著上升,在27.1℃达到最高,然后骤降。T对F_1代新成蚓的取食量(FA)无显著影响,FA均值为鲜参根粉1.19mg/AE。初始密度(N_0)对RP、AE、PCR、DMR和FA作用显著,但对SR不显著。AE随N0升高而显著上升,PCR或DMR都随AE升高而显著下降,此趋势揭示F_1代个体间存在拥挤效应。FA亦随AE升高而显著下降,说明F1代混合群对食物强烈竞争,并构成球囊线蚓取食西洋参宿根的损失系数。【结论】SR、AE、PCR和DMR共同反映球囊线蚓亲代成蚓存活与繁殖特性,而FA则揭示子代新成蚓对西洋参宿根的取食量,这些属性都可用于估算球囊线蚓田间种群及其对西洋参的损害程度,以便测报并有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线蚓 西洋参 繁殖力 存活率 取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垚 曹小勇 +3 位作者 杨国鹏 胡选萍 蒋景龙 秦公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92,共6页
以MS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为培养介质,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比较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在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上萌发过程相似,顺次形成绿色原球茎-叶片-不定根;在泥炭基质上不定... 以MS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为培养介质,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比较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在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上萌发过程相似,顺次形成绿色原球茎-叶片-不定根;在泥炭基质上不定根及假鳞茎发生均迟于固体培养基,但叶片生长较快,当不定根在茎节基部发生时原球茎基本消失;(2)在液体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后,原球茎膨大形成类似假鳞茎的储藏性结构;播种15 d后统计发现,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中萌发率为80.67%,液体培养基中为89.33%,泥炭基质中为62.67%。结果表明,3种不同培养基质的发育模式存在差异,白芨原球茎是一种类似胚胎的结构,在后续发育中可以消失,也可以形成储藏性结构;MS液体培养基培养在不转接情况下可得到大量原球茎,MS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培养均可得到白芨幼苗,泥炭基质培育过程简单,可大量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原球茎 泥炭 真根 假鳞茎 MS培养基 泥炭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箭叶淫羊藿提取物活性成分、抗氧化及酶抑制活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秦军 王翠萍 +1 位作者 刘建欣 陈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4-360,共7页
目的:研究评价箭叶淫羊藿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生物活性。方法: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箭叶淫羊藿提取物总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及原花青素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提取物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清除DPPH、OH、ABTS^(+... 目的:研究评价箭叶淫羊藿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生物活性。方法: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箭叶淫羊藿提取物总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及原花青素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提取物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清除DPPH、OH、ABTS^(+)自由基法评价了箭叶淫羊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测定了对胰脂肪酶、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结果:箭叶淫羊藿提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及原花青素含量分别为105.60±0.92、70.09±0.75、18.45±1.27、8.79±0.13 mg/g;HPLC测定5种黄酮类成分中淫羊藿苷含量最高、朝藿定C次之,分别为266.16±4.22和43.35±0.67 mg/g,宝藿苷I含量最少,为2.54±0.07 mg/g;箭叶淫羊藿提取物对DPPH·、·OH、ABTS^(+)·半数清除浓度(IC_(50))分别为4.43±0.40、2.83±0.09、2.04±0.08 mg/mL,清除能力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同时,箭叶淫羊藿提取物对脂肪酶、酪氨酸酶、乙酰/丁酰胆碱酯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5.97±0.04、2.27±0.23、9.27±0.07、7.41±0.26 mg/mL。结论:箭叶淫羊藿提取物活性物质丰富,对DPPH、OH、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对胰脂肪酶、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活性成分 含量 自由基清除 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及时间对白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斌 曹小勇 +4 位作者 胡选萍 蒋景龙 秦公伟 高尚 赵垚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研究白及种子不同温度及处理时间对其萌发及原球茎生长影响。25℃为对照,白及种子分别用40~60℃不同时间(5~60min)处理,在纯净水、光照下培养15d后对萌发及生长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培养15d时对照处理的种子萌发率达100%,原球茎直径约为0... 研究白及种子不同温度及处理时间对其萌发及原球茎生长影响。25℃为对照,白及种子分别用40~60℃不同时间(5~60min)处理,在纯净水、光照下培养15d后对萌发及生长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培养15d时对照处理的种子萌发率达100%,原球茎直径约为0.38mm;40℃处理5~60min对白及种子萌发率和原球茎生长无显著影响;50℃、55℃、60℃处理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60℃下10min和55℃> 30min种子萌发率为0%;50℃≥35min、55℃≥15min、60℃≥5min对原球茎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50℃(15min和20min)、55℃5min对已萌发种子的原球茎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一些处理组合可以作为其它兰科植物种子处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种子 原球茎 直径 萌发率 温度 处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兰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思蕲 曹小勇 +2 位作者 胡选萍 秦公伟 赵垚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建兰不同发育状态种子为材料,通过无菌播种的方法,研究种子成熟度(授粉后60d、90d、180d、270d、360d、480d的种子,下文授粉后天数用DAP表示),液体与固体培养方式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DAP60... 以建兰不同发育状态种子为材料,通过无菌播种的方法,研究种子成熟度(授粉后60d、90d、180d、270d、360d、480d的种子,下文授粉后天数用DAP表示),液体与固体培养方式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等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DAP60种子未萌发,DAP90、DAP180、DAP270种子的萌发率高于DAP360、DAP480种子;液体培养基中种子萌发率为39. 56%高于固体培养基萌发率23. 47%;6-BA与NAA都可促进建兰种子萌发,且萌发率随着激素浓度增加而升高,种子在1/2MS+6-BA 2mg/L中萌发率达到96. 27%,且萌发指数优于NAA及其它浓度6-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兰 种子成熟度 固液培养 6-BA N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细叶蝉属1新种2新纪录种(半翅目:叶蝉科:圆痕叶蝉亚科)
9
作者 詹洪平 李虎 戴仁怀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5,共8页
记述中国圆痕叶蝉亚科纤细叶蝉属1新种:中性纤细叶蝉(Igerna mesialis sp.nov.);2新纪录种:西隆纤细叶蝉(Igerna shillongensis Meshram rec.nov.)、威尔逊纤细叶蝉(Igerna wilsoni Viraktamath rec.nov.).新种与美丽纤细叶蝉(Igerna ch... 记述中国圆痕叶蝉亚科纤细叶蝉属1新种:中性纤细叶蝉(Igerna mesialis sp.nov.);2新纪录种:西隆纤细叶蝉(Igerna shillongensis Meshram rec.nov.)、威尔逊纤细叶蝉(Igerna wilsoni Viraktamath rec.nov.).新种与美丽纤细叶蝉(Igerna channa Viraktamath,Dai&Zhang)相似,但前者阳茎干两边缘平行,至端部1/4处变窄;阳茎干上的短突起指向基腹侧;阳茎干上的长突起在基部侧缘,指向背侧;性孔位于阳茎干近中部.新种模式标本及新纪录种的检视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GU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圆痕叶蝉亚科 纤细叶蝉属 新种 新纪录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梦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0-74,共5页
为有效抑制稻梨孢菌对水稻的侵染,以2株稻梨孢菌37631、37661为供试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对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并研究了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菌丝体干质量和孢... 为有效抑制稻梨孢菌对水稻的侵染,以2株稻梨孢菌37631、37661为供试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对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素内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并研究了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菌丝体干质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菌丝延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μmol/L时,其对2个菌株的菌丝延伸抑制率分别为58.18%和53.37%,半数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3.7μmol/L和5.2μmol/L;同时,油菜素内酯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菌落形态。其他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稻梨孢菌菌丝延伸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丝干质量测定结果显示,油菜素内酯能明显抑制稻梨孢菌的生长,在2μmol/L处理情况下,培养至第8天时2株稻梨孢菌菌丝干质量与对照(0μmol/L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52.60%和48.44%。通过对稻梨孢菌孢子萌发的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的孢子萌发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5μmol/L时,其对2个菌株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53.25%和49.34%,EC_(50)值分别为4.31μmol/L和6.42μmol/L。综上,油菜素内酯对稻梨孢菌的菌丝延伸、菌丝干质量及孢子萌发都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梨孢菌 植物生长调节剂 油菜素内酯 抑菌活性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