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绿茶茶多酚抑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琛 徐尤美 +5 位作者 蔺蓓蓓 景娴 刘祥 付静 江海 郑红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1-827,共7页
【目的】明确秦岭绿茶茶多酚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秦岭绿茶以3种方法提取,大孔树脂纯化得到茶多酚。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茶多酚中儿茶素含量,薄层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肉汤稀释法测定抑菌活性。以茶... 【目的】明确秦岭绿茶茶多酚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秦岭绿茶以3种方法提取,大孔树脂纯化得到茶多酚。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茶多酚中儿茶素含量,薄层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肉汤稀释法测定抑菌活性。以茶多酚和细菌作用前后细菌培养液中的电导率、蛋白质浓度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茶多酚的抑菌机理。【结果】水浴、超声和微波辅助法提纯的茶多酚得率分别为11.25%、12.5%和16.5%。UPLC测定3种方法提纯的儿茶素含量分别为502.8、579.2、568.1 mg/g。茶多酚对16株菌株的抑菌圈范围为6.9~18.4 mm,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625~2 mg/mL。茶多酚与细菌作用后细菌培养液的电导率、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大,表明茶多酚作用于细菌后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结论】微波辅助法提取率较高,秦岭绿茶茶多酚对标准株和临床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最小抑菌浓度 秦岭绿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库对杜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范殊琮 郑红星 陈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09-2618,共10页
目的通过归纳2000-2020年杜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国内外杜仲研究现状,为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杜仲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其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被引频次以及高频关键词等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可... 目的通过归纳2000-2020年杜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国内外杜仲研究现状,为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杜仲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其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被引频次以及高频关键词等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可视图的方式展示杜仲研究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结果共检索出CNKI数据库7784篇以及PubMed数据库465篇文献,以可视图谱的方式展现杜仲领域发展脉络。结论20年来发文量显著增加;学者及机构之间应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大鼠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杜仲的药理作用,如降血压、降血脂、治疗骨质疏松等,杜仲的活性成分以木脂素类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环烯醚萜类的桃叶珊瑚甙以及杜仲胶为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重点由栽培育种、化学成分向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文献计量学 数据库 可视化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天麻多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琛 李鑫鑫 +4 位作者 付昀东 刘祥 郑红星 吴三桥 李晓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156-159,共4页
采集湿天麻,通过常压蒸煮、切片、烘干、粉碎、超声辅助水提醇沉、脱色等工艺处理,得到天麻粗多糖。利用薄层平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定性测定天麻粗多糖抗菌活性,进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0株菌株(包括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 采集湿天麻,通过常压蒸煮、切片、烘干、粉碎、超声辅助水提醇沉、脱色等工艺处理,得到天麻粗多糖。利用薄层平板琼脂糖孔穴扩散法定性测定天麻粗多糖抗菌活性,进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0株菌株(包括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MIC)。天麻多糖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G^-的MIC范围为0.468 75~15 mg/mL,对G^+的MIC范围0.937 5~120 mg/mL,对真菌的MIC范围0.937 5~30 mg/mL,其中对嗜麦芽假单胞菌090223、黏质沙雷氏菌1379、产酸克伯杆菌3株菌的抑菌活性最好,MIC为0.468 75 mg/mL。汉中天麻多糖粗提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提取 抗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