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陇煤田永陇矿区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蔺亚兵 宋一民 +3 位作者 蒋同昌 王朝飞 杨甫 赵雪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8-175,共8页
黄陇侏罗纪煤田属于典型的低阶煤含煤层气区带,煤炭勘查结果显示其西部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开发潜力,为了弄清该煤层气成藏条件,以黄陇煤田永陇矿区麟北区为例,从煤层气地质、煤储层特征、气藏保存条件3个方面研究了黄陇煤田西部地区的煤... 黄陇侏罗纪煤田属于典型的低阶煤含煤层气区带,煤炭勘查结果显示其西部具有一定的煤层气开发潜力,为了弄清该煤层气成藏条件,以黄陇煤田永陇矿区麟北区为例,从煤层气地质、煤储层特征、气藏保存条件3个方面研究了黄陇煤田西部地区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陇煤田西部地区延安组煤变质程度低,煤层厚度大,埋深适中,含气性较好,但煤储层渗透性较差;煤层气富集主要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埋深其次,构造和盖层影响较小,埋深500~700 m是该区煤层气成藏的最佳深度;因受成煤后期燕山运动等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生物气和热成因气大量逸散,新生代以来煤层接受浅部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接受次生生物气的补充,是煤层气成藏的关键,属典型的盆缘缓坡晚期生物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陇煤田 低阶煤 煤层气 煤储层特征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陇煤田低煤阶煤储层孔隙特征及吸附储集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蔺亚兵 申小龙 刘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186,共6页
为了研究黄陇侏罗纪煤田低煤阶煤煤储层孔隙特征和吸附储集性能,采集了黄陇煤田不同矿区的煤样,利用液氮吸附、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低煤阶煤储层煤比表面积、孔容特征、孔隙特征、孔径分布特征、微裂隙发育程度及... 为了研究黄陇侏罗纪煤田低煤阶煤煤储层孔隙特征和吸附储集性能,采集了黄陇煤田不同矿区的煤样,利用液氮吸附、扫描电镜和等温吸附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低煤阶煤储层煤比表面积、孔容特征、孔隙特征、孔径分布特征、微裂隙发育程度及煤样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陇煤田低煤阶煤BET比表面积集中分布在1~5 m^2/g,比表面积较小;BJH孔容分布区间集中在0.003~0.030m L/g,煤孔径分布特征主要以微孔和小孔为主,中孔次之;煤样表面微孔隙发育,Langmuir体积分布在7.95~16.52 m3/t,Langmuir压力分布在1.22~5.77 MPa,吸附能力一般,易解吸。结合以往地勘资料研究认为彬长、焦平及黄陵矿区有利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陇煤田 低煤阶煤储层 煤层气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上古生界煤成气资源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智学 李明培 申小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0-206,共7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开发理论与经验,为摸清陕西省煤成气赋存规律及有利区域,研究了陕西省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煤成气成分和生储盖等条件,分析了陕西及周边成熟煤成气田勘探区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陕西省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大,显...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开发理论与经验,为摸清陕西省煤成气赋存规律及有利区域,研究了陕西省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煤成气成分和生储盖等条件,分析了陕西及周边成熟煤成气田勘探区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陕西省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大,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半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烃源岩变质程度较高,生储盖条件较好,具备大量生烃的条件。将烃源岩厚度、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_(o,max)、生气强度、埋藏深度等作为判断陕西省煤成气藏开发潜力的经验参数,指出志丹—子长一线以南至黄陵以北的区域具有发现较好的煤成气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致密砂岩 赋存规律 上古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氮吸附法对煤的孔隙特征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蔺亚兵 贾雪梅 马东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5-140,共6页
为了探讨煤微孔隙孔径分布特征和孔结构特征,结合不同变质程度煤及不同煤体结构煤的液氮吸附试验结果,对煤的孔隙特征和液氮吸附—脱附曲线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将分类结果与煤储层评价结合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的液氮吸附... 为了探讨煤微孔隙孔径分布特征和孔结构特征,结合不同变质程度煤及不同煤体结构煤的液氮吸附试验结果,对煤的孔隙特征和液氮吸附—脱附曲线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将分类结果与煤储层评价结合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的液氮吸附曲线属于BET分类方案的Ⅱ型吸附等温线。依煤的孔径特征将液氮吸附曲线划分为3类:以微孔为主的A1类;以微孔和小孔为主的A2类;以微孔、小孔、中孔为朱的A3类。同时,据煤的孔隙类型将煤的液氮脱附回线划分为3类:D1型以一端开口的孔为主;D2型以孔径小于4 nm的一端开口孔为主,大于4 nm以两端开口的孔和墨水瓶孔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一端开口的孔;D3型主要为狭窄的缝形孔。在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预测时应该首选A2D3型煤储层,在煤层气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应该首选A3D3型煤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 煤层气 孔隙特征 液氮吸附 脱附回线 煤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麟游区煤层赋存特征及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苗霖田 夏玉成 +2 位作者 吕婷婷 孙学阳 杜荣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3-171,共9页
基于麟游区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内新发现的重要赋煤区域之一,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为了查明麟游区下煤层厚度变化大、分布不均衡的聚煤特征及控制机理,以钻孔资料为基础,采用聚煤过程反演、趋势分析和构造应力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 基于麟游区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内新发现的重要赋煤区域之一,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为了查明麟游区下煤层厚度变化大、分布不均衡的聚煤特征及控制机理,以钻孔资料为基础,采用聚煤过程反演、趋势分析和构造应力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层赋存特征、聚煤规律及其控制机理,并恢复了聚煤基底的原有构造形态。结果表明:区内发育3个富煤单元,从薄煤层到巨厚煤层均有发育,全区煤层总体呈东厚西薄的变化趋势;下煤层底板整体向北西向倾斜且受控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煤系及煤层赋存特征主要受古基底构造形态、沉积环境和同沉积构造的控制;三叠系顶面构造形态控制含煤地层沉积和分布,燕山运动前期的同沉积构造控制煤层沉积和分布;燕山运动使含煤地层产状受到一定改变,但对煤层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非常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赋存特征 聚煤规律 控煤机理 麟游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储能技术 被引量:27
6
作者 汪集暘 孔彦龙 +8 位作者 段忠丰 张吉雄 罗昔联 黄永辉 罗娜宁 程远志 周楠 张伟尊 庞忠和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开发煤田地热不仅可以改善煤田开采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热能的清洁利用变“害”为“利”,尤其是在目前“双碳”目标下利用煤田采空区储能大有前景。评估获得我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 kJ,折合标煤3795.39亿t... 开发煤田地热不仅可以改善煤田开采的温度环境,还可以通过地热能的清洁利用变“害”为“利”,尤其是在目前“双碳”目标下利用煤田采空区储能大有前景。评估获得我国主要赋煤区地热资源热储量为1.12×10^(19) kJ,折合标煤3795.39亿t,可采热储量1.71×10^(18) kJ,折合标煤569.31亿t。其中,华北赋煤区的可采热储量约占74.7%,特别西区(晋陕蒙宁分区)拥有神东、晋北、晋东、晋中、陕北、黄陇(华亭)、宁东7大煤炭基地,资源最为丰富,占近48.7%。进一步指出“煤−热共采”是煤田区地热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充填埋管取热、采空区矿井水取热和深部煤矿含水层取热等。此外,提出将采空区以及排水后腾出来的空间作为“储层”加以利用是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并对回填(相变)材料储热、废弃煤田抽水蓄能和废弃煤田压缩空气蓄能做了详细评述。最后,对煤田热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评述。总之,煤田规模化储能与热害防治和地热利用将成为煤田地热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实现煤矿绿色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地热 双碳 储能 地热利用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及其评判方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蔺亚兵 贾雪梅 马东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60-163,共4页
煤层气解吸特性是影响煤层气采收率和制定煤层气排采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认为煤层气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煤层气解吸滞后主要受温度、压力、水分、煤孔隙特征、煤变质程度等因素影响。对煤层气解吸理论研... 煤层气解吸特性是影响煤层气采收率和制定煤层气排采制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认为煤层气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煤层气解吸滞后主要受温度、压力、水分、煤孔隙特征、煤变质程度等因素影响。对煤层气解吸理论研究,将煤层气解吸类型划分为微观解吸和宏观解吸两类。针对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概念,认为在降压解吸过程中,随着压力降低煤层气解吸滞后特征越明显。结合煤层气解吸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煤层气解吸曲线判定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解吸滞后的理论评判方法。今后要进一步对煤层气解吸滞后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中要注意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排采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解吸 解吸滞后效应 临界解吸压力 滞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泥质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明培 邵龙义 +2 位作者 董大啸 鲁静 李静琴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4,共6页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与成煤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泥质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泥质岩中黏土矿物主要以高岭石、...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与成煤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泥质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及其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泥质岩中黏土矿物主要以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矿物为主,次为伊利石和绿泥石。黏土矿物的垂向组合特征表现为:高岭石在桥头剖面、扒楼沟剖面和成家庄剖面山西组,桥头剖面太原组底部、成家庄剖面太原组上部及本溪组中部含量偏高。伊利石在各个剖面的山西组中含量较高,绿泥石仅在山西组中上部、太原组下部含量较高。扫描电镜下黏土矿物晶体形态规则,未见明显磨蚀痕迹,伊利石结晶度为0.42°Δ2θ~0.63°Δ2θ,平均值为0.47°Δ2θ,结晶度较好,混层比相对质量分数平均值25.1%,表现为自生黏土矿物。根据自生黏土矿物的习性指出研究区古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潮湿、间或在太原组早期和山西组中—晚期伴有短周期干冷气候。古气候与沉积环境两者相互印证指示聚煤作用强度的变化过程,是控制研究区内聚煤作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结晶度 古气候 聚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彦君 孙卫 +2 位作者 赵雪娇 焦伟杰 高贝贝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4-694,共11页
结合水平段长度、储层地质特征以及压裂方式等对浅层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储层地质特征相同的情况下,水平段长度对水平井初期的产能影响较小,但较长的水平段对水平井的累产贡献较大;储层的物... 结合水平段长度、储层地质特征以及压裂方式等对浅层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储层地质特征相同的情况下,水平段长度对水平井初期的产能影响较小,但较长的水平段对水平井的累产贡献较大;储层的物性越好,水平井的单井产量越高;不同的压裂方式,对水平井的影响也不同,压裂规模越大,储层的改造程度越高,油井的单井产量越高;射孔簇间距过近或者过远,都会影响到储层的改造效果,并影响到油井的最终产量。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渗透率,重要因素为压裂工艺、加砂量、簇数、原始含油饱和度,一般因素为储层孔隙度及水平段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因素 水平井 浅层 特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涌水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 被引量:21
10
作者 苗霖田 贺晓浪 +1 位作者 张建军 孙魁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5,共4页
为研究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匮乏的矿井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在香山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利用Eviews软件强大的时间序列分析能力,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建立了矿井涌水量的非线性即时预报模型,并通过水文地质比拟法的... 为研究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匮乏的矿井在不同时间节点上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在香山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利用Eviews软件强大的时间序列分析能力,采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建立了矿井涌水量的非线性即时预报模型,并通过水文地质比拟法的应用,实现了对矿井涌水量短期内的即时性预测和长时间段的总体性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精度较高,同时水文地质比拟法可以有效弥补门限自回归预测长度有限的不足,使得预测的时间范围得到延伸,也显示出该方法对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匮乏的矿井涌水量预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 水文地质比拟 涌水量预测 自激励门限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锚杆(索)支护新型让压减震装置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新年 李永强 +1 位作者 樊佳伟 王云青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55,共6页
在巷道支护中,锚杆(索)经常因围岩变形过大、震动等因素作用而被拉断甚至导致巷道垮塌,其主要原因是锚杆(索)支护体不能适应围岩变形,过早被拉断,从而失去支护作用。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锚杆(索)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让压减震功... 在巷道支护中,锚杆(索)经常因围岩变形过大、震动等因素作用而被拉断甚至导致巷道垮塌,其主要原因是锚杆(索)支护体不能适应围岩变形,过早被拉断,从而失去支护作用。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锚杆(索)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让压减震功能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据此,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让压减震装置,并对其结构、让压减震、杆体变形等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①通过改变新型让压减震装置的壁厚、高度可以满足不同锚杆(索)支护体让压点和让压距离的要求,让压点可达60~180 kN,其让压距离可达15~20 mm;②通过线性拟合得出了新型让压减震装置的让压特性曲线方程,为巷道支护参数选取提供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途径,为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③在三级冲击动载作用下,新型让压减震装置具有明显的弹性压缩变形,变形量可达4~6 mm,减震效果明显,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随着新型让压减震装置高度的增加,其减震性能明显增大;随着新型让压减震装置壁厚的增加,其减震性能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索) 新型让压减震装置 让压特性 减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法在福建省惠安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小庆 余鸿 +2 位作者 罗娜宁 李超民 王启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523,共9页
通过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聚龙小镇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以解决当地的温泉洗浴用水问题。该区域主要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通过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从构造分析出发,共布设了6条CSAMT勘探线,共166个测点,测线总长度3.96... 通过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聚龙小镇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以解决当地的温泉洗浴用水问题。该区域主要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通过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深部从构造分析出发,共布设了6条CSAMT勘探线,共166个测点,测线总长度3.96 km。在对野外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反演、解释之后,根据反演解释结果共发现3条断裂构造,确定了4个可能含水的低阻带,查明了区域内含水层系的埋藏深度。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1口地热井的施工,井深1 150 m,井底温度44℃,井口出水量600 m^(3)/d,出水温度34℃,很好地验证了CSAMT在花岗岩地区进行地热水探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地热勘查 地热 惠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庄煤矿4~#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峰 陈娅鑫 《中国煤炭》 2019年第2期40-44,共5页
为了准确掌握小庄煤矿4~#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依据小庄煤矿现有的地质钻探和实际生产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矿区4~#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厚度、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破碎程度、地质构造、围岩条件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准确掌握小庄煤矿4~#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依据小庄煤矿现有的地质钻探和实际生产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矿区4~#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厚度、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破碎程度、地质构造、围岩条件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层厚度和褶曲地质构造类型是影响瓦斯赋存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有的甚至很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庄煤矿 4^#煤层 地质构造 瓦斯赋存 瓦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前眉县低温地热水及伴生氦气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元红 吕俊 +3 位作者 张育平 罗娜宁 李兵 申小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资源丰富,伴生气中氦气丰度较高,专门针对该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尚未开展。通过对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断裂分析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地热水矿化度为638.96~1026... 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资源丰富,伴生气中氦气丰度较高,专门针对该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尚未开展。通过对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断裂分析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地热水矿化度为638.96~1026.83 mg/L,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地热水变质程度低,属于未平衡或部分平衡水,溶质主要来自硅酸盐类岩石风化;地热水δD为-77.3‰~-70.8‰,δ^(18)O为-10.9‰~-9.8‰,均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地热水平均补给高程约为1030 m,补给水源温度4.9~7.0℃,最大循环深度约为3200 m。地热水伴生气以氮气为主,烃类气体含量低,氦气丰度相对较高;地热水伴生气中甲烷δ^(13)C平均值为-52.8‰,δD平均值为-247‰,伴生气具有较小的R/Ra值和较大的^(4)He/^(20)Ne值。研究揭示:秦岭山区的大气降水通过大断裂及其次生断裂下渗并储存于断裂裂隙和砂岩孔隙中,经地温加热后形成地热水;地热水水源近且充足,封闭性差,循环速度快且深度浅,是秦岭山前眉县地热水低温量大的主要原因;地热水伴生气中的氦主要来自壳源,由地壳岩石中铀、钍元素放射性衰变形成。研究成果为开发利用秦岭山前眉县地区的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地热水 氦气 氢氧同位素 成因机制 秦岭山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矿区地热特征与煤热共采前景分析
15
作者 王少锋 申小龙 +2 位作者 刘军 赵真 王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1,共8页
为研究黄陵矿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整理和研究了黄陵矿区85个煤孔测井井温资料,梳理测温孔在48~72 h的近似稳态测温数据,编制了有代表性测温孔孔底温度曲线,同时计算了矿区地温梯度,绘制了黄陵矿区地温梯度特征分布图,并... 为研究黄陵矿区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整理和研究了黄陵矿区85个煤孔测井井温资料,梳理测温孔在48~72 h的近似稳态测温数据,编制了有代表性测温孔孔底温度曲线,同时计算了矿区地温梯度,绘制了黄陵矿区地温梯度特征分布图,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500、1000、1500 m垂深地温分布特征图。同时,结合采集的岩石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出黄陵矿区的大地热流值,并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黄陵矿区测温钻孔井底温度恢复与井内稳定时间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以此建立了温测钻孔井底温度变化的校正公式;黄陵矿区主要地热参数为地温梯度在1.1~5.2℃/hm之间,平均值为2.7℃/hm;500 m垂深平均地温为24.99℃,1000 m垂深为38.53℃,1500 m垂深为52.07℃;岩石热导率为2.0~4.0 W/(m·K),在3.0~3.5 W/(m·K)时最多,平均值为2.54 W/(m·K);大地热流值为32.71~97.62 mW/m^(2),平均值为63.17 mW/m^(2);在平面上,地温梯度、地温场、大地热流总体呈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基于黄陵矿区地热资源评估,矿区的热储层地热资源量为3.11×10^(19)J,可采热能储量为4.65×10^(18)J。目前黄陵矿区煤热共采地热利用多集中在矿井余热,考虑到黄陵矿区优异的地热赋存及矿井开采条件,进一步开展煤-热共采地热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工程示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陵矿区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值 地热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丽 邵龙义 +4 位作者 李明培 王东东 鲁静 李智学 程爱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90-2100,共11页
依据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三叠世瓦窑堡组沉积相、聚煤模式、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提出该区聚煤规律。瓦窑堡组依据岩性共分为五段,其中底部的第1段和顶部的第5段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第2段、第3段、... 依据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三叠世瓦窑堡组沉积相、聚煤模式、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提出该区聚煤规律。瓦窑堡组依据岩性共分为五段,其中底部的第1段和顶部的第5段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第2段、第3段、第4段下部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根据瓦窑堡组顶部区域不整合面、第1段、第3段以及第4段底部河流下切谷冲刷面、瓦窑堡组底部与其下伏地层间地层颜色及岩性突变面等层序界面,将瓦窑堡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I对应瓦窑堡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Ⅱ对应瓦窑堡组三段,层序Ⅲ对应瓦窑堡组四段和五段。通过统计各个三级层序内的岩性数据,绘制地层厚度、砂泥比、煤层厚度等值线图,以三级层序为作图单元,恢复各层序的古地理格局,主要的古地理单元为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物源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层序Ⅲ的聚煤作用明显优于层序Ⅰ和层序Ⅱ,最有利于成煤环境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聚煤中心大致位于石湾镇—玉家湾镇—安塞县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窑堡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府矿区上部主采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分析
17
作者 苗霖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84-187,192,共5页
通过大量钻孔资料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榆神府矿区上部主采煤层2-2煤层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该煤层在矿区内大部可采,煤层厚度稳定,整体北薄南厚、东薄西厚。局部地区有煤层次级增厚区,最厚区在金鸡滩大保当一带。无煤区是由于古河道冲... 通过大量钻孔资料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榆神府矿区上部主采煤层2-2煤层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该煤层在矿区内大部可采,煤层厚度稳定,整体北薄南厚、东薄西厚。局部地区有煤层次级增厚区,最厚区在金鸡滩大保当一带。无煤区是由于古河道冲刷、后期剥蚀和煤层自燃造成的;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受到聚煤期沉积基底沉降幅度与速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府矿区 煤层厚度 煤层赋存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家河煤矿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叶桢妮 侯恩科 +2 位作者 段中会 贺丹 潘怡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2,共6页
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准确预测,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文中以郭家河煤矿为例,通过探讨瓦斯涌出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结合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实测数据和相关参数,利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q... 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准确预测,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文中以郭家河煤矿为例,通过探讨瓦斯涌出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结合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实测数据和相关参数,利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简称SPSS)对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解决各影响因素间多重共线性问题后,建立了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将瓦斯涌出量实测值分别与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所得的预测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多元逐步回归法预测结果精度更高,更适合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涌出量 影响因素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 郭家河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明培 邵龙义 +2 位作者 李智学 董大啸 李静琴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99-2410,共12页
在系统收集钻孔、测井和地质剖面资料以及前人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煤组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了下煤组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其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关系。根据太原组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及钻孔资料,在下煤组下部地... 在系统收集钻孔、测井和地质剖面资料以及前人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煤组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了下煤组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其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关系。根据太原组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及钻孔资料,在下煤组下部地层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以下煤组下部地层(时间范围为巴什基尔期—格舍尔期)为作图单元,厘定恢复了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结果表明:华北北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承德—兴隆一带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过渡为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宁夏以西、辽东半岛、华北中东部以及豫东、皖南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以38°N为界,华北地区南北下煤组最有利聚煤环境具有显著差异,该纬度以北厚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其次为潟湖—潮坪过渡地带,该纬度以南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潮坪,厚度相对北部较小。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以及厚煤层形成机理,总结提出下煤组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强弱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煤层层数增加。对下煤组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研究表明,下煤组可采区煤层底板距奥陶系顶面的距离一般为10~80 m,南缘下煤组可采区一般在30 m以内;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冀北—环京津地区和山西河东、太原西山等地为50~80 m;豫东—淮北—鲁西南一带为30~60 m;山东济南—淄博—莱芜一带为30~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下煤组 石炭—二叠纪 华北地区 奥陶系顶面 聚煤作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中鸡南部2号煤组赋存特征及沉积解释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明培 苗霖田 +1 位作者 王东东 李静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1-166,共6页
为揭示中鸡南勘查区2号煤组的复合—分叉—复合的成因机理及聚煤规律,以沉积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煤岩层对比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的方法,对2号煤组的空间展布、聚煤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和东部2号煤组复合为2^(-2)煤,中部—中... 为揭示中鸡南勘查区2号煤组的复合—分叉—复合的成因机理及聚煤规律,以沉积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煤岩层对比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的方法,对2号煤组的空间展布、聚煤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和东部2号煤组复合为2^(-2)煤,中部—中东部分叉为2层局部可采的2^(-2)和2^(-2)下煤层;2号煤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展布表明西部和东部煤层复合区主要位于三角洲平原相区,中部—中东部的分叉区主要位于三角洲前缘和滨湖相区,煤层厚度、复合—分叉—复合特征受控于煤层沉积时期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性;通过聚煤规律和周边煤炭勘探开发现状分析,认为研究区西侧的2^(-2)煤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将来扩大勘查工作的潜在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对比 沉积环境 泥炭堆积速率 聚煤规律 延安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