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尚建选 张喻 +1 位作者 闵楠 刘燕 《中国煤炭》 2022年第8期14-19,共6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介绍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及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概况,阐述了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方向,提出低阶煤分质利用的科学理念,并介绍了该集团在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实践探索;立...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介绍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及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概况,阐述了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方向,提出低阶煤分质利用的科学理念,并介绍了该集团在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实践探索;立足集团煤化工板块最核心的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阐释了相关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认为首先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成熟技术的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榆林地区煤炭转化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全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样板工程;第三要开展粉煤热解与电站锅炉耦合工业化示范,推动低阶煤燃烧前先提油气的高效利用方式;第四要加强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构建完整的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第五要推动建设国家级富油煤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分质利用 粉煤高效热解 富油煤高效利用 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Kriging算法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2
作者 丁自伟 刘江 +2 位作者 王小勇 常毛毛 廖敬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89,共8页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对于理解和预测地下结构至关重要。地质钻孔数据能够反映岩体空间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本研究以小保当一号煤矿11盘区内的23个地质钻孔数据为基础,采用添加虚拟地层的方法解决了地层缺失与地层重复现象,构建共计27层...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对于理解和预测地下结构至关重要。地质钻孔数据能够反映岩体空间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本研究以小保当一号煤矿11盘区内的23个地质钻孔数据为基础,采用添加虚拟地层的方法解决了地层缺失与地层重复现象,构建共计27层地层的三维地质模型以及二维剖面模型。此外,针对传统的克里金方法在处理复杂地质数据参数选择困难的问题,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传统克里金插值方法中的块金值(C 0)、偏基台值(C)和变程(a)三个关键参数进行寻优,从而克服普通克里金插值参数选择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采用实际验证法选取了研究区内四个钻孔来对比插值结果,结果表明经过PSO优化的Kriging算法在X3-1、X3-2、K3-4、K3-5四个钻孔的RMSE值分别降低至1.184、1.267、1.606、1.560,相比于Kriging的RMSE平均降低了31%,且PSO-Kriging算法在四个钻孔处对2-2煤层的插值结果与实际值相比较误差分别为1.00 m、0.01 m、0.11 m和0.03 m,比Kriging插值结果更接近实际值,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金插值 粒子群算法 三维地质建模 地质统计学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芳烃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婕 史江维 +1 位作者 韩信有 张生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8,共16页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基石,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各领域。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使得寻找替代石油制芳烃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缓解国内芳烃稳定供应的压力,煤制芳烃技术作为有力解决方法之一,需要深入了解其研究现状。介绍了煤基...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基石,广泛地应用于化工各领域。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使得寻找替代石油制芳烃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缓解国内芳烃稳定供应的压力,煤制芳烃技术作为有力解决方法之一,需要深入了解其研究现状。介绍了煤基合成气制芳烃、煤基油品制芳烃和煤基二氧化碳制芳烃三种工艺的反应路径和技术进展,分析了各种工艺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催化性能问题,煤基合成气制芳烃、煤基二氧化碳制芳烃两种技术在经济性上与石油制芳烃技术存在差距,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两种技术中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对于煤基油品制芳烃技术,焦化芳烃的收率低导致芳烃产能供应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焦化芳烃的收率;煤直接液化制芳烃技术需要解决设备国产化问题;煤炭分质利用制芳烃技术需要发展高效脱氮工艺解决原料含氮量高的问题,并通过中低温煤焦油分级转化利用来解决下游产品单一问题,从而提高产品整体经济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煤热解-气化-燃烧一体化制芳烃的思路,为解决我国芳烃稳定供给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芳烃 芳烃 合成气 煤焦油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基分子筛催化剂应用于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和N_(2)O直接催化分解反应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明淑君 李新楠 +4 位作者 庞磊 苏长罗 程春晖 杨小东 李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12,共16页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和氧化亚氮(N_(2)O)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危害。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控制柴油车尾气中NO_(x)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而N_(2)O的直接催化分解(简称“N_(2)O分解”)则被认为...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和氧化亚氮(N_(2)O)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危害。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控制柴油车尾气中NO_(x)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而N_(2)O的直接催化分解(简称“N_(2)O分解”)则被认为是减少N_(2)O排放的最具潜力的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核心均依赖于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Fe基分子筛催化剂在NH_(3)-SCR和N_(2)O分解反应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催化性能,为实现NO_(x)和N_(2)O的同步高效去除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路径。综述了Fe基分子筛催化剂在NH_(3)-SCR和N_(2)O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探讨了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拓扑结构、助剂金属掺杂,以及反应环境中共存气体对其理化性质、NH_(3)-SCR活性和N_(2)O分解性能的影响。具体而言,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Fe物种形成与分布受到制备方法和分子筛拓扑结构的显著影响。助剂金属的引入不仅能够增大催化剂的酸性位点含量,还能改善Fe物种的分散性,从而优化其催化性能。此外,共存气体(如NO、O_(2)和H2O)对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N_(2)O分解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对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对催化剂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分子筛催化剂 NH_(3)-SCR N_(2)O直接催化分解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G-FTIR技术研究黄土庙煤催化热解特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爽 陈静升 +2 位作者 冯秀燕 杨斌 马晓迅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用浸渍法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担载型催化剂MOx/USY(M=Co、Mo、Co-Mo),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考察了MOx/USY催化剂对黄土庙(HTM)煤热解失重特性和热解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热重实验结果表明,MOx/USY催化剂可使HTM煤热解的二次脱气条件更为温... 用浸渍法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担载型催化剂MOx/USY(M=Co、Mo、Co-Mo),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考察了MOx/USY催化剂对黄土庙(HTM)煤热解失重特性和热解产物生成规律的影响。热重实验结果表明,MOx/USY催化剂可使HTM煤热解的二次脱气条件更为温和,热解峰温分别提前14、23和9℃。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MOx/USY催化剂可降低HTM煤样热解的活化能。FT-IR研究表明,MOx/USY催化剂可有效改善HTM煤热解产物的组成和分布,CoOx/USY催化剂能显著提高HTM煤热解产物中高热值气体(CO、CH4)和轻质芳烃以及脂肪烃类化合物的含量;MoOx/USY催化剂没有明显改善HTM煤热解产物组成和分布;MoOx-CoOx/USY催化剂可促进CO、CH4、轻质芳烃和脂肪烃类化合物的生成,却使热解产物的生成向高温区移动,说明USY负载的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煤样热解行为和热解产物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庙(HTM)煤 催化热解 动力学分析 M0 USY TG—F11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峁煤矿短壁工作面水力压裂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于水 张健 +2 位作者 王悦 苗彦平 李军 《中国煤炭》 2018年第12期131-134,共4页
针对张家峁煤矿短壁工作面坚硬顶板难以垮落,容易形成大面积冒落隐患的问题,提出在短壁工作面八采区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实施强制放顶,设计布置压裂钻孔104个,钻孔进尺总计4396m。现场压裂过程显示:90%以上压裂钻孔的相邻钻孔均有水流出,... 针对张家峁煤矿短壁工作面坚硬顶板难以垮落,容易形成大面积冒落隐患的问题,提出在短壁工作面八采区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实施强制放顶,设计布置压裂钻孔104个,钻孔进尺总计4396m。现场压裂过程显示:90%以上压裂钻孔的相邻钻孔均有水流出,水力裂缝的扩展半径可达10~20m,保证了裂缝的有效贯通。截至目前,相应区段内资源已被采出,且顶板未出现大面积垮塌,确保了现场作业区域的正常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短壁工作面 水力压裂 压裂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分配原理的煤矿机械冲击行为研究及装置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柴蓉霞 姜潇远 +3 位作者 王秦生 于正洋 龙雪 刘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4-1596,共13页
为研究煤矿机械服役过程中的冲击损伤行为,以球形冲击物水平冲击金属矩形板料为例,获取冲击过程能量分配关系,结合实际冲击环境,设计并搭建气动水平冲击实验系统,获取不同气压下板料的冲击行为。通过仿真和实验,对理论计算得出的变形量... 为研究煤矿机械服役过程中的冲击损伤行为,以球形冲击物水平冲击金属矩形板料为例,获取冲击过程能量分配关系,结合实际冲击环境,设计并搭建气动水平冲击实验系统,获取不同气压下板料的冲击行为。通过仿真和实验,对理论计算得出的变形量和加速度进行验证,并运用多项式拟合方式优化输出参数加速度。将计算、实验和仿真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冲击过程中冲击物动能主要被材料塑性变形、运动动能和碰撞损失耗散,当被冲击板料中心区域发生断裂时,板料塑性变形和碰撞损失的能量耗散会减小。优化后的冲击过程能量分配关系的理论、实验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最大偏差不超过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机械 冲击行为 能量分配 装置设计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对混酚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景琪 刘双泰 +3 位作者 付刚 乔婧 张生军 马晓迅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间/对甲酚沸点十分接近,难以通过常规方法分离,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焦油粗酚精制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间/对混酚分离提纯技术,包括烷基化法、络合分离法、结晶分离法、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等。... 间/对甲酚沸点十分接近,难以通过常规方法分离,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焦油粗酚精制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间/对混酚分离提纯技术,包括烷基化法、络合分离法、结晶分离法、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等。通过对不同分离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烷基化法是目前最成熟的间/对混酚分离工业化方案,但其过程能耗较大;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技术是今后规模化分离混酚的重要技术,然而其吸附剂的选择性和吸附量仍有待改进。因此,今后对间/对混酚分离技术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分离材料、分离工艺的开发优化及其与煤焦油提酚技术的整合上,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由煤焦油生产精酚产品的高附加值煤化工产业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对混酚 烷基化 络合 结晶 吸附分离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坚硬顶板水力压裂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刘文静 李刚 +2 位作者 梁少剑 杨琛 贺斌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7-72,共6页
为了解决了矿井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岩层高应力集中及冲击地压的难题,采用特厚坚硬顶板水力压裂施工工艺,在彬长矿区孟村煤矿401101工作面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压裂现场试验,通过理论和现场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压裂孔应力场进行了综合分析。... 为了解决了矿井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岩层高应力集中及冲击地压的难题,采用特厚坚硬顶板水力压裂施工工艺,在彬长矿区孟村煤矿401101工作面采用水力压裂技术进行压裂现场试验,通过理论和现场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压裂孔应力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钻孔孔壁在压裂位置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斜切、纵向和横向三种裂隙,压裂后孔间岩层裂隙在最小水平应力方向上能较好地贯穿,在垂向上老顶压裂效果可观;工作面进入水力预裂区域后高级别能量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降低,微震事件逐渐由工作面后方转移向工作面前方;工作面推进至高压水预裂区范围后,端头范围内顶板垮落充分,支架工作阻力峰值和增载系数普遍较未压裂区增大,支架的空载和漏失率降低。表明顶板水力压裂技术工艺可以有效为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卸压控制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坚硬顶板 水力压裂 应力集中 冲击地压 顶板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矿无煤柱沿空留巷成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苏健 王翔宇 +2 位作者 刘效贤 钱万学 蔚保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8,共6页
基于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理论及象山矿现场实践,以3号煤21311辅助进风巷切顶沿空留巷为研究对象,围绕三软煤层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主要影响因素,形成一整套集巷道支护、井下设备快速运输、采空区封堵于一体的沿空留巷成套技术。对巷道表面位... 基于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理论及象山矿现场实践,以3号煤21311辅助进风巷切顶沿空留巷为研究对象,围绕三软煤层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主要影响因素,形成一整套集巷道支护、井下设备快速运输、采空区封堵于一体的沿空留巷成套技术。对巷道表面位移及新型单体支柱支承力进行测量,研究沿空巷道在切顶卸压工艺下的围岩及压力变化规律,对新型挡矸柱挡矸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体支承压力与工作面距离成正比,离工作面越近,巷道压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采空区封堵 表面喷涂 井下快速运输 单体支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晓丽 肖荣林 +3 位作者 吴浩波 王小宪 杨阳 马卫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1,33,共6页
介绍了CDI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电极材料的选择依据,对近年来基于炭电极(如活性炭,活性碳纤维、石墨烯等)的CDI技术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认为活性炭兼具成本性能优势,适合工业化应用,新型炭材料的构建,有效的改... 介绍了CDI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电极材料的选择依据,对近年来基于炭电极(如活性炭,活性碳纤维、石墨烯等)的CDI技术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认为活性炭兼具成本性能优势,适合工业化应用,新型炭材料的构建,有效的改性及复合技术,低成本的制备工艺是CDI炭电极未来研究重点,低能耗化应用、便携式,小型化CDI设备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脱盐 电极 活性炭 活性碳纤维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矿区煤层顶板水害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段会军 郝世俊 冯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51-154,169,共5页
针对西北矿区煤层顶板水害特点,提出了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探查、煤层顶板水害预测、矿井涌水量预测及其水害防治技术体系,在分析以上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井上下联合探查、钻探与物探并用及"顶板钻探+孔内物探"的思路是... 针对西北矿区煤层顶板水害特点,提出了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探查、煤层顶板水害预测、矿井涌水量预测及其水害防治技术体系,在分析以上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井上下联合探查、钻探与物探并用及"顶板钻探+孔内物探"的思路是顶板含水层富水性探查的方向,基于GIS的煤层顶板水害预测方法的应用是提高其预测准确性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顶板水害 预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识别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成程 雷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616,共6页
伴随着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传统形式的建筑行业开始将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在结构参数检测、施工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本文通过阐述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为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可... 伴随着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传统形式的建筑行业开始将射频识别技术运用在结构参数检测、施工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本文通过阐述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为其在土木工程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文章重点分析射频识别技术对于混凝土温度/湿度、应变、腐蚀及裂缝等关键参数检测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总结了射频识别技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人/材/机的管理应用,以及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旨在为实际工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为实现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识别技术 RFID标签 结构健康监测 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负极材料预锂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杨芝 曹新龙 +1 位作者 张长安 杨时峰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从物理预锂、化学反应预锂和电化学预锂等方面,综述硅基负极材料预锂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物理预锂包括:与金属锂粉末直接混合法,将气态的金属锂沉积在硅基负极材料或集流体上的真空热蒸发法,将金属锂负载在集流体上的电化学沉积法;化学... 从物理预锂、化学反应预锂和电化学预锂等方面,综述硅基负极材料预锂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物理预锂包括:与金属锂粉末直接混合法,将气态的金属锂沉积在硅基负极材料或集流体上的真空热蒸发法,将金属锂负载在集流体上的电化学沉积法;化学反应预锂包括:溶液预锂法,将硅制成硅化锂的高能球磨法,将预锂化前驱体生成稳定Li_(x)Si_(y)O_(z)结构的高温处理法;电化学预锂包括:利用自放电机理的锂箔直接接触法、电解锂盐溶液法和短路法等。展望预锂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基 预锂化 库仑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家河煤矿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席国军 余智秘 +4 位作者 李亮 李小菲 丁自伟 刘江 张超凡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6,共9页
现有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方法中,基于数值模拟与统计回归的方法无法实现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实时精准预测,深度学习方法存在超参数较多且难以设置、模型训练速度慢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胡家河煤矿402102回采工作面采动过程中... 现有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方法中,基于数值模拟与统计回归的方法无法实现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实时精准预测,深度学习方法存在超参数较多且难以设置、模型训练速度慢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胡家河煤矿402102回采工作面采动过程中监测到的煤体内部应力变化时序数据为基础,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门控循环单元(PSO-GRU)应用到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中。采用PSO算法对GRU进行优化,构建PSO-GRU模型,实现对超参数的自动寻优,从而提高GRU的训练速度和预测精度。以预测结果为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402102回采工作面矿压主控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将顶板条件、回采工艺、煤层赋存、地质构造确定为影响工作面矿压的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分出具有代表性的14个二级指标。测试结果表明:(1)与未经优化的GRU模型相比,PSO-GRU模型的均方误差(MSE)降低了83.9%,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59.8%,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了59.0%,决定系数R2提升了28.9%。(2)PSO-GRU模型对矿压数据预测的拟合度达0.980以上,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3)地质条件中的煤层赋存因素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47;可人为干预的影响因素中工作面推进速度对矿压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矿压显现规律预测 PSO-GRU模型 层次分析法 主控因素 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序列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除杂富铝制备聚合氯化铝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艳欢 伍琴 +2 位作者 夏举佩 孙建平 侯翠利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7,共13页
煤气化渣是煤气化工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煤气化工艺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大量煤气化渣的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同时也制约着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实现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工业化利用,以煤气化粗渣为研究对象,对其矿物赋存形态和化学... 煤气化渣是煤气化工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煤气化工艺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大量煤气化渣的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同时也制约着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实现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工业化利用,以煤气化粗渣为研究对象,对其矿物赋存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提出煤气化渣净化除杂-酸浸提铝制备聚合氯化铝(polyaluminum chloride,PAC)的总体构思。利用煤气化渣中各元素与酸溶液的反应活性差异,在低酸体系下浸出Fe^(2+),Ca^(2+)及少部分Al^(3+),再利用离子沉淀pH差异,将钙、铁与煤气化渣选择性分离,实现酸渣富铝。以富铝酸渣为原料,酸浸制备PAC前驱体。考察铝酸钙粉添加量、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产品品质及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理论耗酸量下,煤气化渣浸出Al^(3+),Fe^(2+),Ca^(2+),将反应液pH调至3.5,Al^(3+)选择性沉淀,固液分离后制备富铝渣,钙、铁的去除率可达84.06%和79.79%,Al_(2)O_(3)质量分数由原来的10.84%提升至14.38%;富铝酸渣添加酸后再次溶出,酸溶液中氧化铝质量浓度可达到28.4 g/L;按固液比为10 g∶100 mL向酸溶液添加铝酸钙粉,在80℃下聚合2.5 h,可获得符合GB/T 22627-2022要求的PAC产品;通过FTIR和XRD对PAC产品进行表征,表明生成的产品为PAC,将该产品应用于模拟废水中,去浊率高达9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粗渣 分步酸浸 选择性沉淀 除杂 聚合氯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电脱盐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乔婧 殷海龙 +2 位作者 孙显锋 李正 张生军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4期14-19,共6页
煤焦油中含有的水、无机盐、金属和固体杂质会对后续加工装置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降低二次加工原料和后续产品的品质。因此,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需先对煤焦油进行预处理。与其他预处理技术相比,煤焦油电脱盐脱水技术具有对原料适应性宽、... 煤焦油中含有的水、无机盐、金属和固体杂质会对后续加工装置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降低二次加工原料和后续产品的品质。因此,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需先对煤焦油进行预处理。与其他预处理技术相比,煤焦油电脱盐脱水技术具有对原料适应性宽、处理过程中不易发生缩合生焦、脱盐脱水效果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简述了煤焦油电脱盐脱水技术原理,综述了煤焦油电脱盐脱水技术在破乳方面的研究热点,包括煤焦油破乳机理、破乳动力学以及破乳剂用量、破乳剂种类等因素对破乳效率的影响,探讨了针对煤焦油特性改进的电脱盐脱水技术和目前工业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最后,提出开发新型破乳剂、进行破乳剂的复配和组合多种脱盐脱水技术是未来主要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电脱盐 脱水 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传感器领域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钦卓 白雷 +3 位作者 钱晓磊 李智敏 万广平 宋骞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20年第11期1-3,10,共4页
开发快速、灵敏、准确、选择性强、可实现在线监测的甲醇检测方法或仪器非常必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甲醇传感器的相关专利文献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便携式甲醇检测仪、基于比色原理的甲醇传感器、电化学型甲醇传感... 开发快速、灵敏、准确、选择性强、可实现在线监测的甲醇检测方法或仪器非常必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甲醇传感器的相关专利文献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便携式甲醇检测仪、基于比色原理的甲醇传感器、电化学型甲醇传感器、电容型甲醇传感器、光化学型甲醇传感器以及电阻型甲醇传感器六类不同原理的甲醇传感器专利的研究情况;比较了不同类型甲醇传感器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并分析了各类甲醇传感器的市场潜力,以推进甲醇传感器的进一步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传感器 比色法 电化学 电容器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突矿井未开采保护层区域瓦斯治理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泓超 王秦生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解决高突矿井试验工作面未开采保护层区域瓦斯浓度超限难题,基于COMSOL数值模拟分析了抽采参数对煤层瓦斯预抽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相似模拟明确了采动卸压瓦斯导流通道。结合工程实际采掘进度,划分“掘进期”和“回采期”,分别开... 为解决高突矿井试验工作面未开采保护层区域瓦斯浓度超限难题,基于COMSOL数值模拟分析了抽采参数对煤层瓦斯预抽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物理相似模拟明确了采动卸压瓦斯导流通道。结合工程实际采掘进度,划分“掘进期”和“回采期”,分别开展瓦斯防治工作,采用立体式瓦斯抽采技术开展“顺层+穿层”钻孔瓦斯抽采。分析了掘进期高负压顺层钻孔与穿层钻孔的预抽效果,对比回采期断层附近穿层钻孔瓦斯浓度,研究了瓦斯抽采效果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布孔条件下,钻孔外侧瓦斯有效抽采半径在5 m左右,钻孔间距设置为10 m较为合理。掘进期,通过底抽巷施工穿层钻孔抽采邻近层瓦斯,配合顺层钻孔抽采使煤层瓦斯含量由24.37 m^(3)/t降至6.76 m^(3)/t,煤层瓦斯压力由1.62 MPa降至0.47 MPa;回采期,进风巷施工低负压高抽钻孔抽采上层采空区瓦斯,最大瓦斯浓度仅为8.7%。未开采保护层区域瓦斯抽采结合卸压瓦斯抽采技术成功消除了M18煤层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防治 上保护层 邻近层瓦斯 抽采钻孔 立体式抽采 治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层气甲烷富集的固体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春晖 明淑君 +3 位作者 庞磊 田士东 李克伦 李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15-6232,共18页
煤层气(CMM)中的甲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可持续的低碳清洁能源,亦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爆炸和温室气体污染物。因此寻找一种稳定且高效的甲烷富集技术,对于增加目前煤炭开采业的安全系数及克服常规天然气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 煤层气(CMM)中的甲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可持续的低碳清洁能源,亦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爆炸和温室气体污染物。因此寻找一种稳定且高效的甲烷富集技术,对于增加目前煤炭开采业的安全系数及克服常规天然气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煤层气中存在大量杂质已成为其工业化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技术障碍,尤其是对二氧化碳和氮气污染物的高效分离。本文综述了在煤层气甲烷富集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PSA)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向:二氧化碳捕集(CO_(2)/CH_(2)分离)和天然气净化(CH_(2)/N_(2)分离),其中制备高效分离甲烷气体混合物的固体吸附剂是VPSA技术的核心突破点。进而重点分析和比较了碳基吸附材料、沸石分子筛和金属有机骨架这三种典型的固体吸附剂在上述两个方向上分离或吸附甲烷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其中在吸附剂表面耦合不同功能的官能团或在纳米尺度上微调其孔隙结构将是不断提高煤层气甲烷富集吸附分离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讨论了固体多孔材料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希望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CMM甲烷富集吸附剂的技术前提下,理解并设计出新型吸附剂以期满足工业上多重苛刻的甲烷分离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甲烷富集 固体吸附剂 二氧化碳捕集 天然气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