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下陕西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宏山 闫正龙 张雪萍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0,122,共6页
针对机构改革及自然资源部职责分工,客观分析了新时代下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基于技术沉淀优势并围绕职责定位,从测绘基准体系服务、标准框架分析建设、时空大数据资源整合、体系架构设计验证及平台服... 针对机构改革及自然资源部职责分工,客观分析了新时代下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基于技术沉淀优势并围绕职责定位,从测绘基准体系服务、标准框架分析建设、时空大数据资源整合、体系架构设计验证及平台服务政府决策等多项实际出发,展开了新时代新机构新职责下陕西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思考分析和初步实践;同时,基于混合存储环境及云平台体系架构,选用范围近2800000 km^2的数据开展影像处理、DEM/DOM/DSM产品制作、超2100个全国基准站网GNSS数据解算等试验测试,发现架构体系合理,项目生产及存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这为外派机构及行业单位实施类似项目提供了示范参考,也为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充分发挥"技术+数据"优势、更好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测绘地理信息 测绘基准体系 时空大数据 资源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测绘大数据中心建设分析——以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宏山 白穆 李俊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163,共5页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针对分散的IT基础设施、"孤岛化"的数据资源和生产能力瓶颈等方面的供给侧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例,通过3个阶段性工作推进了测绘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IT基础设施建设与...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针对分散的IT基础设施、"孤岛化"的数据资源和生产能力瓶颈等方面的供给侧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例,通过3个阶段性工作推进了测绘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通过IT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实现了集约利用和灵活配置;然后通过数据资源改造与共享实现了大数据分析和开放互联;最后通过产业链升级与高效供给实现了按需更新与服务。经过建设,大数据中心硬件资源利用率接近99%,在地理国情监测、全国GNSS基准站网平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方面发挥了提质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 新基建 大数据中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线划地图概述 被引量:12
3
作者 武文忠 郭新成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1-63,共3页
将地图表达数据作为产品,提出"数字线划地图"的概念,分析该产品具备的特征、地图符号的描述规则与方法,给出该产品在对象关系数据库下的管理模式、地图出版的实现方式、数字线划图的地图可视化使用途径和产品更新方法。该产... 将地图表达数据作为产品,提出"数字线划地图"的概念,分析该产品具备的特征、地图符号的描述规则与方法,给出该产品在对象关系数据库下的管理模式、地图出版的实现方式、数字线划图的地图可视化使用途径和产品更新方法。该产品经过多年的生产、地图出版使用及数据库环境下的应用,表明该产品能够有效地得到生产,管理上能与目前的数字线划图管理模式兼容,使用面广。该产品便于地理信息各类技术体系生产、管理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线划图(DLG) 地图 数字产品 图形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像纹理和阴影信息提取城市不透水面的方法——以咸阳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曦涛 李怀恩 +1 位作者 张瑜 白穆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3,共4页
利用2012年的咸阳市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同时利用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对咸阳市的地表进行监督分类,使用阈值和开闭运算提取阴影,并通过TM影像提取NDBI等指数辅助归类,优化分类结果,提高提取不透水层信息的准确率,旨在为城市合理布局,减少... 利用2012年的咸阳市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同时利用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对咸阳市的地表进行监督分类,使用阈值和开闭运算提取阴影,并通过TM影像提取NDBI等指数辅助归类,优化分类结果,提高提取不透水层信息的准确率,旨在为城市合理布局,减少城市内涝等提供基本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同时考虑光谱和纹理信息的分类方法进行不透水面的提取精度提高了17.2%,对阴影检测和归类处理提取精度进一步提高了2.7%,方法简便可行,结果稳定可靠;咸阳市研究区地表不透水率为30.73%,不透水率相对较低,城市生态环境较好;不透水面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北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光谱 纹理 阴影 不透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行质量标准开展测绘质量监督检查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炜 王虹 +1 位作者 徐彦怀 郭炜信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134,共5页
针对现阶段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监督检查的内容进行了设计与分解,归纳了检查流程与方法,并就技术检验部分的检查依据及检验参数不完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可为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 针对现阶段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监督检查的内容进行了设计与分解,归纳了检查流程与方法,并就技术检验部分的检查依据及检验参数不完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可为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测绘质量监管及专业测绘质检机构技术检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检查 质量管理体系 技术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格网的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6
作者 夏积德 李俊锋 齐养周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4期97-101,共5页
为客观评价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本文借助遥感ENVI软件、GIS软件,结合PSR模型选取13个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级并评价。结果表明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为0.21148... 为客观评价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本文借助遥感ENVI软件、GIS软件,结合PSR模型选取13个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级并评价。结果表明韩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为0.211489~0.678176,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良好,局部呈现不安全状况。其土地生态安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环状布局,从中心向四周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越来越高。乡镇土地生态安全中,板桥镇状况最好,桑树坪镇次之,新城办与金城办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格网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韩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时空变化及其森林恢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健 杜玉玲 +2 位作者 高钊 吕海燕 时雷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 林火是对森林生态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干扰因素之一,探究林火时空变化规律及森林恢复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大兴安岭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也是林火频繁发生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使用MODIS火烧迹地、土地覆盖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时间序列产品对大兴安岭2002—2021年火烧迹地分布信息进行提取,并对火后森林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2002—2021年间,大兴安岭森林地区火灾次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火烧迹地面积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03年无论是过火面积还是火灾频率都为最高,2008年次之,2019年过火面积最小;林火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3月过火面积和过火次数都为最高,9月的过火次数较高;同时林火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呈不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且内蒙古地区的林火面积远远大于黑龙江地区。对过火地区的林种分析可知,阔叶林的过火区域最大,其次是混交林,最后是针叶林。通过对过火区域的GPP时间序列分析得出,一般灾后第一年GPP数值恢复最快,但需要近7 a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到过火前的生长水平,且不同森林类型在灾后恢复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阔叶林地恢复速度较快,其次是针叶林,之后是混交林。了解林火的时空分布能够为布置和调整防火、灭火力量提供数据支撑,灾后森林的恢复研究可为森林重建和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森林恢复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鄂尔多斯地台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曦涛 胡智峰 +2 位作者 乔培 张瑜 王馨爽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4,共5页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鄂尔多斯地台局部区域76景Sentinel-1影像,利用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通过形变时序信息分析研究区地表异常形变趋势并验证其精度,并结合高分二号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野外验证,对两处确定的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获取毫米级精度的地表形变结果,根据《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指南》(T/CAGHP 013—2018),精度从Ⅱ级提升至Ⅰ级;研究区83%的区域在监测期间形变速率为-20~20 mm/a,处于稳定状态,剩余17%的区域则存在灾害隐患;共解译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野外查证,准确率为73.2%;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其中滑坡灾害21处、崩塌灾害4处、不稳定斜坡5处;典型滑坡灾害隐患点位存在明显异常形变信息,形变速率为-21~21 mm/a,单点最大累计形变量为-25~25 mm;形变受气候、地形、人为活动影响大,有较高风险隐患,加强人工巡视、加大监测力度与频率,对早期地质灾害识别保证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地质灾害识别 地表形变监测 鄂尔多斯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和AHP方法的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与脆弱度评估 被引量:31
9
作者 黄曦涛 李怀恩 +2 位作者 张瑜 杨晓锋 陈思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7-175,共9页
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2、2016、2017年共4期西安市统计年鉴数据提取了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提出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数... 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2、2016、2017年共4期西安市统计年鉴数据提取了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指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提出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数,并综合分析评价了西安市城市内涝的脆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和社会状态对城市内涝的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外在压力和后期响应作用次之。其中,水面面积、排水管网密度、坡度、暴雨强度是对城市内涝脆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均大于10%;建成区面积、暴雨次数、人口、从业人数、投入资金、绿化率、GDP、防洪堤长度对城市内涝脆弱度的影响一般,影响力在2%-9%之间;年降雨量、年降雨天数、道路长度对城市内涝脆弱度影响较小,均小于2%。西安市4期的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数均为较低水平,说明西安市的城市内涝脆弱度指标平稳,灾害风险小,比较适宜人居。西安市城市内涝脆弱性评价,对区域城市管理、灾害预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脆弱性 评价体系 PSR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7—2015年红碱淖湖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莺 闫正龙 高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5-271,共7页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 选取红碱淖湖泊1957-2015年近60 a合计15期DRG、DLG、DOM、遥感影像、纸质地图等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野外调绘资料及相关属性数据,综合利用RS、GIS、GPS等技术,采用空间数据处理、信息提取解译、海量数据建库、集成管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60 a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同时结合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探讨了引起湖泊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60 a研究区水域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1)1957-1976年,水域面积持续增长并达到近60 a极大值,由1957年的37.6 km^2增至1976年的55.53 km^2,增幅高达47.69%,以湖泊北侧、南右侧区域增幅速度相对较快,其他区域次之;2)1977-1999年,水域面积整体状况稳定,维持在50 km^2左右;3)2000-2015年,水域面积呈逐年萎缩趋势,由1999年的50.27 km^2减少至2015年的31.05 km^2,减幅达38.23%,除七卜素河附近水域在2005年出现逆转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区域均呈现规律性萎缩趋势;总体来看,近60 a间红碱淖湖泊水域面积演变过程依据水域面积年间变化率可以划分为扩张期(1957-1976)、稳定期(1977-1999)、萎缩期(2000-2015)3个阶段,总体呈现萎缩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是影响扩张期和稳定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暖干化叠加人类活动(上游水利工程修建、煤矿开采、环湖路面建设、灌溉耗水等)是造成萎缩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监测 气候变化 红碱淖湖泊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子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瑜 黄曦涛 +2 位作者 韩玲 谢露蓉 严荣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7-51,共5页
以西安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定性分析确定了西安市热岛效应影响因子,再利用西安市1995—2013年间8期Landsat卫星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在ERDAS 9.2、Arc GIS 9.2等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西安市建成区面积、绿化面积、人口、降雨量、平均... 以西安市市区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定性分析确定了西安市热岛效应影响因子,再利用西安市1995—2013年间8期Landsat卫星影像和统计年鉴数据,在ERDAS 9.2、Arc GIS 9.2等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西安市建成区面积、绿化面积、人口、降雨量、平均风速、废气排放量、能源消耗人工煤气、能源消耗液化石油气、运输量、GDP、工业总值共11个热岛效应影响因子数据,创新性地使用模糊数学中灰色关联度理论定量研究了西安市热岛效应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小,旨在为西安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力表现为降雨量>平均风速>废气排放量>建成区面积>人口>能源消耗人工煤气>能源消耗液化石油气>运输量>绿化面积>GDP>工业总值,且人为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日趋显著,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灰色关联度 影响因子 LANDSAT 统计年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城市内涝模拟与损失灰色关联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曦涛 张瑜 +1 位作者 赵绍兵 李怀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2-67,共6页
综合GIS技术与城市内涝基本原理,基于DEM、水文学原理、不透水面并考虑下渗、排水情况,模拟水流沿格网单元从高到低流动,按照坡度比例分配流量,形成不同降雨强度的城市内涝情景模拟,提取西安市几个典型的积水点淹没风险范围和分布特征... 综合GIS技术与城市内涝基本原理,基于DEM、水文学原理、不透水面并考虑下渗、排水情况,模拟水流沿格网单元从高到低流动,按照坡度比例分配流量,形成不同降雨强度的城市内涝情景模拟,提取西安市几个典型的积水点淹没风险范围和分布特征等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与数据验证,结果与实际相符。再叠加地表覆盖分类成果和统计年鉴数据,获取不同淹没风险范围内的人口、经济、交通、建筑物等数据,引入灰色关联理论对降雨量和损失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定量化,探讨综合影响因素中城市内涝损失的大小问题。结果表明:降雨量与经济损失因子的关联度最大,达到了0.823,与人口损失因子的关联度最小,为0.725,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经济>建筑物>淹没面积>道路>人口。因此,提出充分考虑人为可控的城市内涝影响因子,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展速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旨在对城市内涝的管理、预测、决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情景模拟 GIS 灰色关联度 内涝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离散化和交通网络分析的西安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曦涛 李怀恩 +1 位作者 张瑜 谢露蓉 《遥感信息》 CSCD 2014年第4期98-102,共5页
本文基于西安市两景同期Landsat5和QuickBird卫星影像,在Erdas9.2、Envi4.2及ArcGIS9.2等软件的支持下,通过提取西安市土地利用信息、NDVI指数及MNDWI指数,对西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对研究区城市公园绿地的入口进... 本文基于西安市两景同期Landsat5和QuickBird卫星影像,在Erdas9.2、Envi4.2及ArcGIS9.2等软件的支持下,通过提取西安市土地利用信息、NDVI指数及MNDWI指数,对西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对研究区城市公园绿地的入口进行交通网络分析,研究西安市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旨在为西安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表分类的人口离散方法更加简单合理;将人口离散化和交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定量确定西安市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可达性 人口离散化 交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RE和SRTM高程数据的坡度和坡长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勤科 郭兰勤 王春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2-146,共5页
为了使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得到科学利用,选择东北漫岗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基于网络下载的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提取了坡度和坡长两个地形指标并与Hc-DEM(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 为了使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得到科学利用,选择东北漫岗丘陵区和黄土丘陵区,基于网络下载的SRTM和ASTER高程数据,利用数字地形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提取了坡度和坡长两个地形指标并与Hc-DEM(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提取的地形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无论是高程、坡度还是坡长,均是Hc-DEM系列的数据表现最好,SRTM次之,ASTER表现较差;(2)在地形平坦地区,ASTER表面因明显的空值和洼地,使高程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地形参数不具实用价值,但在地形比较陡的地区则可用;(3)基于SRTM和Hc-DEM提取的两组坡度和坡长具有相同的格局,但基于SRTM的坡度有衰减,坡长有扩展,实际应用前需进行尺度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 ASTER GDEM 坡度 坡长 Hc-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规划中低空遥感数据的获取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养安 宋晓强 +2 位作者 段怡红 李俊锋 夏积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338-341,346,共5页
[目的]为实现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高精度、高效率及现时性要求,探求低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景。[方法]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鲍家寺景区进行低空遥感试验,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从3个... [目的]为实现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高精度、高效率及现时性要求,探求低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景。[方法]选取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鲍家寺景区进行低空遥感试验,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从3个方面比较分析低空遥感数据的优势,并进一步探索了低空遥感成果在水土保持规划前期基础信息获取阶段的基本应用。[结果]低空遥感不但具有灵活性好,时效性好,数据精度高等基础优点,而且借助其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方便、快捷提取地形现状信息和水土保持治理现状信息等水土保持规划基础资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能满足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要求。[结论]低空遥感数据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备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遥感 水土保持规划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与算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士俊 姜卫平 杨颜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10,共3页
从平差模型的角度,研究整体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条件平差与间接平差的解算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两种解算方法的等价性。最后通过算例验证解算方法的正确性。
关键词 整体最小二乘 线性回归 平差模型 等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H-1卫星全色影像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倩 李霞 刘玲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3-368,共6页
为寻求更加适合与天绘一号(TH-1)卫星全色影像融合的多光谱数据及融合方法,运用IHS,Wavelet,PCA,P+XS,Brovey 5种变换方法,分别将TH-1全色影像与TH-1,TM,ETM的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从视觉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融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3... 为寻求更加适合与天绘一号(TH-1)卫星全色影像融合的多光谱数据及融合方法,运用IHS,Wavelet,PCA,P+XS,Brovey 5种变换方法,分别将TH-1全色影像与TH-1,TM,ETM的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从视觉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融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3种融合组合方式中,TH-1PAN与TH-1MS的融合质量最高;②5种融合方法中,Wavelet变换光谱信息保持效果最佳,P+XS和Wavelet变换的空间信息保持效果较佳,Brovey和IHS融合的综合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 影像融合 融合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度因子的多重分形谱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积德 丛佩娟 李俊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2,151,共7页
[目的]有效科学量化地形因子,兼顾地物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总结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坡度地形因子的多重分形特点,为后续黄土高原地形因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盒维数计算多重分形... [目的]有效科学量化地形因子,兼顾地物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总结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坡度地形因子的多重分形特点,为后续黄土高原地形因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盒维数计算多重分形谱方法,检验各研究区坡度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对坡度因子进行多重分形运算,计算坡度分形体的多重分形谱和多重分形特征参数。[结果]最小坡度奇异指数变化范围在黄土塬区为(1.82~2.90),山地区为(1.92~2.43),变化幅度较大;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区最小坡度奇异指数范围分别是(1.94~2.07)和(1.85~2.19),变化范围较小,地形较为均一。最大坡度奇异指数所对应的多重分形谱值最大值为1.63,在河谷平原区,最小值为1.57,在黄土塬区坡度最小地貌单元在河谷平原区所占比例最大,在黄土塬区所占比例最小。[结论]不同研究区的多重分形谱差异可以真实反映出地形复杂程度。与传统量化方法统计的结果对比,多重分形特征参数能够客观反映黄土高原不同地形区域的多重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多重分形 黄土高原 盒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薛嵩嵩 高凡 +1 位作者 何兵 闫正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3-229,I0002,共8页
[目的]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 [目的]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①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扩张趋势,水体和湿地面积呈微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显著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草地面积1989-2006年呈减少趋势,2006-2017年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净增加量最大(847 km 2),未利用地净减少量最大(744 km 2),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显著区域主要位于福海县、杜热乡和齐干吉迭乡;②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89年的146.75增加至2017年的168.2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89年的2.6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915亿元,净增加0.28亿元。[结论]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及相互转换,研究区土地资源总体处于高强度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相应响应,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3S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空间网格编码技术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莉 兀伟 +2 位作者 邓国庆 童晓冲 李俊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1-134,147,共5页
地球空间网格是将地球空间区域剖分成不同尺度单元的空间参考系统。网格编码利用地理空间位置的结构化索引表达技术,将代码分配给地球空间网格系统的每个网格单元,实现网格位置的统一标识。对照统一规则递归剖分形成的多层次、多分辨率... 地球空间网格是将地球空间区域剖分成不同尺度单元的空间参考系统。网格编码利用地理空间位置的结构化索引表达技术,将代码分配给地球空间网格系统的每个网格单元,实现网格位置的统一标识。对照统一规则递归剖分形成的多层次、多分辨率全球的地球空间网格系统编码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地球空间索引标识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地球空间网格编码方案,以实现地球空间网格单元的统一标识,并可通过代码描述网格单元空间位置,反映网格单元间的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空间网格 空间参考框架 网格单元 剖分 网格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