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DNA-ITS序列的不同来源蜜环菌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文权 刘玲 +4 位作者 张跃进 孙建华 刘彦铎 穆素杰 张小燕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6,13,共7页
为掌握不同来源的19株蜜环菌的(Armillaria spp.)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对蜜环菌的rDNA-ITS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并对菌索分枝数、生物量和总萜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9株蜜环菌中,12株为蜜环菌狭义种(A.mellea),2株为芥黄... 为掌握不同来源的19株蜜环菌的(Armillaria spp.)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对蜜环菌的rDNA-ITS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并对菌索分枝数、生物量和总萜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9株蜜环菌中,12株为蜜环菌狭义种(A.mellea),2株为芥黄蜜环菌(A.sinapina),1株为头柄蜜环菌(A.cepistipes),1株为高卢蜜环菌(A.gallica),1株为奥氏蜜环菌(A.ostoyae);19株蜜环菌只有15株在PDA培养基上能形成菌索,其中,菌株MC1、MC8、MC4、MC7和MA2的菌索分枝较多,菌株MA2、MB1和MC7的生物量较大,菌株MC5的总萜含量最高。因此,19株蜜环菌通过rDNA-ITS序列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菌索的生长特征,MA2和MC7是较优良的菌株,而菌株MC5是提取总萜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RDNA-ITS序列分析 生物学特性 菌索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林地栽培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树森 傅世贤 +3 位作者 张前福 周志强 刘瑞芳 孙建华 《食用菌》 2009年第1期35-36,共2页
猪苓[Crifotaumbellatea(Pers.:Fr)Pilut],别名猪屎苓、鸡屎苓、地乌桃等。
关键词 猪苓 林地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种质资源及其与双菌共生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照宇 孙建华 +1 位作者 陈士林 董林林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1819-1826,共8页
天麻为真菌异养型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为药用与保健价值兼备的中药材,生长发育过程先后需与2类真菌——萌发菌与蜜环菌共生。天麻-萌发菌共生体系通过分子调控在共生萌发前期促进种子萌发,并在共生萌发后期随着蜜环菌的侵染利用防御反... 天麻为真菌异养型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为药用与保健价值兼备的中药材,生长发育过程先后需与2类真菌——萌发菌与蜜环菌共生。天麻-萌发菌共生体系通过分子调控在共生萌发前期促进种子萌发,并在共生萌发后期随着蜜环菌的侵染利用防御反应打破共生体系动态平衡,为天麻-蜜环菌共生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天麻-蜜环菌共生时期,宿主通过调控代谢相关基因贮存营养及能量物质以保障箭麻的形成。天麻与双菌共生时期均通过建立信号转导与物质运输途径提高天麻-真菌共生效率并维持共生体系动态平衡。本文综述了天麻野生种质的分布、种类与新品种培育现状,并从全局性角度梳理了近年来利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对天麻-双菌共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对天麻种质资源及遗传信息进行整合,在系统利用现有遗传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菌-麻共生体系的调控机制并有效指导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助力天麻产业的持续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种质资源 良种培育 双菌共生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彤 廉冬 +3 位作者 马珍璐 张跃进 孙建华 张小燕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140,共6页
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天麻种苗分级标准,利用相关分析,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初步制定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研究表明,天麻种苗分为三级,Ⅰ级天麻种苗:长度≥68.78 mm,重量≥19.83 g;Ⅱ级天麻种苗:... 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天麻种苗分级标准,利用相关分析,以天麻种苗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法,初步制定天麻种苗的分级质量标准。研究表明,天麻种苗分为三级,Ⅰ级天麻种苗:长度≥68.78 mm,重量≥19.83 g;Ⅱ级天麻种苗:68.78 mm>长度≥17.45 mm,19.83 g>重量≥0.76 g;Ⅲ级天麻种苗:长度<17.45 mm,重量<0.76 g。此方法制定的质量分级标准科学、准确,可作为天麻种苗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种苗质量标准 逐步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地区天麻零代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廉冬 马珍璐 +3 位作者 梁彤 张跃进 孙建华 张小燕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3,共5页
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天麻零代子的分级标准,选用陕西汉中天麻零代子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汉中天麻零代子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Ⅰ级天麻零代子:长度≥60.46mm,重量≥19.51g;Ⅱ级天麻零代子:60... 为探讨科学合理的天麻零代子的分级标准,选用陕西汉中天麻零代子的块茎长度、重量作为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制定汉中天麻零代子的分级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即:Ⅰ级天麻零代子:长度≥60.46mm,重量≥19.51g;Ⅱ级天麻零代子:60.46mm>长度≥32.65mm,19.51g>重量≥3.40g,Ⅲ级天麻零代子:长度<32.65mm,重量<3.4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零代种子 分级标准 逐步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猪苓菌丝生长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梦馨 郭宏波 +3 位作者 廉冬 马珍璐 张跃进 孙建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79-1186,共8页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菌丝生长与多糖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250 g/L)PEG-6000处理,分析干旱胁迫下猪苓菌丝生长相关指标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 g/L PEG-6...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菌丝生长与多糖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250 g/L)PEG-6000处理,分析干旱胁迫下猪苓菌丝生长相关指标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 g/L PEG-6000处理下,猪苓菌丝生物量、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多糖质量分数最高,其中猪苓菌丝生物量、己糖激酶(HK)活性、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活性、α-磷酸葡萄糖变位酶(α-PGM)活性及多糖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增加60.40%、27.88%、19.89%、28.73%和106.00%。当PEG-6000质量浓度>150 g/L时,猪苓菌丝生物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及多糖质量分数均随胁迫程度增大显著降低。因此,适度干旱胁迫有利于猪苓菌丝生长和多糖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菌丝 PEG-6000 干旱胁迫 多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的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边小禹 梁宗锁 +2 位作者 常朝阳 马存德 孙建华 《食用菌》 2019年第2期28-33,39,共7页
目的:对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进行鉴定,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关键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并纯化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定表皮黑色素,并对其溶解性、结构特性、稳定性和... 目的:对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进行鉴定,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猪苓菌核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关键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并纯化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鉴定表皮黑色素,并对其溶解性、结构特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猪苓菌核表皮色素不溶于水和常见的有机溶剂,在pH3时完全沉淀,溶于碱性溶液;不具有鞣质和黄酮类物质的特性;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在200~800 nm,吸光值随波长增加呈指数型下降,以波长对吸光值取对数作图,斜率为-0.0024,样品放置一月后,斜率为-0.0036;红外光谱鉴定出—OH、脂肪族—CH、芳香环中C=C和C=N骨架、羧酸外C=O、COO—等官能团的存在;温度升高和pH增大对其具有增色效应,冷冻和光照对其具有减色效应;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显著地清除活性,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1 g猪苓菌核表皮色素的多酚含量相当于(224.48±11.46)mg没食子酸。结论:首次鉴定了猪苓菌核表皮黑色素,对于猪苓的药理药效及发育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菌 核黑色素鉴定 稳定性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廉冬a 徐梦馨 +3 位作者 马珍璐 张小燕 张跃进 孙建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0-86,共7页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猪苓生活的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平板试验,筛选对猪苓菌丝或菌核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用筛选...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猪苓生活的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平板试验,筛选对猪苓菌丝或菌核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用筛选出的微生物发酵液培养猪苓,以不添加发酵液的培养基为对照,比较不同发酵液处理对猪苓菌丝生物量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平板培养中,细菌L2、L3、L5、L9处理菌丝均有分泌物出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菌丝颜色逐渐变黄变褐,除L2外,其余细菌菌株处理猪苓均有菌核生成;放线菌A14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真菌P3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在液体培养基中,真菌P4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达7.67 g/L;放线菌A3发酵液处理猪苓菌丝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最高,达0.133 g/L.[结论]从土壤中筛选出了能够促进猪苓菌丝生长发育、提高猪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 土壤微生物发酵液 菌丝生长 胞外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