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氢在有机液态储氢载体中的溶解度研究进展
1
作者 石秦川 王施媛 +7 位作者 李培雅 路书涵 王波 王家慧 杨福胜 王斌 杨生春 方涛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16-3827,共12页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而有机液态储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s)技术是发展氢能的重要研究内容,芳杂环储氢载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加氢过程效率低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完成加...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而有机液态储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s)技术是发展氢能的重要研究内容,芳杂环储氢载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加氢过程效率低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完成加氢过程的科学设计与优化,储氢体系相关的溶解行为与相平衡研究不可或缺。LOHCs加氢反应涉及气液固三相体系的物理溶解-化学反应串联过程,加氢所需氢气来自液体中溶解的氢,而由于氢气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相平衡数据的缺失,现有的LOHCs加氢反应动力学计算并不准确,这需要氢气在不同LOHCs中的溶解度数据修正。本文对氢气在有机液体中溶解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涉及单一氢气的溶解度和混合气体在有机液体中的溶解度。本文详细描述了研究氢气溶解度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的种类及优缺点,依据实验方法的不同搭建了实验装置,对数据的关联模型及预测模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度 相平衡 有机液态储氢载体 氢气 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液态储氢载体甲基环己烷脱氢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家慧 李培雅 +2 位作者 杨福胜 王斌 方涛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08-3223,共16页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替代能源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储氢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甲基环己烷(MCH)-甲苯-氢气系统(MTH)作为一种有机液态储氢体系,由于其安全性高和成本低而具有大规模利用的潜力。甲基环己烷脱氢过程作为MTH体系发...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替代能源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储氢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甲基环己烷(MCH)-甲苯-氢气系统(MTH)作为一种有机液态储氢体系,由于其安全性高和成本低而具有大规模利用的潜力。甲基环己烷脱氢过程作为MTH体系发展的瓶颈,反应条件苛刻、能耗高,理解其反应机理、寻找高性能的催化剂并对反应进行优化是其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机理出发,对甲基环己烷脱氢动力学、催化剂设计以及反应过程强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重点阐述目前贵金属Pt基催化剂和非贵金属Ni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通过载体调控、处理方法改进、助剂添加等策略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同时,对反应器设计和操作条件调整实现过程强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本文旨在为MTH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态储氢 甲基环己烷 脱氢 催化剂 反应强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准化成本的加氢站供氢路径分析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霍天晴 刘家璇 +6 位作者 李东 刘奇峰 王斌 杨福胜 吴震 方涛 张早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90,共12页
为保证加氢站氢气供应、降低氢气终端价格,对不同加氢站供氢路径的经济可行性与适用场景进行了探讨。研究基于氢气的平准化成本建立了典型外供氢加氢站与站内制氢加氢站的经济模型,并对制氢原材料成本、氢气运输距离、能耗等关键影响因... 为保证加氢站氢气供应、降低氢气终端价格,对不同加氢站供氢路径的经济可行性与适用场景进行了探讨。研究基于氢气的平准化成本建立了典型外供氢加氢站与站内制氢加氢站的经济模型,并对制氢原材料成本、氢气运输距离、能耗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敏感度分析,探究了不同来源和供给模式下氢气终端成本的形成机制。此外,通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未来可能的碳税对于氢气消费终端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输距离与单车承载量是外供氢路径下影响终端成本的主要因素,在考虑碳税情况下这种影响更为显著,而站内制氢路径下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为原材料价格和制氢能耗。有机液体储氢运输经济运输距离为220~1700 km,可覆盖我国主要大规模氢气运输场景;天然气站内重整在天然气供应充足、价格低于4元/m^(3)时优势明显;站内电解水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经济和环境优势明显,供氢价格可维持在35元/kg以下。研究指明了我国加氢站不同供氢方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供氢路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经济评价方法,有望对加氢站建设与地区氢能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站 站内制氢 平准化成本 碳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器设计的有机液态储氢载体脱氢反应强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波 王斌 +2 位作者 龚翔 杨福胜 方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9-208,共20页
有机液态储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技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液态储氢技术,但LOHC脱氢过程中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发展,基于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强化的反应器设计是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有机液态储氢载体... 有机液态储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技术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液态储氢技术,但LOHC脱氢过程中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发展,基于动力学和传热传质强化的反应器设计是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有机液态储氢载体脱氢反应动力学性能强化机制,指出催化剂表面高反应物浓度和高温是高反应速率的关键,且需减少副产物和催化剂失活。提出了传热强化、传质强化策略,以固定床反应器为例介绍了强化传热的目标和措施,指出了强化传质应提高外扩散速率并避免内扩散的影响。简述了多种类型LOHC“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及其强化策略,最后总结了这些反应器的特点并提出了可能的新型反应器设计方向。可为针对有机液态储氢材料脱氢过程的新型反应器开发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有机液态储氢载体 反应器 脱氢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路书涵 龚翔 +2 位作者 王斌 杨福胜 方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8-133,共16页
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有效的能源储存技术成为关键。特别是对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储能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其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的核心。氢气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清洁可再生特性的能源载体,受到了... 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有效的能源储存技术成为关键。特别是对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储能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其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的核心。氢气作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清洁可再生特性的能源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氢气的稳定性差、易泄漏和燃爆风险等问题,限制了其在能源储存和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储氢技术包括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等。其中,有机液态储氢(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s,LOHC)技术因其能够长期、大规模且稳定地储存氢气,同时有效避免氢气扩散损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此外,LOHC技术还具有储存条件温和、可以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运输等优点,使其在氢能储存和运输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此,从有机液态储氢载体开发、加脱氢催化剂设计及产业化研究3个维度,对LOHC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阐述了该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首先,针对有机液态储氢载体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常见储氢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加脱氢反应需求及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近年来新提出的储氢体系进行了探讨,包括酰胺类和酯类储氢系统。其次,关于加脱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方向。针对加脱氢反应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新思路,例如利用粗氢、湿氢等作为氢源的加氢反应催化剂的设计;提出优化使用的储氢载体和实施反应级联等方法,以解决脱氢反应条件严苛及放氢速率缓慢的问题。再次,对产业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经济性分析、反应器设计和工艺优化等。经济性分析表明:对于高氢需求和长距离运输,LOHC技术相较于目前最常用的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在工艺优化方面,研究提出了微波辐射、混合储氢载体等方法,以增强LOHC加脱氢反应中的传热传质效果。最后,对各研究方向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LOHC技术未来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展望,以期通过全面讨论推动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态储氢 储氢载体 加氢催化剂 脱氢催化剂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 MoS_(2)及其异质结构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6
作者 高燕 王斌 +1 位作者 姜召 方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9-1133,1137,共6页
简要介绍了多相态二维(2D)MoS_(2)纳米材料的结构、制备和相态调控策略。MoS_(2)具有可调节的电子转移和光学特性,可以通过制备过程参数的调制对产物相态调控。不同相态的MoS_(2)性质差异巨大,因而在传感器上的应用不同。详细介绍了基... 简要介绍了多相态二维(2D)MoS_(2)纳米材料的结构、制备和相态调控策略。MoS_(2)具有可调节的电子转移和光学特性,可以通过制备过程参数的调制对产物相态调控。不同相态的MoS_(2)性质差异巨大,因而在传感器上的应用不同。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相态MoS_(2)及其异质结构的2D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的代表性应用。重点剖析了不同相态MoS_(2)在不同类型传感器中所起的作用。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以及环境和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都至关重要。希望可以为高性能MoS_(2)基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和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材料 MoS_(2) 相态调控 异质结构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