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粉碎对茯茶理化特性及体外降糖降脂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娟 王若彤 +6 位作者 李根 程越 李佳蕊 冯龙 王静 曾桥 余郑绿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49,59,共8页
以茯茶为原料,比较经微粉碎处理的不同粒径茯茶粉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降糖和降脂活性,以确定茯茶粉的最佳粉碎度.结果表明,200目茯茶粉粒径D_(50)为76.45±4.32μm,休止角为50.3°,滑角为47.0... 以茯茶为原料,比较经微粉碎处理的不同粒径茯茶粉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降糖和降脂活性,以确定茯茶粉的最佳粉碎度.结果表明,200目茯茶粉粒径D_(50)为76.45±4.32μm,休止角为50.3°,滑角为47.0°,持水力为2.477 g/g,持油力为1.934 g/g,多糖含量为11.9%,多酚含量为37.1%,DPPH清除率为80.4%,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72.7%,胆酸盐结合率为71.6%,200目为茯茶最佳粉碎度.研究结果为茯茶粉降糖降脂功能食品的原料处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茶 微粉碎 降糖 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
2
作者 曾桥 温谨瑞 +6 位作者 唐文洁 孙敏 李玉婷 毛浓武 施春阳 冯小龙 余郑绿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78,共11页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较不同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中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2种可明确定性,包括22种醛类、15种酮类、9种酯类、7种醇类、2种酸类、2种萜类、2种醚类和3种其他类.GC-I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原料(S0)、渥堆(S1)、汽蒸(S2)三个阶段样本和发花阶段样本(S3、S4)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发花处理,枸杞叶茯砖茶中部分呈苦杏仁味、青草气、刺激性酸味以及具有香辣、胡椒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醛、酮和酸等含量下降明显,而部分呈坚果味、果香、焦糖香的酯、醇、酮等含量逐步增加,从而有效改善了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PCA分析结果显示,S0、S1、S2三个加工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S3和S4样本间以及二者与S0、S1和S2组间差异均较大,提示发花对于改善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起主要作用.甲酸丁酯、异戊酸乙酯在S3样本,榛子酮、己酸丁酯、3-甲基-1-戊醇等在S4样本中相对含量明显较上述各成分在其他阶段高,这些成分可以作为识别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发花阶段的潜在标记物.本研究为枸杞叶茯砖茶风味改善和品质调控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 茯砖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审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5
3
作者 曾桥 吕生华 +8 位作者 段洁 边文文 刘静 孙敏 张静娴 刘媛 杨文娟 冯小龙 余郑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73-82,共10页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使用Gallery Plot插件绘制了挥发性物质离子迁移指纹谱图,比较不同阶段...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使用Gallery Plot插件绘制了挥发性物质离子迁移指纹谱图,比较不同阶段杜仲叶茯砖茶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原料筛选、渥堆、气蒸与成型(即发花第0 d)、发花第8、25 d及陈化1年等6个阶段样本共检出挥发性成分70种,明确定性的有51种,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吡嗪类、酸类、萜烯类、呋喃类、醚类及含硫化合物等。PCA分析显示,PC1为47%,PC2为27%,累计贡献率为74%,较好的反映了不同茶样之间挥发性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各不同阶段茶样在PCA图上呈分离状态,说明加工过程中各不同阶段茶样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部分呈青草味和泥土香的吡嗪、醛类和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逐步减少,而部分呈药香、果香和醇香的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了杜仲叶茯砖茶较好的药香、果香和菌香。2-乙基-3,5-二甲基吡嗪二聚体在渥堆样本中,2,4-庚二烯醛和3-甲硫基丙醛在发花阶段样本中以及5-甲基糠醛、丙烯酸正丁酯单体、丙烯酸正丁酯二聚体、糠醛二聚体、2,3-丁二醇在陈化阶段样本中的相对含量远高于上述各成分在其他阶段样本中的含量,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渥堆、发花和陈化阶段的候选标记物,从而为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茯砖茶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审 指纹图谱 二维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曾桥 段洁 +5 位作者 边文文 刘静 余郑绿 胡歆 杨文娟 吕生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64-71,共8页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进一步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并与10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加...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品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进一步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并与10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曲霉属(Aspergillus)为加工过程中的优势真菌,在原料至气蒸与成型阶段,其相对丰度逐步下降,进入发花阶段后丰度迅速上升,发花4 d相对丰度达95.58%,发花8 d及之后所有阶段相对丰度均在99.99%以上,为绝对优势菌群。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种类丰富,分为7个门、47个属,其中的优势细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雷尔氏菌属(Ralstonia)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原料至发花8 d阶段,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雷尔氏菌属为此过程中的优势细菌属,从发花12 d起,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结构趋于稳定,红球菌属相对丰度大幅上升,为发花后期及陈化阶段的优势细菌属。属水平上主要菌群丰度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糖、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与曲霉属菌群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Apiotrichum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黄酮质量分数与曲霉属、Apiotrichum丰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红球菌属丰度与水浸出物、多糖、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质量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加深了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变化和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为杜仲叶茯砖茶品质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茯砖茶 活性成分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9
5
作者 曾桥 唐文洁 +6 位作者 温谨瑞 孙敏 边文文 张亚锋 谷文军 吕生华 段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8,共13页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中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直观地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在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丙酸、乙酸、2-己烯醛等具有刺激性、青辛气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芳樟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乙酯、菊苣酮、乙醛等具有菌花香、木香、花果香、乳香特性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VIP值筛选出64种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5-甲基吲哚、正三十二烷和十二醇等成分在原料中,3-氨基苯酚、环十五内酯、5-羟基-3-甲基-1-茚酮等成分在渥堆样本中,苯甲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己烯-3-醇等成分在气蒸样本中,植酮、2-吡咯甲醛和2-羟基环十五酮等成分在发花8 d的样本中以及乙琥胺、对丙基茴香醚等成分在发花25 d的样本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在其它阶段样本中的含量,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对应加工阶段的候选标记物。在最终产品S5茶样中,棕榈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植酮、β-紫罗兰酮等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呈香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构成杜仲叶茯砖茶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这为识别杜仲叶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茯砖茶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果枸杞叶茯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洁 孙敏 +6 位作者 边文文 刘静 曾桥 赵文强 余郑绿 谷文军 刘国祥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8期4-8,共5页
为了解枸杞叶茯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对枸杞叶茯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并分析发花完成后枸杞叶茯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枸杞叶茯茶加工过程中,所检测的主要活性成分除茶褐素含量上升外,其余成分均呈... 为了解枸杞叶茯茶加工过程中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对枸杞叶茯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并分析发花完成后枸杞叶茯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枸杞叶茯茶加工过程中,所检测的主要活性成分除茶褐素含量上升外,其余成分均呈下降趋势。体外抗氧化试验发现,当枸杞叶茯茶水提取物质量浓度为80μ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38.05%;当质量浓度1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64.04%;当质量浓度为3.20 mg/mL时,对于OH自由基的消除率可以达到31.02%,说明枸杞叶茯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 茯茶 活性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