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M施用方式对黄绵土工程堆积体侵蚀产沙的影响
1
作者 罗东 邹超煜 白岗栓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116,共7页
PAM(聚丙烯酰胺)可用于控制土壤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为探寻施用PAM的最佳方式、促进PAM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于2022年5—10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设置圆锥状黄绵土工程堆积体,以不施用PAM为对照,按照2.0 g/m2的施用量采取先... PAM(聚丙烯酰胺)可用于控制土壤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为探寻施用PAM的最佳方式、促进PAM在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于2022年5—10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设置圆锥状黄绵土工程堆积体,以不施用PAM为对照,按照2.0 g/m2的施用量采取先喷水后干撒PAM、先干撒PAM后喷水、直接喷施PAM溶液3种方式在黄绵土工程堆积体表面施用PAM,监测了PAM不同施用方式的黄绵土工程堆积体在自然降雨情况下的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细沟发育数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结果表明:3种方式施用PAM均可增大产流次数、径流量、径流系数,减小侵蚀产沙量、细沟发育数量、细沟侵蚀量、细沟侵蚀系数,降低土壤含水量,其效果优劣排序为直接喷施PAM溶液>先干撒PAM后喷水>先喷水后干撒PAM,先干撒PAM后喷水与直接喷施PAM溶液效果相当。从便于操作和确保效果两方面综合考虑,建议采用先干撒PAM后喷水的施用方式,或根据天气预报在降雨前干撒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施用方式 工程堆积体 地表径流 侵蚀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撒PAM对黄绵土工程堆积体侵蚀泥沙的影响
2
作者 罗东 邹超煜 白岗栓 《农学学报》 2024年第8期30-37,共8页
为了探寻PAM(聚丙烯酰胺)的适宜干撒量,以减少工程堆积体的侵蚀泥沙和维持工程堆积体的稳定性,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不撒PAM(聚丙烯酰胺)为对照(CK),将0.5、1.0、1.5、2.0、2.5 g/m^(2)的PAM干撒于圆锥状黄绵土工程堆积体的表层,监测自... 为了探寻PAM(聚丙烯酰胺)的适宜干撒量,以减少工程堆积体的侵蚀泥沙和维持工程堆积体的稳定性,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不撒PAM(聚丙烯酰胺)为对照(CK),将0.5、1.0、1.5、2.0、2.5 g/m^(2)的PAM干撒于圆锥状黄绵土工程堆积体的表层,监测自然降雨状况下PAM对黄绵土工程堆积体的地表径流、侵蚀泥沙、细沟发育和堆积体土壤水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径流量、产流次数和径流系数均随PAM干撒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干撒量为1.0 g/m^(2)的最低,2.5 g/m^(2)的最高。侵蚀泥沙量、细沟侵蚀量和细沟侵蚀系数则随PAM干撒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干撒量为1.5、2.0、2.5 g/m^(2)的显著低于CK、0.5、1.0 g/m^(2)。当PAM干撒量为1.0 g/m^(2)时,工程堆积体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当PAM干撒量为2.5 g/m^(2)时则最低。PAM干撒量达到1.5 g/m^(2)可促进径流形成,减少侵蚀泥沙量及细沟侵蚀系数,降低黄绵土堆积体的土壤水分含量。为了减少侵蚀泥沙量,维持黄绵土工程堆积体的稳定性,PAM的干撒量应为2.0 g/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工程堆积体 径流 侵蚀泥沙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灌溉延迟对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罗东 白岗栓 +1 位作者 苗庆丰 边利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19,25,共6页
为了减少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冗长生长量,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重及产量,试验以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的常规灌溉时期为对照,将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灌溉,即分蘖期和孕穗初期的灌溉分别延迟10、15和20 d,监测前期灌溉延迟对扬花期、灌浆... 为了减少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冗长生长量,提高地膜春小麦的千粒重及产量,试验以河套灌区地膜春小麦的常规灌溉时期为对照,将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灌溉,即分蘖期和孕穗初期的灌溉分别延迟10、15和20 d,监测前期灌溉延迟对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及地膜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灌溉延迟提高了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水分,且延迟越晚,土壤水分越高;前期灌溉延迟降低了地膜春小麦的分蘖力,提高了分蘖成穗力,减少了不孕小穗数,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及籽粒产量,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其中分蘖期和孕穗初期的灌溉分别延迟15 d的效果最佳。河套灌溉地膜春小麦生长前期的灌溉应在地膜春小麦拔节孕穗期和孕穗抽穗期,即比当地地膜春小麦的灌溉延迟15 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春小麦 生长前期 灌溉延迟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