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长7段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热解资料的烃源岩有机碳构成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永会 刘刚 +4 位作者 高亮 向娟 宋海强 胡元伟 王青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6,共6页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烃源岩中有机碳的丰度和组成持续变化。为研究有机碳组成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机碳构成”概念,并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参数计算烃源岩残余有效碳相对含量、残余无效碳相对含量、原始有效碳相对含量和原始无效碳相...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烃源岩中有机碳的丰度和组成持续变化。为研究有机碳组成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机碳构成”概念,并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参数计算烃源岩残余有效碳相对含量、残余无效碳相对含量、原始有效碳相对含量和原始无效碳相对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低成本的岩石热解分析,能够快速定量计算各类烃源岩的有机碳构成。将该方法应用于银额盆地中生界低成熟和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机碳构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对于低成熟烃源岩,残余有机碳构成与原始有机碳构成相比变化不大,有效碳的占比仅有小幅度的减小,而无效碳的占比也只有小幅度的增加,表明低成熟烃源岩成烃转化率小,仅有少量有效碳转化为烃类;而过成熟烃源岩有效碳的生烃转化率极高,绝大部分残余有机碳为不可热解的“死碳”,而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该方法实现了对烃源岩有机碳构成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提升,可为烃源岩有机碳热演化特征等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解 热演化特征 有机碳构成 低成熟烃源岩 过成熟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西安凹陷地热田热储特征及开发方式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润川 任战利 +7 位作者 任文波 杨瑞涛 熊文学 白奋飞 王琨 李建明 王亚奇 张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56-3474,共19页
热源、热储层(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地温场等是影响地热资源评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渭河盆地西安凹陷-西安市延长石油西化小区为例,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层测温、测井、岩芯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特征、热储层... 热源、热储层(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地温场等是影响地热资源评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渭河盆地西安凹陷-西安市延长石油西化小区为例,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地层测温、测井、岩芯分析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特征、热储层特征及地热资源量,运用多种参数对热储层有利区进行了综合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石油西化小区属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为3.5℃/100 m;研究区张家坡组、蓝田灞河组砂泥岩互层发育,砂厚分布在40~140 m之间,平均孔隙度分布在15.68%~30.3%之间,蓝田灞河组砂层厚度、地层热量、含水量和总热量均高于三门组和张家坡组地层,地热开发条件最好;综合考虑砂体厚度、地层含水量、地温梯度、地温、热储层物性因素,认为西安凹陷延长石油西化小区地热开发应选择蓝田灞河组为主要目的层段,最优的地热开发方式应采用采灌平衡法进行地热开采,综合考虑研究区更宜选择中深层地埋管井下换热方式进行地热资源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热储层特征 地热资源 西安凹馅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同轴换热系统最佳流量设计方法
4
作者 肖东 蔡纯 +2 位作者 杨瑞涛 杨凯杰 高若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3-480,共8页
利用井下同轴换热系统(DCHES)取热是一种开发岩层地热能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缺乏针对其流量优化的设计方法。依据流动与传热基本原理,建立DCHES取热数学模型,并通过现场测试数据进行验证。耦合取热功率的可用性,形成DCHES最佳流量的设计方... 利用井下同轴换热系统(DCHES)取热是一种开发岩层地热能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缺乏针对其流量优化的设计方法。依据流动与传热基本原理,建立DCHES取热数学模型,并通过现场测试数据进行验证。耦合取热功率的可用性,形成DCHES最佳流量的设计方法,并以西安地区为例开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取热功率的可用性随流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取热功率可用性最大时所对应的流量即为DCHES的最佳流量。在DCHES的实际运行中,可利用本方法不断调整运行流量以获得最大[火用]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换热器 火用 最佳流量 井筒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