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本溪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樊宇洁 孟祥振 +3 位作者 蒲仁海 高小平 强腾 宋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11,共15页
碎屑物质来源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内本溪组砂岩储层发育和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延长探区内37口井砂岩和泥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重矿物组合、微量元素以及砂砾岩粒径统计等分析,揭示了本溪组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和搬... 碎屑物质来源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内本溪组砂岩储层发育和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延长探区内37口井砂岩和泥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重矿物组合、微量元素以及砂砾岩粒径统计等分析,揭示了本溪组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和搬运方向。研究表明探区内延528井的1 912 Ma和2 425 Ma 2个年龄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相对应,其他5口井的年龄峰值段435~447 Ma和952~976 Ma则与北秦岭的年龄峰值相对应,据此可将探区内物源划分为NE和S部2个方向。通过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等重矿物,可将S部物源进一步划分为WS和ES 2个方向;与重矿物分析结果相对应,在微量元素锆铌比分析中,存在WS陇东地区和ES豫西地区2个方向的物源;对砂砾岩粒径在平面上分布特征的显示,研究区存在来自ES方向的物源。综合分析可得,延长探区本溪组总体上可划分为NE、WS和ES 3个物源区,分别指示了盆地北缘阴山、盆地南缘祁连山和北秦岭东段剥蚀区,其中ES方向物源距延长探区最近,对探区影响较大。该成果探明了研究区内的3个物源方向以及其影响区域,对延长探区本溪组砂体分布预测和沉积相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组 沉积物源 锆石 重矿物 微量元素 砾径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进旋涡与V锥组合计量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鹏 韩建红 +4 位作者 艾昕宇 梁裕如 由洋 卢雄 高锋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目的解决低渗透气田在井间串联、井口混输计量模式下,单井产气、产液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技术难题。方法基于旋进旋涡流量计和V锥流量计的单相计量原理,通过开展空气-水两相流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运行压力、气液比以及表观气速下单相流... 目的解决低渗透气田在井间串联、井口混输计量模式下,单井产气、产液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技术难题。方法基于旋进旋涡流量计和V锥流量计的单相计量原理,通过开展空气-水两相流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运行压力、气液比以及表观气速下单相流量计的混相计量误差变化规律。借助量纲分析法,分别建立了进动频率和压降与相关无量纲准数的关联公式,并采用室内实验数据分别进行了混相条件下的参数修正,利用两种流量计串联组合的方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含液率的湿气双参数组合计量模型,并采用延安气田现场的实流数据对模型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室内实验时,当湿气体积含液率小于1%时,旋进旋涡进动频率随体积含液率的升高而降低,出现“欠读”现象,而V锥流量计的计量压降随体积含液率的升高而增大,产生“过读”现象。当体积含液率大于1%时,由于气相含液量偏大,造成旋涡进动信号下降规律不明显,从而导致组合计量模型的结果可能出现失真,现场实流测试结果显示,组合计量模型的气相体积流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029%,液相体积流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066%,体积含液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结论旋进旋涡与V锥流量计的组合计量模型在气相含液量较低时,气相和液相的计量精度可满足现场生产需要,且加工设计成本较低,可以为延安气田排水采气井的气液混相计量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进旋涡 V锥 流量计 湿气 组合计量 进动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滑坡作用下埋地管道参数敏感性研究
3
作者 韩建红 何鹏 +4 位作者 孙明源 刘鹏 王少锋 艾昕宇 李玉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9,共10页
为研究横向滑坡作用下管道的参数敏感性,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不同滑坡、管道和土体参数下管道位移和轴向应变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力学响应随着滑坡位移和倾角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尤其是滑坡倾角大于40°时;埋地管道横向滑... 为研究横向滑坡作用下管道的参数敏感性,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不同滑坡、管道和土体参数下管道位移和轴向应变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力学响应随着滑坡位移和倾角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尤其是滑坡倾角大于40°时;埋地管道横向滑坡中受影响的管道长度和位移随滑坡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滑坡宽度大于20 m后,管道轴向应变在滑坡区明显减小,管道危险性显著降低;管径、壁厚、管材与埋地管道力学响应呈负相关,内压、埋深、土体弹性模量、黏聚力与埋地管道力学响应呈正相关。研究探明了横向滑坡灾害下埋地管道的参数敏感性,对于保障横向滑坡下的埋地管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横向滑坡 数值模拟 力学响应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气田深层煤层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现状与先导试验
4
作者 王波 林进 +5 位作者 吴金桥 刘刚 马振锋 杨先伦 马彤 赵正阳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安气田深层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受煤层薄、孔隙结构复杂、微幅构造发育及井壁失稳等地质与工程难题制约,其高效开发面临挑战。文章针对延安气田本溪组8#煤与山西组5#煤储层特征,通过优化三开井身结构、井眼轨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安气田深层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受煤层薄、孔隙结构复杂、微幅构造发育及井壁失稳等地质与工程难题制约,其高效开发面临挑战。文章针对延安气田本溪组8#煤与山西组5#煤储层特征,通过优化三开井身结构、井眼轨道设计、钻井提速工具组合及强封堵复合盐钻井液体系,形成了适用于深层煤层气水平井的钻完井技术体系。2024年实施的6口水平井先导试验表明,平均完钻井深3842.33 m、水平段长度937.5 m、钻完井周期75.75 d,储层平均钻遇率79.92%,固井优质率超80%。然而,随着先导试验井实施,存在二开井段钻时慢、周期长、漏失频发,水平段钻井液密度过高及体系复杂等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改进整体技术。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水平井 复合盐钻井液 钻时慢 漏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MC凝胶相态转变温度影响因素及规律
5
作者 王波 林进 +5 位作者 马风杰 吴金桥 耿愿 马振锋 张帆 杨先伦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7,32,共6页
研究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相态转变温度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揭示了HPMC溶胶-凝胶相态转变的机理。通过浊点温度、流变性试验,明确了外加剂NaC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HPMC溶胶相变温度的主控影响因素。加入NaCl能显著降低HPMC溶胶... 研究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相态转变温度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揭示了HPMC溶胶-凝胶相态转变的机理。通过浊点温度、流变性试验,明确了外加剂NaC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HPMC溶胶相变温度的主控影响因素。加入NaCl能显著降低HPMC溶胶相变温度;当SDS加量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HPMC溶胶-凝胶相变温度升高。HPMC溶胶相变前后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表明,当其在水中溶胀后呈线性分布,结构间连接较弱;温度升高至相变温度后,水分子从凝胶的“笼状”结构脱离,分子链间产生疏水缔和,凝胶三维网状结构密度增大、强度升高转变为固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MC 相态转变 浊点温度 凝胶强度 疏水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陆相页岩气水平井低自由水活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矿场实践
6
作者 王波 林进 +4 位作者 吴金桥 吴慧民 马振锋 杨先伦 王金堂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1,共8页
针对陆相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难题,基于降低液相活度、抑制水化作用、强化页岩封堵等原理,研制了页岩气水平井低自由水活度水基钻井液体系PSW-2,并进行了流变性、封堵性、抑制性实验评价和实用效果评价。研究表明:不同密度的... 针对陆相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难题,基于降低液相活度、抑制水化作用、强化页岩封堵等原理,研制了页岩气水平井低自由水活度水基钻井液体系PSW-2,并进行了流变性、封堵性、抑制性实验评价和实用效果评价。研究表明:不同密度的PSW-2水基钻井液的API滤失量低于3.2 mL,封堵率大于86%,滚动回收率高于95%,线性膨胀率低于1.38%,具有较好的流变性、封堵能力和抑制性。矿场实践表明:PSW-2水基钻井液实施过程中性能稳定,API滤失量保持在3.0 mL以内,对长段泥岩、炭质泥岩及页岩井段均具有较好的稳定井壁效果,8口页岩气水平井实施成功率达到87.5%。通过增强纳米-微米级裂缝的封堵能力以及复合加重方式强化钻井液封堵防塌能力,并进一步降低钻井液成本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该技术成果对页岩气水平井的低成本高效钻井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陆相页岩 页岩气 弱胶结地层 井壁失稳 延长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注气管柱腐蚀失效分析
7
作者 江绍静 肖沛瑶 +3 位作者 王珂 汤瑞佳 刘春燕 刘晶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1-2310,共10页
CO_(2)驱油是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CO_(2)地质利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长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油封碳效果,但实际CO_(2)驱注入环境下的管柱腐蚀失效原... CO_(2)驱油是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中CO_(2)地质利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长油田开展CO_(2)驱油与封存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油封碳效果,但实际CO_(2)驱注入环境下的管柱腐蚀失效原因尚不明晰。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3D共聚焦显微镜、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XRD)等实验手段对取自吴起某CO_(2)驱油与封存示范区注气管柱的腐蚀形貌进行表征,并对管柱腐蚀产物进行分析,以期明确研究区CO_(2)驱注气管柱腐蚀失效原因。结果表明:以CO_(2)腐蚀为主导的局部腐蚀造成注气管柱的腐蚀失效,腐蚀产物包括FeCO_(3)、Fe的高价氧化物及少量FeS。分析认为,低温CO_(2)的连续注入不会引起管柱腐蚀,但CO_(2)停注期间井筒温度回升、地层水上返使得注气管柱具备了发生CO_(2)/H_(2)S腐蚀的条件,且注气井转注水进一步加剧了管柱腐蚀。建议在CO_(2)停注以及转注水期间加强对注气管柱的杀菌与防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CO_(2)/H_(2)S电化学腐蚀 管柱腐蚀 腐蚀失效 防腐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长7段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区优选
8
作者 杨迪 赵卫卫 +5 位作者 李富康 肖颖 吴佳 朱星庆 杨浩原 白耀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主要发育黑色页岩、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中-上段砂泥互层,发育多套以粉砂—细砂岩为主的含油砂体。综合钻井、测井资料,利用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储层物性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主要发育黑色页岩、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中-上段砂泥互层,发育多套以粉砂—细砂岩为主的含油砂体。综合钻井、测井资料,利用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储层物性分析、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延安地区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明确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甜点”进行分类评价,并优选出有利区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地区长7段烃源岩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整体大于1%,生烃潜量(S1+S2)整体大于2 mg/g,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具备良好的生烃潜质;2)延安地区长7段属于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好,孔隙裂缝较为发育,不仅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微观通道,也为油气的富集创造了更多的储集空间;3)延安地区长7段发育页岩下伏型、页岩上覆型、互层型和页岩型4类源储组合关系,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保障;4)在富集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页岩油评价等关键参数,建立长7段“甜点”综合评价标准,在延安地区长71亚段与长72亚段,优选出15个有利区。研究结果对该区后续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延长组长7段 延安地区 富集因素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非常规储层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史鹏 张建锋 +3 位作者 周伟 刘刚 孙建博 王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861-886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发育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烃源岩。为研究平凉组源储一体型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及样品分析测试,对平凉组源岩层系的烃源岩属性及储集层属性同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平凉组发育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烃源岩。为研究平凉组源储一体型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及样品分析测试,对平凉组源岩层系的烃源岩属性及储集层属性同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平凉组泥页岩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陇县-岐山地区,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斜坡,其岩性以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粉砂岩为主。碳酸盐岩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中东部旬邑-铜川地区,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礁滩及开阔海台地,岩性以泥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平凉组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含少量Ⅱ1型;有机碳含量平均0.41%,属于中等烃源岩;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1.73%,岩石热解温度T_(max)平均值达489℃,属于高成熟阶段;平凉组烃源岩脆性指数较高,孔隙度平均为1.38%,渗透率平均为0.05 mD,泥页岩物性总体优于碳酸盐岩;甲烷吸附量分布在0.64~2.16 cm^(3)/g,平均为1.71 cm^(3)/g,其中泥页岩和泥灰岩甲烷吸附量明显高于泥晶灰岩。综合分析认为陇县-麟游地区平凉组泥页岩发育,硅质脆性矿物含量高,物性及含气性较好,可进一步开展海相页岩气勘探。中东部旬邑-铜川地区泥灰岩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和甲烷吸附能力,具备形成自生自储型泥灰岩非常规天然气储层的基本条件;泥晶灰岩类烃源岩可有效生烃但储集性和甲烷吸附能力较差,建议与礁滩相储集体共同开展生储盖组合研究,进行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平凉组 烃源岩 非常规储层 地球化学特征 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长7段油页岩不同阶段热解反应特征
10
作者 蒋海岩 胡清萍 +3 位作者 王姣 刘帅 袁士宝 申志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0,共7页
针对原位热采开发油页岩矿藏中热解反应变化复杂、控温困难等问题,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页岩热解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实验重点检测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的产物成分,分析不同阶段演化... 针对原位热采开发油页岩矿藏中热解反应变化复杂、控温困难等问题,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页岩热解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实验重点检测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的产物成分,分析不同阶段演化的主要化学反应,进一步验证阶段划分。结果表明,油页岩在氮气氛围下的热解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脱水阶段(<300℃)、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300~720℃)、矿物吸热分解阶段(>720℃)。在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油页岩的失重约为总失重的74%,无机矿物未发生热裂解。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300℃≤T<450℃的低温初始段、450℃≤T<600℃的中温热解段、600℃≤T≤720℃的高温热解完成段。有机质的热解主要发生在中温热解段。随温度升高,烷烃脱氢反应、酯化反应变为以酯类化合物热裂解反应、烷烃断链生成小分子烃类反应为主;温度升至600~720℃时,会促使化合物发生聚合向油页岩半焦转化;当温度控制在中温热解段时,油页岩油成分最好,含27.70%酯类、29.89%脂肪烃、14.49%醇类、12.66%芳香烃等。研究结果为油页岩热解机理分析、油页岩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和提高现场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控制有机质的反应温度范围提供依据,保证较高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页岩油 有机质 裂解放热 热解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逸飞 赵卫卫 +4 位作者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3,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分析钻井、录井以及测井资料,结合泥页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深入分析了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成藏过程,并探讨页岩气聚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分析钻井、录井以及测井资料,结合泥页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深入分析了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成藏过程,并探讨页岩气聚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大面积分布的泥页岩有机碳(TOC)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2.12%,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型,Ro为2.0%~3.7%,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为优质烃源岩。(2)研究区山西组泥页岩矿物组成整体上具有富黏土特征,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56.7%,有利于吸附气的赋存;主要发育无机矿物孔、有机孔和微裂缝3种储集空间类型;岩石含气性受不同岩性组合的影响而差异较大,山2段相较于山1段具有较高的含气量(平均质量体积为1.38 m3/t)。按照源储配置关系,可划分为厚层泥页岩夹薄砂层、泥页岩与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泥页岩与煤层混层3种类型,不同的源储配置具有不同的含气特征。(3)研究区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游离态赋存,在成藏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随着地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其聚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有机质开始生成气态烃,页岩气开始吸附聚集;中—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生成膨胀造隙,气态烃排出,裂缝关闭,循环运移聚集;早白垩世,有机质达到高—过成熟阶段,进入最后一个生排烃时期,直至地层抬升,生烃终止。泥页岩良好的封盖作用为页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源储配置 吸附态 游离态 聚集规律 封盖作用 山西组 二叠系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气田东部石千峰组-石盒子组井壁失稳机理及抑制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波 吴金桥 +5 位作者 王孟玉 李伟 杨超 马振锋 杨先伦 李成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了研究延安气田东部区域钻井过程中石千峰组-石盒子组井壁失稳的内在原因,对该地层岩样的矿物组分、理化特征、力学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井壁失稳机理提出了抑制液相自吸的稳定井壁对策。研究可知:延安气田东部区域石千峰组-石盒... 为了研究延安气田东部区域钻井过程中石千峰组-石盒子组井壁失稳的内在原因,对该地层岩样的矿物组分、理化特征、力学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井壁失稳机理提出了抑制液相自吸的稳定井壁对策。研究可知:延安气田东部区域石千峰组-石盒子组黏土矿物含量分布在15.44%~47.52%,属弱膨胀中等分散性岩性,岩心中微裂缝、微孔隙发育,是导致液相侵入、井壁坍塌的主要因素;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岩样在蒸馏水中滚动回收率低于67.2%、线性膨胀率低于8.14%,石盒子组岩样分散相更强,润湿性均表现为亲水性,且石盒子组岩心的亲水性更强;石千峰组岩样经钻井液浸泡后三轴抗压强度由186.04 MPa降低至98.13 MPa;石盒子组岩样浸泡后三轴抗压强度由90.09 MPa降低至49.21 MPa,表明钻井液沿微孔隙、微裂缝侵入后使岩石强度降低;0.3%自吸水抑制剂ZXS-1可使石盒子组岩样水相和油相在岩心内的饱和度由72.6%和86.6%降低至4.7%和33.5%,并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分子吸附层,将岩心表面的润湿性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通过抑制岩样吸水,达到封堵微裂缝、阻止液相侵入的稳定井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眼稳定 理化特征 三轴抗压强度 抑制岩样吸水 延安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和古沉积环境恢复
13
作者 兰华平 任战利 +4 位作者 张莹 祁凯 邢光远 夏岩 冯梦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1-1817,共17页
目前关中盆地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为新生界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层位主要为新近系热储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地热资源开发有利区展布、地热资源量等与物源、古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查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物源和古... 目前关中盆地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为新生界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层位主要为新近系热储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地热资源开发有利区展布、地热资源量等与物源、古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查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物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有利于指示同沉积时期砂岩物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对于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层位确定、有利区预测及资源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沉积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重要物源和沉积环境信息。依据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岩心样品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对物源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源岩主要为关中盆地南缘太白岩体正长花岗岩、华山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一定的中—基性火成岩;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61.34~76.78之间,平均值为70.78,反映新近系泥岩经历了中等程度风化作用,指示高陵群和蓝田-灞河组沉积期处于暖湿气候环境,张家坡组沉积期气候发生了转型,由暖湿气候转变为冷干气候;地球化学指标综合反映,新近系泥岩沉积期主要处于还原环境,水体古盐度整体表现为淡水、半咸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新近系 物源特征 古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支持向量回归的起伏管线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鹏 韩建红 +4 位作者 丁鲁振 艾昕宇 梁裕如 由洋 卢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1,119,共10页
延安气田起伏的地理形貌特征,致使其内部采气管线在低点及上倾段容易产生积液问题,制约气田正常生产,开展起伏管线临界携液流速的预测对保障采气管线流动安全和指导地面采气管线布线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基于扩展双流体分相模型和PR气体... 延安气田起伏的地理形貌特征,致使其内部采气管线在低点及上倾段容易产生积液问题,制约气田正常生产,开展起伏管线临界携液流速的预测对保障采气管线流动安全和指导地面采气管线布线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基于扩展双流体分相模型和PR气体物性方程,采用最小压力梯度法结合均匀设计构建了临界携液流速样本数据集,同时采用灰色关联计算了样本标签权重,并将其引入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构建了临界携液流速的回归预测模型,随后利用网格寻优算法,通过采用K-CV(交叉验证)对模型中超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采用延安气田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管径大小对临界携液流速影响最大,其次为上坡倾角、含水率和运行压力,其他因素的影响差距相对较小,网格分段寻优对比遗传、粒子群算法在模型超参数优化上具有较强稳定性。该预测模型对延安气田内部采气管线的临界携液流速预测具有较强准确性,可对其积液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混输管线 临界携液流速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起伏输气管线 均匀设计 全局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模拟MS的超临界CO_(2)增黏剂分子设计
15
作者 张颖 徐杰 +3 位作者 李俊莉 沈燕宾 路建萍 张玉娟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2-2946,共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氨基硅油、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基于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构建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体系模型,对体系黏度进行模拟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2%增黏剂可使CO_(2)体系增黏40.67~47.0... 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氨基硅油、醋酸乙烯酯为原料,基于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构建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体系模型,对体系黏度进行模拟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2%增黏剂可使CO_(2)体系增黏40.67~47.00倍,加入助剂甲苯后增黏倍数可提高至67.33倍。MS分子模拟的结果与验证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可指导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的结构设计,模拟结果对实验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erials Studio 分子模拟 超临界CO_(2) 驱油 增黏剂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流度控制用稠化剂性能评价
16
作者 王维波 王锰 +3 位作者 周艳 江绍静 郭茂雷 康宵瑜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22-2628,共7页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CCUS技术应用过程中由CO_(2)气窜导致的无效注气、驱油效率下降等问题,选用一种经过改性的苯基缩水甘油醚与环氧丙烷共聚合产物YCL-2,作为特低渗油藏CO_(2)增稠剂,采用可视化高压容器观察YCL-2溶解性能,采用旋转流变...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CCUS技术应用过程中由CO_(2)气窜导致的无效注气、驱油效率下降等问题,选用一种经过改性的苯基缩水甘油醚与环氧丙烷共聚合产物YCL-2,作为特低渗油藏CO_(2)增稠剂,采用可视化高压容器观察YCL-2溶解性能,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YCL-2不同浓度及温度下的流变性能,并对YCL-2在渗透率级差为5和10的岩心组中的驱替效果进行了考察,采用变径毛细管束模型模拟稠化剂体系计算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能力。结果表明,质量浓度2.0%以下的YCL-2可完全溶解在超临界CO_(2)中;流变实验表明,温度升高会降低体系耐剪切性能;选择性注入实验表明,体系对岩心微小孔隙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适用于渗透率级差小于5的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稠化剂 气窜 渗透率级差 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