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1 位作者 冯雪铭 李双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552,共8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社会-经济-生态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宏岐 王洪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4,共6页
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它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时序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 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它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时序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段性。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社会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士光 肖爱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89,共7页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都西安 城市形态 城市结构 城市功能 历史文化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严艳 吴宏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9-622,共4页
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 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但对生态环境却是一种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结论 经济建设应当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经济建设 生态恶化 森林保护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87,共7页
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 ,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 ,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从... 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 ,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 ,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从空间分布上看 ,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多发区。另外 ,沙尘天气多发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位置移动 ,在 1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10世纪以后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 ,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人类活动的加剧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 ,加速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现代气象学 《汉书·五行志》 《清史稿·灾异志》 成因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中国 历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整合:一个乡村集市的社会学考察——以陕西W镇集市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伟 卜风贤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195,共4页
乡村集市自诞生以来,数千年中一直扮演着乡村社会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不同的历史时期,差异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国家政策安排之下,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乡村集市除了其具有的基层市场功能外,作为乡村社会独特的公共空间,依靠自身... 乡村集市自诞生以来,数千年中一直扮演着乡村社会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不同的历史时期,差异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国家政策安排之下,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乡村集市除了其具有的基层市场功能外,作为乡村社会独特的公共空间,依靠自身复杂的功能对乡村社会起着国家所无法替代的整合作用。在现代乡村社会,乡村集市已经发展成为乡村政治的焦点、基层市场的节点和乡民闲暇的热点,形成为一个集政治整合、经济贸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集市 公共空间 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7,共7页
历史乡村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 历史乡村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为现实乡村建设和和谐发展服务。历史乡村地理学既不是一般的部门历史地理学,也不是一般的区域历史地理学,而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历史人文地理学分支。无论从乡村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来说,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建设需要来说,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有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历史乡村地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研究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81,共9页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水旱灾害所引发的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是大的灾荒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环境变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响应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环境变迁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但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环境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农业 西北地区环境 环境变迁 农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家园定量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祖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5-329,共5页
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方法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结果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 目的为探讨中国传统民居这一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方法在指标选取原则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传统民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量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其评价方法体系。结果以陕西传统民居为人类家园实例,计算其可居性评价指数、社会性评价指数、美感性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提出关中民居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等,并对民居保护和旅游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最后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类似研究重复尚需深入等问题,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文化景观的定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评价 模式 陕西 人地关系 人类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39,共5页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在学科发展史上有过很大改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明显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历史地理研究者开始涉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些研究主题给予历史地理学的解释...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在学科发展史上有过很大改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明显的变化。近年来,许多历史地理研究者开始涉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些研究主题给予历史地理学的解释,而一些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纷纷涉足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试图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阐释相关的研究主题。历史地理学已经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已成为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诸问题的方法论。其原因即在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问题,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表述问题的方法是人地关系在时空二维上的发展过程,这三点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为了提高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理论水平,依据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时空交织、人地关联、文理结合、古今贯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对当前我国古代都城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历史... 为了提高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理论水平,依据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时空交织、人地关联、文理结合、古今贯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对当前我国古代都城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历史地理学在对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中所具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还论述了历史地理学在古都、古城研究以及在推进古都、古城所在城镇之建设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方面所特具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古都 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久昌 徐象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92,共5页
对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时空特征和文化特色分析表明,西部34座名城都有其独特历史文化内涵,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环境特色则是创造这些特色的基础和制约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由此引发的西部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西... 对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时空特征和文化特色分析表明,西部34座名城都有其独特历史文化内涵,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环境特色则是创造这些特色的基础和制约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由此引发的西部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当调整思路,树立整体、系统的保护开发观,建立由5个层次构成的完整的保护开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历史文化名城 特征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4,共4页
清代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变迁,是当前我国清史、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倍加重视的领域,其研究现状虽较为薄弱,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使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广泛深入发展,应在农业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海滨... 清代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变迁,是当前我国清史、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倍加重视的领域,其研究现状虽较为薄弱,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使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广泛深入发展,应在农业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海滨生态环境、草原与沙漠生态环境、城镇与工矿区生态环境等六个生态环境类型与学科理论有关的问题上着重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生态 生态环境 环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爱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山东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揭示了山东早期城市群分布...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山东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揭示了山东早期城市群分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论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尤其是早期政治地缘结构演变是影响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早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改变着区域的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城市群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以乾隆朝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升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4,共7页
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灾害的基本情况是涝灾多于旱灾。引致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的变迁;社会环境因素则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水利工程收效甚微以及社会... 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灾害的基本情况是涝灾多于旱灾。引致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的变迁;社会环境因素则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水利工程收效甚微以及社会各级管理制度的效率低下都对成灾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中期 黄泛平原自然环境 农业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时期豫西北农村庙会市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德超 《古今农业》 2008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庙会市场是农村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乡村庙会分布随之日趋增多,集镇地区多有庙会,非集镇村落亦兴起庙会,同时庙会的商品交易功能也逐步增强。本文从农村庙会状况、组织... 庙会市场是农村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乡村庙会分布随之日趋增多,集镇地区多有庙会,非集镇村落亦兴起庙会,同时庙会的商品交易功能也逐步增强。本文从农村庙会状况、组织管理、时间结构、个案分析、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豫西北农村庙会市场的时代特点,以及其在地方农村市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北 庙会 农村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西部大开发
17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1,共7页
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萌生于 2 0世纪 30年代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通过老、中、青三代学人的不懈努力 ,针对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为当今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决策提供了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持。在新世纪... 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萌生于 2 0世纪 30年代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通过老、中、青三代学人的不懈努力 ,针对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为当今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决策提供了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持。在新世纪国家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下 ,历史地理学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科文理兼通、时空交织以及可以更好地做到以古鉴今、为世所用的特点与优势 ,更好地充实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更自觉地借鉴应用新的研究手段 ,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协作 ,走综合研究的道路 ,才能既推动历史地理学科与时俱进 ,获得新的发展 ,又能对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研究 西部大开发 综合治理 中国 学科建设 理论体系 研究手段 西北地区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评析
18
作者 肖爱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9-860,共2页
关键词 空间演变 都城 洛阳 古代 社会 城市地理学 形成演变 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早期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19
作者 肖爱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揭示西汉时期西部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法在野外考察及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和现代地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伴随着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军事和贸易活动的深入,西部地区城市纳入西汉帝国郡县制城市体系。结论... 目的揭示西汉时期西部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法在野外考察及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和现代地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伴随着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军事和贸易活动的深入,西部地区城市纳入西汉帝国郡县制城市体系。结论西部地区早期城市呈现出沿线(河流或交通线)空间分布特征和依托已有城市逐步推进的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西汉时期(前206年-公元24年)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本文从明清陕西集市发展、集市数量统计、集市密度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陕西集市总的发展进程与地域特征。初步估算了明清四个时段陕西全省集市数量,总结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区集市发展的时段特征,剖析了集市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 本文从明清陕西集市发展、集市数量统计、集市密度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陕西集市总的发展进程与地域特征。初步估算了明清四个时段陕西全省集市数量,总结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区集市发展的时段特征,剖析了集市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及形成原因。指出在陕西集市发展进程中,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时段性人文环境因素也是改变区域市场发展轨迹的一个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陕西集市 集市发展 集市数量 集市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