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语文教学中语用的核心和层次
被引量:6
- 1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7,共4页
-
文摘
中小学语文教学早就有语用这个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之后,语用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但是,大家对语用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不甚透彻的。笔者试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语用这个概念进行解析,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进行阐释。
-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
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
概念
学生
解析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之道探究
- 2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2-38,共7页
-
文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关键在于“研讨”。“研讨”决定“整本书阅读”的深度、高度和效度,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发展。“整本书研讨”从课程性质、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要求及与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互补三个维度推进。本课例“研讨”的角度精妙,能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但深度有待加强,方法需要改进。
-
关键词
整本书研讨
思考与表达
语文学习任务群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紧扣“文言”特质设计和实施教学
- 3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2,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语言文字教育研究”(编号:20JDZDA01)子课题“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语言文字基本知识教育研究”、陕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之‘语言文字运用’理论和实践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教学文言文,必须紧扣“文言”特质设计和实施教学,以“文言”与“现代白话文”的相同、相通为建构教学的基础和优势,以“文言”与“现代白话文”的隔阂为建构教学的挑战与契机,以打通思维和表达的障碍获得“文言”语意精妙内涵、建构文言文教学的审美境界和特质。不能把文言文翻译当作文言文教学用了就扔的脚手架,而必须深入思考和利用由“文言文”转化为“现代白话文”过程中“思维”和“表达”的冲突,达成“语言”“思维”核心素养的升华。
-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总结提升课怎样推进更好
- 4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1,共7页
-
文摘
主题明确的群文阅读总结课,既要与群文单元中单篇文章的学习保持一致,又要在学习单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升。这就要求它必须简洁回顾已学内容,按照更高的标准提取和分析群文所有篇章中同质的信息,从单篇内容特征不明显、但群文共性明显且特色显著的内在关联中提升对群文的认识,并将“深刻认识”落实到群文例文之外的具体语境中“迁移”运用。
-
关键词
群文阅读
总结提升课
教学效果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鞭辟入里:教什么和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
被引量:3
- 5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32,共7页
-
基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课题“卓越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化培养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之‘语言文字运用’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编号:SGH18H051)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文本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教什么和怎么教必须考虑三者的需求和反应,必须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和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以及升学压力。故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语文、成长磨砺的“真实问题”为焦点,基于“己知”,指向“未知”,契合“愿知”,达于“能知”,层层地推进。
-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四知"理论
真实问题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思维和表达的“活”与“法”
- 6
-
-
作者
王元华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0,共7页
-
文摘
基于包括课文在内的具体语境的思维和表达应该充满活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而且要“活”而有“法”,有对错优劣之分,不能为“活”而“活”,“活”而忘“法”。本课例对孔乙己为人的探究应该基于思维和表达之“法”,更深入一点,更完备一点,需要去除简单贴标签的做法;对于“吃茴香豆”细节的分析有点随性了,应该引导到大处、深处。
-
关键词
思维核心素养
语文知识
情境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