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维一体”公费师范生师德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
1
作者 田丽丽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做好师德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陕西师范大学作为部属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培养了数万名教师。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公费师范生师德培养为例,针对当下师范生师德培养路径...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做好师德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陕西师范大学作为部属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培养了数万名教师。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公费师范生师德培养为例,针对当下师范生师德培养路径不明晰、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剖析原因,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建设经验,旨在对当下公费师范生师德培养提供建设思路和路径。在十六年的公费师范生培养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学校西部红烛精神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厚植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怀,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一种“习得+拓展+实践+体验”四维一体的师德养成培养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一体” 师德养成 公费师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方言他称代词“伢”的语法化及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永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4-293,共10页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凤翔方言"伢"由他称代词到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伢"语法化为强调标记在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现,但语法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旁指代词"他"也...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凤翔方言"伢"由他称代词到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伢"语法化为强调标记在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现,但语法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旁指代词"他"也有语法化为强调标记的现象,与"伢"的语法化存在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翔方言 他称代词 名词性成分强调标记 语法化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方言中“七星瓢虫”的称谓 被引量:1
3
作者 史艳锋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6-38,共3页
陕西方言中"七星瓢虫"的称谓多种多样,地域性强,且生动形象。通过对众多称谓中"送饭牛牛"系列、"花媳妇"系列、"放羊娃"系列的分析研究,认为"送饭牛牛"称谓的形成与"瓢虫"... 陕西方言中"七星瓢虫"的称谓多种多样,地域性强,且生动形象。通过对众多称谓中"送饭牛牛"系列、"花媳妇"系列、"放羊娃"系列的分析研究,认为"送饭牛牛"称谓的形成与"瓢虫"的功用有关,"花媳妇"称谓的出现与其色彩紧密相关,而"放羊娃"的称谓来源于"胖牛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方言 七星瓢虫 送饭牛牛 花媳妇 放羊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散曲艺苑的一朵奇葩——《陕西当代散曲选》初评
4
作者 高益荣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从2006年起,陕西散曲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佳作不断涌现,出版了散曲集《陕西当代散曲选》,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具有法人资格的散曲学会。本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对《陕西当代散曲选》作了全面的评介,以引... 从2006年起,陕西散曲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佳作不断涌现,出版了散曲集《陕西当代散曲选》,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具有法人资格的散曲学会。本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对《陕西当代散曲选》作了全面的评介,以引起同仁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当代 散曲创作 关注现实 俗中见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学者对“日本文学”的发现——以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为中心
5
作者 郭雪妮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 晚清士人对“文学”启蒙的重视,一般被认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赴日名人为先驱。然而,作为晚清首批赴日游历使的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却很少被提及。傅云龙在《游历日本图经》中专设“日本文学”一门,上卷以江户儒学为中心,兼论诗学、书学、医学、兵学,下卷专论明治时期日本的学校教育。傅云龙的文学观虽然未脱士大夫风的广义“文学论”,但他通过对明治二十年日本的踏查,既感知到了西学与汉学地位之升降,亦捕捉到了西洋教育对文学“启蒙”“开化”之重视。傅云龙对“日本文学”的发现,在晚清的日本研究著作中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云龙 《游历日本图经》 日本文学 明治文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实践嬗变
6
作者 谢欣然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19,37,共6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以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上,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有效并置,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以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上,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有效并置,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学者们因各自学术背景和理论旨趣的差异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为文学场域话语实践的嬗变提供了可靠依据。空间生产与文学表征话语的协同建构、空间符号与文学审美话语的互构融合以及空间正义与文学诗性话语的内向升华等均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相互涵摄的多重面向。这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表达藩篱,为文学观念多元拓展提供了独特的范式与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文学话语 空间生产 空间符号 空间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高陵方言的疑问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咪咪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2-45,共4页
高陵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是关中片方言的一个地点方言。高陵方言中的疑问句和普通话一样,也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反复问句和选择问句,但结构形式不同。从结构角度对这四种形式进行描写说明,并同普通话的疑问句加以比较,以找出对应规律... 高陵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是关中片方言的一个地点方言。高陵方言中的疑问句和普通话一样,也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反复问句和选择问句,但结构形式不同。从结构角度对这四种形式进行描写说明,并同普通话的疑问句加以比较,以找出对应规律,揭示高陵方言疑问句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陵方言 疑问句 特指问句 是非问句 反复问句 选择问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约拿情结”笼罩下的文学文本意蕴
8
作者 李伟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42-143,共2页
"约拿情结"是指个体在面对成长时的痛苦退缩的心理结症,这一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被心理学家深入研究,被创作家深情捕捉,在作家理解和感受达到极限的时刻,会将这一心魔般存在的、绵延无尽的、痛苦退缩的心理结症,淋漓尽致... "约拿情结"是指个体在面对成长时的痛苦退缩的心理结症,这一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被心理学家深入研究,被创作家深情捕捉,在作家理解和感受达到极限的时刻,会将这一心魔般存在的、绵延无尽的、痛苦退缩的心理结症,淋漓尽致地书写和记录下来。本文从文本角度探析"约拿情结"笼罩下文学文本所呈现的约拿式世界、约拿式情感、约拿式无奈、约拿式结局的基本意蕴特征,得出文学活动对这一心魔的艺术性地拯救,旨在展示文学作品对人心探索和文学活动对人心的影响力度;进而更及时理性地认识、清醒地看待这一心魔般的"约拿情结",以轻盈的姿态对待生活的沉重与轻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洛 约拿情结 心魔 文本意蕴 艺术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简词语与玺印封泥文字合证举隅
9
作者 王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对不同类别的秦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可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具体问题。秦玺印“■舍”为正确理解屡见于里耶秦简和岳麓秦简中的“■”“■者”“■舍”等词语提供了直接证据;“更驾”类秦封泥的正确释读,使之可与秦简所见“更驾所”一词对读... 对不同类别的秦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可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具体问题。秦玺印“■舍”为正确理解屡见于里耶秦简和岳麓秦简中的“■”“■者”“■舍”等词语提供了直接证据;“更驾”类秦封泥的正确释读,使之可与秦简所见“更驾所”一词对读,可丰富我们对秦“更驾”机构的认识。秦铜器刻铭“宿寺御”与岳麓简“寺御器”对读,可确证“寺御”为秦时职官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字 秦简 秦玺印 秦封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犁与中国传统美学关系之整体观——兼论孙犁晚年文学创作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阎庆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关键词 作家 孙犁 新文学 曹雪芹 文学创作 中国文学史 屈原 形式蕴涵 中国传统美学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谶纬成为内学文献的学术机遇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胜高 耿战超 《北方论丛》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汉代文献分为内府所藏与外朝所掌,由此形成内学体系和外学体系,二者分立而又相互调适。内府所藏之书多不外示,王室可以通过内学体系掌握话语权、引导外学的调整,并以此掌控学术走向。外学通过学理与舆论来影响内学,彼此消长,推动两汉学... 汉代文献分为内府所藏与外朝所掌,由此形成内学体系和外学体系,二者分立而又相互调适。内府所藏之书多不外示,王室可以通过内学体系掌握话语权、引导外学的调整,并以此掌控学术走向。外学通过学理与舆论来影响内学,彼此消长,推动两汉学术的双向互动。谶纬作为西汉后期的经学阐释,因与阴阳方术融通而为新莽、更始及刘秀所用,遂为朝廷所重,而逐渐收归内学,成为东汉内学的经典文献而禁止外学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内学 经学 谶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胜高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0,共6页
通过想象对文学空间进行建构,秦汉文学逐渐摆脱写实而形成了独特的叙述策略,其中对异域空间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重塑和叙事细节的强化,使得文学的叙述立足于真实并超越真实,初步建构起中国文学的空间结构模式。
关键词 想象世界 文学空间 写实与虚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告别“附属” 走向自主、自觉——改革开放30年文学社会的精神维新 被引量:2
13
作者 畅广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51,共7页
文学人告别"附属",走向自主、自觉,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社会的精神维新。批判"两个凡是"为告别"附属"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祝词》、"改译"推动了告别"附属"的进程,"以人... 文学人告别"附属",走向自主、自觉,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社会的精神维新。批判"两个凡是"为告别"附属"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祝词》、"改译"推动了告别"附属"的进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自主自觉"人的文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属 自主 自觉 人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立言不朽”作为文学话语的历史生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智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7-71,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内,"立言不朽"由政治(伦理)命题转化为文学命题是经过两个人实现的——曹丕和刘勰。曹丕提出"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文学争得了与"立功"、"立德"平等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内,"立言不朽"由政治(伦理)命题转化为文学命题是经过两个人实现的——曹丕和刘勰。曹丕提出"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文学争得了与"立功"、"立德"平等的地位;他还有意使"经"向"文"屈就,"文"向"经"攀升,从而在文学外部实现了"立言不朽"。刘勰则以"宗经"为策略,在文学内部实现了"立言不朽"。他认为,文学只有"宗经"才能祛除"去圣久远,将遂讹滥"的弊病,得以健康发展。因为"经"具有其它文化资源所不具备的思想取向与艺术选择的优势;"经"具有可以为文学效法的优点;"宗经"的核心是"正末归本"。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的检验,刘勰真正实现了"立言不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言不朽” “五经皆文” “宗经” “正末归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弃“服务”意识把文学智慧归还于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种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畅广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30,共7页
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人们理应对其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本文的反思逻辑是:"政治解放"的思路不同于"人类解放"的思路;文学"服务"意识,是"政治解放"思路的产... 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人们理应对其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本文的反思逻辑是:"政治解放"的思路不同于"人类解放"的思路;文学"服务"意识,是"政治解放"思路的产物;要回到"人类解放"思路就应该承认,人的社会性文学活动是一种非预设的秩序,它呼唤人的自觉,呼唤扬弃文学"服务"意识,把文学智慧归还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服务"意识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论纲——以文学人类学为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39-49,共11页
文学人类学N级编码论关于无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界定,理清了文学人类学长期探讨的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复杂关系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是伴随族群、部落从无文字时代到有文字时代演进的文体。在无文字时代,中国少数... 文学人类学N级编码论关于无文字时代的大传统和有文字时代的小传统界定,理清了文学人类学长期探讨的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复杂关系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是伴随族群、部落从无文字时代到有文字时代演进的文体。在无文字时代,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表现为诗体或诗文合体的民歌、歌谣及史诗等韵文体的民间诗歌,以口头传统及其符号化的图腾、遗址的形式建构了自身具有的大传统原型。有文字时代,书面形式的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本质上是在已经符号化的大传统原型之下展开的解码与重新编码行为。这种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内在关联,体现着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在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总体性价值。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作为文化文本和文学文本的总体性、统一性文本,既能够阐明文学人类学的原型批评、文化诗学及民族志诗学等理论,也为当下学界建构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话语体系提供切实的史料支撑与实证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诗歌 N级编码论 大小传统 文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奉雉》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宗社 《蒲松龄研究》 2011年第4期33-42,共10页
《聊斋志异》中具有科举批判意义的名篇《贾奉雉》沿袭了"遇仙-游仙-返回人间"这样的情节模式,属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仙传"情节模式形成于西晋葛洪的《神仙传》,在唐人传奇和明代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多... 《聊斋志异》中具有科举批判意义的名篇《贾奉雉》沿袭了"遇仙-游仙-返回人间"这样的情节模式,属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仙传"情节模式形成于西晋葛洪的《神仙传》,在唐人传奇和明代拟话本小说创作中多有沿用,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学传统,《贾奉雉》属于这一传统中杰出的作品。它打破了以往追求长生和幸福的世俗化原则,具有《聊斋》小说所共有的"孤愤"情怀和现实批判精神,作家将个人情感和人生遭际融入其间,为"仙传"传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传 遇仙模式 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京欲望与帝国恐惧——日本古代文学中的长安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雪妮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年第1期22-28,共7页
古代日本对长安的书写素来与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动相关,同时又是古代日本国家意识确立与文化身份想象的产物。日本早期的长安书写,出现在与遣唐使渡唐相关的复杂记忆中,其间弥漫着对唐帝国的憧憬与警惕。十世纪以将,随着唐帝国的衰落与日... 古代日本对长安的书写素来与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动相关,同时又是古代日本国家意识确立与文化身份想象的产物。日本早期的长安书写,出现在与遣唐使渡唐相关的复杂记忆中,其间弥漫着对唐帝国的憧憬与警惕。十世纪以将,随着唐帝国的衰落与日本"小中华"意识的萌生,日本文人开始将平安京视为"东移"的长安城,而将唐都长安描述成幽闭日本使者的"恐怖之都",赋予其一种类似外交神话的功能。至平安末期,末世思想的弥漫与战乱的迭起,使贵族文人沉湎于虚构一种近似乌托邦的唐土,长安作为"海外仙都"的形象由是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都市 长安 日本 异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类文本解读的“术”与“道”——以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跃力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 文学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章和文学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但文学类文本更应从文学维度进行解读。所谓文学维度,按照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说法,就是从文本的内在有机构成入手,去看文本的复义性,也就是它作为一个多重话语的含蕴性,以及这个文本内在的张力、悖论,它所运用的反讽、隐喻等,由此来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构成。文本解读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间的行为,需要充分尊重文本的整体有机性,了解其历史性。文本解读具有特殊的读者期待,即期待读者成为专业的解读者。专业读者既要掌握大量的思想史和文学史的知识,还需要有文学理论的积淀,更需要在文学解读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文本解读从根本上来讲,是生命的敞开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高考语文 文学类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最后的告别》中的多线叙事与隐喻构建
20
作者 韦思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111,共5页
电影《最后的告别》通过多线叙事和隐喻构建,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深刻的情感层次。影片采用非线性时间结构,交错呈现过去与现在的故事线索,以此探索主角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后的内心世界。导演还利用自然景观、空间布局、监控录像等... 电影《最后的告别》通过多线叙事和隐喻构建,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深刻的情感层次。影片采用非线性时间结构,交错呈现过去与现在的故事线索,以此探索主角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后的内心世界。导演还利用自然景观、空间布局、监控录像等作为隐喻符号,探讨了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归宿、现代社会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议题,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通过多线叙事与隐喻,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告别的故事,更探讨了寻找意义与自我救赎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告别》 多线叙事 隐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