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洞宗禅诗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言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5-151,177,共8页
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曹洞宗由此两组意... 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曹洞宗由此两组意象序列的回互,启迪参禅者进入禅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禅诗 正偏 回互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西游记》文化思想研究概述 被引量:3
2
作者 阎凤梧 李安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76-83,共8页
古典名著《西游记》自从诞生以来,便引起了文化学者们的关注。明清两代的文化学者们,从金丹学、五行学、证道说、性命说、大学说、易卦说等文化思想角度来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世纪初,鲁迅、胡适等人将其一概否定,使《西游记... 古典名著《西游记》自从诞生以来,便引起了文化学者们的关注。明清两代的文化学者们,从金丹学、五行学、证道说、性命说、大学说、易卦说等文化思想角度来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世纪初,鲁迅、胡适等人将其一概否定,使《西游记》的文化思想研究长期得不到发展。八十年代开始,新一代的学者又重新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载体 金丹大道 修心炼性 寓言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55-59,175,共6页
以唐代为切入点,探讨园林别业与文学这两种异质艺术之间的双向选择与互动关系。一方面,诗文的题写对园林有点景创意的妙用,园借诗文而传。另一方面园景又可成为诗文的素材,诗文品评多喜以山水自然为喻,作家又多借虚静空灵的园林环... 以唐代为切入点,探讨园林别业与文学这两种异质艺术之间的双向选择与互动关系。一方面,诗文的题写对园林有点景创意的妙用,园借诗文而传。另一方面园景又可成为诗文的素材,诗文品评多喜以山水自然为喻,作家又多借虚静空灵的园林环境来培养文思,激发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园林别业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霍松林 尚永亮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41-48,共8页
欲求完满的创作心理、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以娱人为主的追求目标,是司马相如赋作的三大主体特征。从目的追求到创作心理再到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层级递进的逻辑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并定型后,即构成极具影响力的... 欲求完满的创作心理、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以娱人为主的追求目标,是司马相如赋作的三大主体特征。从目的追求到创作心理再到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层级递进的逻辑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并定型后,即构成极具影响力的赋作模式,这一模式对汉大赋的繁荣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同时也造成了此后百余年间陈陈相因的“模式爱好”心理,泯灭了作家的艺术个性,桎梏了汉赋的发展生机,起了摧毁自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相如 汉赋 主体特征 赋作模式 模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2
5
作者 霍松林 邓小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体现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具体精神。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 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体现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具体精神。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最集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三大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三大精神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史的中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诗歌 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哲学思想 诗歌发展史 根本精神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高祖刘邦与西汉世风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1-87,共7页
西汉世风的形成与汉高祖刘邦的提倡和支持息息相关,要全面认识西汉世风的文化形态必须从认识刘邦入手。西汉世风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这三种世风的彼消此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三种世风的交织既勾勒着... 西汉世风的形成与汉高祖刘邦的提倡和支持息息相关,要全面认识西汉世风的文化形态必须从认识刘邦入手。西汉世风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这三种世风的彼消此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三种世风的交织既勾勒着西汉初年的社会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西汉世风 楚风 儒风 黄老之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帝网印禅心──论《华严经》、华严宗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吴言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91,共7页
《华严经》蕴含着深邃灵动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作为宗经的华严宗,建构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境为根本特征。圆融既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华严的圆融境对禅思禅诗产... 《华严经》蕴含着深邃灵动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作为宗经的华严宗,建构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境为根本特征。圆融既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华严的圆融境对禅思禅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禅宗诗歌的理事圆融境、事事圆融、现量直观境。表达圆融境的禅诗,彰显出重重无尽、圆融谐和的美感特质。具体探讨《华严经》、华严宗的禅悟思维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的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经>> 华严宗 圆融 禅思 禅诗 禅悟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舒红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47-52,共6页
理学贞节观是理学家提倡礼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宋代女性和宋代社会风俗的影响程度因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才能将宋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宋朝 理学 贞节观 礼教思想 女性 社会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人小说对史传传统的内在超越——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历程再回顾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钊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9,共8页
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史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出现甚早,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萌芽、成长于崇史重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籍特别是其大宗——史传的丰富滋养,也受到史传家法的严重束缚。冲决史传家法、... 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史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出现甚早,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萌芽、成长于崇史重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籍特别是其大宗——史传的丰富滋养,也受到史传家法的严重束缚。冲决史传家法、建立崭新文体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唐人小说身上,无论是社会功用上从资鉴劝诫到愉悦性情、表现方法上从实录简要到幻设铺陈,还是文体品格上从儒雅庄重到飘逸风流,唐人小说都顺利实现了对史传传统的内在超越,终成“一代之奇”、“特绝之作”,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小说 文体 史传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楞伽妙谛印禅心──论《楞枷经》对禅思禅偈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言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关键词 如来藏 三界唯心 禅宗史 唯识 阿赖耶识 自我本性 无我 自性 证道歌 如来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仙侠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 被引量:5
11
作者 康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李白以仙为本位的谪仙心态显示了潜在的人文意义,以不认同或彻底否定秩序世界存在为前提却进入世俗世界,从而构成对世俗社会的批判,以身居绝对自由之境却进入相对自由之境从而形成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李白任侠人格的突出特征在于将自... 李白以仙为本位的谪仙心态显示了潜在的人文意义,以不认同或彻底否定秩序世界存在为前提却进入世俗世界,从而构成对世俗社会的批判,以身居绝对自由之境却进入相对自由之境从而形成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李白任侠人格的突出特征在于将自己的侠肝义胆同具有战国士传统的君臣平等观有机统一起来。李白任侠人格的实践意义在于主体渴望在践履的体验中摆脱庸常机械的循坏生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文化人格 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 被引量:5
12
作者 尚永亮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白居易很少将佛学老庄思想作为一门严肃学问来钻研,往往是以一种隨缘适意的态度径将佛老大旨拿来,当下了悟,直证本心。他始终把个体生命作为主要关注目标,在感性中求超越。其意识中之超越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安心思想,二是知足观念,三是... 白居易很少将佛学老庄思想作为一门严肃学问来钻研,往往是以一种隨缘适意的态度径将佛老大旨拿来,当下了悟,直证本心。他始终把个体生命作为主要关注目标,在感性中求超越。其意识中之超越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安心思想,二是知足观念,三是看破态度。现实政治的严酷和人生的实际困厄导致了白氏别无选择地遁迹佛老,而对佛老义理的独特领悟和人生落实,则使得白氏在走向超越的过程中,既具有一种与其性分相合的自觉自发性质,同时也避免了生命的枯寂单调而呈现出一种圆融周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佛老思想 超越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封禅书》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桐生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4-20,共7页
《史记·封禅书》涉及到受命改制、天命深微、死亡和德治四大理论。司马迁从改制理论出发赞成汉家封禅,并根据天命深微和死亡理论批评历代帝王迷信神仙方术追求长生的现象,而德治理论又使司马迁对汉武封掸产生困惑心理,由此而构成... 《史记·封禅书》涉及到受命改制、天命深微、死亡和德治四大理论。司马迁从改制理论出发赞成汉家封禅,并根据天命深微和死亡理论批评历代帝王迷信神仙方术追求长生的现象,而德治理论又使司马迁对汉武封掸产生困惑心理,由此而构成《封禅书》内容扑朔迷离虚实难测的情形。《封禅书》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面临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苦闷、仿徨和期待种种复杂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封禅书》 受命改制 天命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游仙诗的若干特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乃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2-108,177,共8页
初唐游仙诗在崇道的文化背景下萌生,主要特征是对魏晋时期建立的仙道对应关系的确认与发展;李白游仙诗建立在诗人独特的“谪仙”意识基础上,同时反映了诗人的政治遭际,艺术上具有幻中有真的独特魅力;中唐游仙诗折射出时代的悲怆和... 初唐游仙诗在崇道的文化背景下萌生,主要特征是对魏晋时期建立的仙道对应关系的确认与发展;李白游仙诗建立在诗人独特的“谪仙”意识基础上,同时反映了诗人的政治遭际,艺术上具有幻中有真的独特魅力;中唐游仙诗折射出时代的悲怆和激愤情绪;曹唐在小游仙诗中贯彻了仙境人间化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游仙诗 谪仙 曹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陆游英雄主义诗歌的幻想性质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文军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46-52,共7页
从陆游英雄主义诗歌中反映的现实与当时历史真实的比较入手,可见陆游此类诗作是以夸张的、随其主观意念而不是以生活本来面目的方式反映现实的。英雄主义诗歌在他具有代替现实,并满足其功名欲望的补偿作用。陆游对其诗作的幻想性质又... 从陆游英雄主义诗歌中反映的现实与当时历史真实的比较入手,可见陆游此类诗作是以夸张的、随其主观意念而不是以生活本来面目的方式反映现实的。英雄主义诗歌在他具有代替现实,并满足其功名欲望的补偿作用。陆游对其诗作的幻想性质又有着清醒的自觉,不仅因为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体现出清晰的现实感,从其作品中还发现陆游生前便自觉地用其诗作表白或者塑造夸大了的自身形象,以赢得后世读者的崇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英雄主义诗歌 幻想 闲适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乃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2-138,173,共8页
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的道教与游仙诗有天然的关系。道教作为唐代的国教,其最大的教派上清派给唐代游仙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上清派的修仙方术、等级观、空间观、释道兼修观对晚唐游仙诗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道教 上清派 晚唐游仙诗 李商隐 曹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绝句的魅力与全面整理——《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前言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松林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98-102,共5页
绝句起源于汉魏民歌,体式上分古绝、拗绝、律绝三类,唐代绝句语短情长,兴象玲珑,令人唱叹不尽,是唐诗中最绚丽夺目的珍品。由于宋代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和明代赵宦光增补本误收、漏收、编次紊乱,我们今天重新加以整理。《万首唐人... 绝句起源于汉魏民歌,体式上分古绝、拗绝、律绝三类,唐代绝句语短情长,兴象玲珑,令人唱叹不尽,是唐诗中最绚丽夺目的珍品。由于宋代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和明代赵宦光增补本误收、漏收、编次紊乱,我们今天重新加以整理。《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以北图馆藏明代善本为底本,校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阐明了一系列疑难问题,选引了历代有关评论及其它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句 《万首唐人绝句》 万历本 校注 集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天命崇高思想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桐生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95-101,共7页
司马迁在对待天命问题上受到孔子“纪异而说不书”态度的影响,主张保持天命的深微与崇高特性,反对将天命教条化和方术化,反对滥用占星术。这种天命崇高的思想是司马迁既提倡天命又揶揄和贬损神仙方士、阴阳家和不合规范的占星术的根本... 司马迁在对待天命问题上受到孔子“纪异而说不书”态度的影响,主张保持天命的深微与崇高特性,反对将天命教条化和方术化,反对滥用占星术。这种天命崇高的思想是司马迁既提倡天命又揶揄和贬损神仙方士、阴阳家和不合规范的占星术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天命观 占星术 神学 天人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杂诗》诗歌意象结构管窥 被引量:2
19
作者 祝菊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1-135,共5页
西方结构主义诗学认为,语言学中二项对立的原则是人脑思维产生意义的基本动因。对于在创作中处于想象与直觉状态的诗人来说,一个个意象的出现仿佛都是即兴而偶然的。其实,情感的逻辑和诗人思维中两种因素的区别与对待构成的二项对立... 西方结构主义诗学认为,语言学中二项对立的原则是人脑思维产生意义的基本动因。对于在创作中处于想象与直觉状态的诗人来说,一个个意象的出现仿佛都是即兴而偶然的。其实,情感的逻辑和诗人思维中两种因素的区别与对待构成的二项对立结构,却在无意识中引导诗人营造出一系列意象群,从而使诗歌意象呈出现有机的生命的形式。时间与生命的二项对立,正是陶渊明《杂诗》等诗歌意象的深层结构。诗人在时间与生命的矛盾、对峙、抗争、妥协、和解与冲突中生发、扩展、构造了一系列诗歌的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意象 形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文化形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强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85-91,共7页
神话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生成着新的文化形态。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是在认同上古神话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与汉代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契合的过程中,它张扬着汉代人的社会理想和文化追求,折射着汉代人的文化心态。质言之,神话在汉代的传播中... 神话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生成着新的文化形态。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是在认同上古神话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与汉代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契合的过程中,它张扬着汉代人的社会理想和文化追求,折射着汉代人的文化心态。质言之,神话在汉代的传播中一方面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另一方面则添加着汉代的认识、理解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态 英雄神话 政治神话 宗教神学 星宿神话 牛郎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