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属师范大学聚焦师范教育主业了吗——基于42所省属师范大学的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祁占勇 赵方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是新时代振兴师范教育的国家方略。通过对省属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招生结构等数据进行分析,多数省属师范大学能够回归“师范”办学定位,积极参与师范专业认证,逐步提高师范生招生比例,聚焦师... 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是新时代振兴师范教育的国家方略。通过对省属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招生结构等数据进行分析,多数省属师范大学能够回归“师范”办学定位,积极参与师范专业认证,逐步提高师范生招生比例,聚焦师范教育主业已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省属师范大学调整办学定位依然面临较大制度阻力,师范专业边缘化处境仍然存在,教师培养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师范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基于此,各利益相关方应加快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逐步平衡专业布局,积极承担师范教育主业,从而形成组合拳,共同推进我国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属师范大学 师范教育主业 办学定位 专业建设 招生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科城融合:时代要义、战略转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7,共11页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研究型大学赋能科城融合创新变革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为城市创新发展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重塑科技自立自强话语、人才自主培养话语、城市创新发展话语、世界科学中心话... 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研究型大学赋能科城融合创新变革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为城市创新发展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重塑科技自立自强话语、人才自主培养话语、城市创新发展话语、世界科学中心话语,推动复杂创新网络生成、立体创新街区构建、全球创新枢纽创设,并通过统筹战略科技与城市规划引领未来创新方向。然而,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型研究型大学应积极探明“教育、城市、产业、科技”的融合道路,集聚制度设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等多维要素,有效推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科城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科城融合 教育强国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17
3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的潜在风险及其规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占勇 李璐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5,共14页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风险丛生的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介入必然会放大职业教育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评价变革中的潜在风险。剖析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中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规...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是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风险丛生的现代社会,数字技术的介入必然会放大职业教育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评价变革中的潜在风险。剖析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中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规避,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变革中隐含着隐私泄露与计划干预性过强、评价主体边界迷失、评价变革难以适应情景差异、评价中人文价值缺失等风险。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域,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评价过程中应当提升数据的科学性、突出各评价主体的责任意识、动态调整指标并不断优化供给侧改革、以深化理念改革为导向不断重视全过程评价与综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理论 数字化 职业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变革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统影响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及其逻辑理路 被引量:2
6
作者 祁占勇 王艺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构建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强化,而且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既有在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环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在职业教育实践特性、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及工业文化传承延续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基于文化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建构,一要围绕标签消除,构建平等包容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文化秩序;二要围绕落差调整,构建完整公正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比较优势;三要围绕损害修复,构建相互交流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引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符号边界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四重逻辑与经验镜鉴 被引量:2
7
作者 祁占勇 冯啸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制度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形式,对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基本框架以法律保障认同逻辑为导向,以资历框架认同逻辑为基础,以证书制度认同逻辑为关键,以技能制度认同逻辑为依托,... 制度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形式,对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和公民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基本框架以法律保障认同逻辑为导向,以资历框架认同逻辑为基础,以证书制度认同逻辑为关键,以技能制度认同逻辑为依托,彰显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权威性、全面性、基础性、长效性的特征,法律保障认同、资历框架认同、证书制度认同、技能制度认同立于制度认同的“四位”而促进制度认同的“一体”发展。鉴于澳大利亚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框架,我国应着力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条款,提升职业教育法律认同感;完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夯实职业教育资历框架运行力;改革职业教育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证书认可度;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制度,增进职业教育技能胜任感,从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认同框架,提升职业教育的广泛认可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职业教育 制度认同 法律保障 资历框架 证书制度 技能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幼儿园建设SWOT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姝 左雨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省市积极推进智慧幼儿园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智慧幼儿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并采用SWOT框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内部来看,智慧幼儿园在建设过程中既具备硬件基础良好等优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省市积极推进智慧幼儿园的建设工作。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智慧幼儿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并采用SWOT框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内部来看,智慧幼儿园在建设过程中既具备硬件基础良好等优势,也存在顶层设计能力不足等劣势;从外部来看,智慧幼儿园建设既具备时代需要、政策引领等机会,同时也面临建设标准、理论研究较为缺乏等困惑。基于研究结果,从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把握机会和消除威胁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制定建设与评价标准、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架构能力等智慧幼儿园建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智慧幼儿园 SWOT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高校教育空间的流变、异化与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斌 王舒楠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2,共9页
在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交织的当下,高校教育空间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智时代的高校教育空间存续了以数智资源为载体建构的物质空间、以数智身份为中介创造的精神空间以及以数智算法为依托形塑的社会关系空间,存在着... 在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交织的当下,高校教育空间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智时代的高校教育空间存续了以数智资源为载体建构的物质空间、以数智身份为中介创造的精神空间以及以数智算法为依托形塑的社会关系空间,存在着基于制度理性、价值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多重异化风险。鉴于此,高校应基于机构协同与制度供给的空间塑造推动场域模式创新,基于理性关系与数字文化的价值引导推进空间价值塑造,基于具身认知与交往伦理的情感共鸣促进具身体验建构,从而以新的视角探寻高校教育空间的叙事图景,反思高校教育空间数智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育空间 数智化转型 异化 三重理性向度 数字文化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14,43,共11页
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强化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空间职能属性。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呈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三元共存的空间图谱。然而,空间极化效应、空间差异性和资本空间化的强势在场造成... 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强化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空间职能属性。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呈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三元共存的空间图谱。然而,空间极化效应、空间差异性和资本空间化的强势在场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空间失序,裹挟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内外效能,引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单向封闭,加剧了农村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双向分化。教育强国背景下,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赋能效益,要在充分重视农村职业对教育空间规划、空间正义和空间文化的基本诉求下,探寻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空间路向。未来,要缩短农村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地理空间,阻断农村职业教育背离县域经济的现实牵力;要聚焦农村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空间,激活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县域经济的赋能动力;要锚定农村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文化空间,塑造农村职业教育扎根县域经济的文化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农村职业教育 县域经济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失序 空间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乡村教育扩优提质的意涵阐释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利平 李翔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24,共7页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难点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扩优提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乡村教育扩优提质应紧扣优质均衡的基本理念、深耕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式、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难点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扩优提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乡村教育扩优提质应紧扣优质均衡的基本理念、深耕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式、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教育扩优提质须始终以强教强国为逻辑起点、坚持以守正创新为逻辑主线并自觉以实干争先为逻辑归宿,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推动乡村教育扩优提质走向实践落地,应从细化基础教育供给、强化发展动力支持、深化特色育人体系、优化教育多维保障四个维度勾勒乡村教育发展全新路径,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基点绘制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乡村教育 扩优提质 教育供给 动力支持 特色育人 多维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的基本内容与经验借鉴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把政策制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关键保障。依托罗斯威尔和泽格菲尔德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能够将国外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划分为以“出台数字化战略框架”为依托的环境型政策,以“保障数字经费投入”“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内容的供给型政策和以“激发多主体参与”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其中,数字战略框架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依靠,保障数字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柱,重视数字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心,激发多主体参与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还缺乏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还要从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加强以“数字本位”为内核的供给型政策建设、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需求型政策工具、加快部署建设“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工程等维度着手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字化 职业教育数字化政策 环境型政策工具 供给型政策工具 需求型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法治之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
13
作者 陈鹏 张甜 +2 位作者 刘璞 姚荣 郑磊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节点,教育法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立法层面需要增强教育法典编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执法环节需要强化教育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司法领域需要优化教育权益保障功能,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加快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实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该法以宪法为立法依据,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推动学位制度革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国应全方位提升教育法治能力,以教育司法促进教育立法的完善和教育行政行为的规范,精准解决现实需求与立法供给的动态平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协同推进教育法典编纂与教育单行法实施,加快高质量法律制度供给,增强教育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法治 教育法典 学位法 教育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逻辑与路径
14
作者 李明 张旸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4,86,共9页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乡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其遵循乡村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升级、乡村师资配置优质均衡的公平性升级、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专业性升级、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厚植的责任性升级和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完善的保障性升级的内在逻辑。为此,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实现路径包括以空间正义理念促进城乡空间平衡与公共规制、以高质量教育公平弥合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与守正创新新方向、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数字化基建升级与资源互享等方面,从而建成教育强国之师并筑牢强国建设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质量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的价值承诺、行动逻辑与未来展望——以《全球教育监测报告》为例
15
作者 祁占勇 冯海芬 董治宝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后续行动和审查的重要方面,以确保所有成员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承诺负责。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对成员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并形成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报告》。通过对... 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后续行动和审查的重要方面,以确保所有成员国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承诺负责。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对成员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并形成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报告》。通过对此分析述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涵盖了监测理念、监测目标、监测指标、监测对象的基本框架。在此导向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彰显了促进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立场、对公平优质教育的品质追求、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提供多样共享教育的发展模式等价值承诺,依循了在政策布局中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监测取向,在统一监测行动中转向质量发展的监测目标,在学校监测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在指标更新中与国际教育变革同构的行动逻辑。当然,面对新的不稳定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冲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仍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监测资源、强化人口素质监测及技术手段赋能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监测 《全球教育监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背景下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司晓宏 马永昊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4,共3页
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已在全国29个省市逐步推进。调研发现,新高考在实际推进中给普通高中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压力与挑战,这突出表现为:“选课走班制”在实际推行中存在许多堵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着评价... 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以来,已在全国29个省市逐步推进。调研发现,新高考在实际推进中给普通高中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压力与挑战,这突出表现为:“选课走班制”在实际推行中存在许多堵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着评价标准不一、结果应用受限等困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专业性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学生多样化自由选课凸显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的资源条件支持,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制机制,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和精准度,积极破解改革所导致的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以推动和确保新高考改革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选课走班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生涯规划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意义向度、话语转向与实现进路
17
作者 祁占勇 桑晓鑫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6,共11页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一战略命题,在统筹论、系统论和协同论的交互催生下,以“教育统筹”为逻辑主轴,以“协同创新”为驱动内核,确立了未来推动“三教”系统性整合与创新型发展的行动方略。面向2035年建成教...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一战略命题,在统筹论、系统论和协同论的交互催生下,以“教育统筹”为逻辑主轴,以“协同创新”为驱动内核,确立了未来推动“三教”系统性整合与创新型发展的行动方略。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要在结构复合意义上破解教育体系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在价值相容意义上助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与一体化推进,在载体协调意义上实现各级各类高校的分类建设与结构优化。在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语境下,切实推进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应实现从“普职分流”到“职普融通”的理念转向、从“沟通衔接”到“协同创新”的目标转向、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制度转向。为应对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需要高位统筹谋划,完善类型融通、层次贯通的中学后教育体系;加强载体融合,构筑多元联动、联合办学的协同治理新格局;鼓励区域先行,建设数智赋能、开放共享的全民学习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统筹 协同创新 职普融通 学习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逻辑
18
作者 祁占勇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共1页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把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探...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把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八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序幕后,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的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认识、新定位。那么,如何加快建设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需要深刻把握其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教育强国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镜鉴——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19
作者 陈玥 董海霞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28,共17页
国际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起引导与支撑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变迁经历了以教育援助为主导的政策探索、以教育创收为导向的政策初创、以教育增优为核心的政策提... 国际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起引导与支撑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变迁经历了以教育援助为主导的政策探索、以教育创收为导向的政策初创、以教育增优为核心的政策提质以及以教育多元化为纽带的政策完善四个阶段,其变迁深受政治理念、经济结构和教育体制等深层结构因素的影响。在政策周期性层叠中生发出对生源多元化、供给优质化和教育人本化的路径依赖,促动政府、高校和社会在价值选择和利益角逐中形成了权责分明、功能迥异的复合动力机制。站在历史关键节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观照宏观制度环境、明晰路径依赖趋向、强化行动主体联动,以更好构建教育为本、共同发展的政策生态,铸就广纳精粹、卓越输出的发展实态以及政府牵引、多元参与的主体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国际教育政策 历史制度主义 教育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创业人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面向
20
作者 倪静 陈亮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信息社会里,高等教育面临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集体创业人格能够驾驭风险和应对变化,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环境价值理论的分析得出,积极的环境条件可以激发个体主动打破常... 在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信息社会里,高等教育面临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集体创业人格能够驾驭风险和应对变化,并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是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环境价值理论的分析得出,积极的环境条件可以激发个体主动打破常规、挑战风险的内在动机,形成持续的创造性品质。这对集体创业人格的塑造提出从“个体—集体”到“集体—个体”的秩序转化要求。集体创业人格塑造必须首先从内部知识核心、外部组织关联以及领导驾驭核心3个维度建构集体创业人格的运行体系;随后从升级的学生诉求、挑剔的行业需求以及政府的核心关切中明确集体创业人格运行的动力机制;最后,通过交流制度、激励制度和试错制度的社会创新方式,破解集体创业人格的落地实施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创业人格 高等教育 可持续发展 环境价值 竞争活力 社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