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践人·生活世界·超越性德育:鲁洁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依林 胡金木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德育 超越性哲学 以人为本 鲁洁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伦理审视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金木 张珺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人工智能寄予教学未来转型的期待,为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提供了可能。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主体性伦理隐忧,如过度依赖“思维机器”导致的认知能力退化、一味适应机器引发的反主体性危机与数字控制、沉湎于虚... 人工智能寄予教学未来转型的期待,为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提供了可能。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主体性伦理隐忧,如过度依赖“思维机器”导致的认知能力退化、一味适应机器引发的反主体性危机与数字控制、沉湎于虚拟现实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等。面对隐忧,我们应该审视人、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警惕教学的技术增强对人的主体性的伤害。教学中的脆弱、不确定与风险蕴含着生命成长的美丽可能,接受风险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承认,更意味着选择“非力量”技术,守护“弱性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过程中应当被谨慎而合理地应用,以确保其增强而非替代传统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社会融合和情感联结,同时教师应对智能技术使用作出教育性判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批判性思维,确保教与学过程的教育性、安全性与公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伦理 伦理隐忧 美丽风险 弱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向(笔谈) 被引量:21
3
作者 冯建军 刘铁芳 +3 位作者 万永奇 朱桂琴 胡金木 张铭凯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共2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征程上如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论认识,也是进一步求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教育根本问题的实践指引。如何破解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征程上如何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论认识,也是进一步求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之教育根本问题的实践指引。如何破解好这一命题,关系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品性,也影响教育作为育人活动价值的实现。为此,我们邀约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一命题展开多方面探讨,以笔谈的形式刊发,期待引发对新时代育人工作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这组笔谈中,有文章总体上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构成问题,也有文章从大德公德私德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亦有文章着眼师德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探讨了如何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师德建设、如何进行教育家精神培育从而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问题,还有文章聚焦立德与课程的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课程建设更好实现育人立德的旨趣。诚然,如何持续推进新征程上育人工作深化,如何有效提升立德实践效能,这都还需要来自各方的真知灼见和切实行动。本组笔谈的刊发,希望能引起更多理论探讨,也希望有更多躬耕实践,唯其如此,时代新人的培育才可能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立德树人 师德建设 教育家精神 课程立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课堂参与的正义意蕴及其原则 被引量:3
4
作者 胡金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63,共8页
学习活动是一种参与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离不开儿童的参与。参与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还具有正义意蕴。社会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儿童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是学校正义生活的实现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儿童参与是学校生活迈向正义的重要... 学习活动是一种参与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离不开儿童的参与。参与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还具有正义意蕴。社会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儿童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是学校正义生活的实现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儿童参与是学校生活迈向正义的重要路径,促使教育教学从形式平等转向实质正义。对于儿童个体而言,充分的课堂参与能够提升主体间理解,强化正义所依赖的相互性善意;增进自我价值感,提升儿童践行正义的情感意愿;发展儿童的参与素养,培育正义所需的素养与能力。如若实现课堂教学正义,从课堂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设计一种适合儿童的参与,关注参与的适切性;强调参与的广泛性,充分参与教学议题的讨论;鼓励边缘群体参与,为他们提供一种特别的关照;在参与中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去表达、倾听、理解与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参与 教学正义 正义品质 有意义的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