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细胞变化与神经损害、炎症及应激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雷琦 朱婷鸽 刘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细胞变化与神经损害、炎症及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细胞变化与神经损害、炎症及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量以及血清中神经损害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量与梗死病情的内在联系。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神经损害指标UCH-L1、GFAP、Ang-1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IGF-1、BDNF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VCAM-1、IL-13、IL-18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CAT、T-SOD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MD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性分析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量与机体神经损害指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直接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量异常增高,与患者神经损害及全身炎症应激反应加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T细胞 神经损害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雷琦 惠晶 朱婷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0-743,共4页
目的关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因果关系,ADMA对TIA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仍然难以确定。文中旨在探讨血ADMA水平对TIA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府... 目的关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因果关系,ADMA对TIA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仍然难以确定。文中旨在探讨血ADMA水平对TIA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府医院内科和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88例TIA患者。患者入院24h内检测血清ADMA,根据血ADMA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ADMA组(ADMA<0.62μmol/L,n=143)和高ADMA组(ADMA≥0.62μmol/L,n=145)。2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低ADMA组和高ADMA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分别为21、32例,无卒中生存时间分别为18(6~36)个月、9(3~3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频发TIA(HR=2.556,95%CI:1.622~5.793)、高ABCD2评分(HR=3.323,95%CI:1.831~5.655)和高ADMA(HR=1.444,95%CI:1.265~6.052)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DMA水平是预测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标志物,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病理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朱婷鸽 雷琦 +3 位作者 李俊毅 陈芬英 孙世辉 李柱一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766-770,共5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病理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接受丁苯酞治疗的A组、接受尤瑞克林治疗的B组、接受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的C组。治...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病理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接受丁苯酞治疗的A组、接受尤瑞克林治疗的B组、接受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的C组。治疗后14 d,测定血清神经标志物、凝血指标、生长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结果:3组治疗后的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血栓素A2(TXA2)、溶血磷脂酸(LPA)、D-二聚体(D-D)、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降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力(T-AOC)含量均明显升高且C组治疗后的VILIP-1、NSE、S100B、TXA2、LPA、D-D、8-iso-PGF2α、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NO、NOS、VEGF、BDNF、IGF-1、SOD、T-AOC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结论: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病理进程的改善作用优于单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丁苯酞 尤瑞克林 凝血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钩藤碱对癫痫大鼠SIRT1/p53/caspase-3通路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雷琦 朱婷鸽 +1 位作者 何进伟 赵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05-2208,共4页
癫痫是一种致人衰弱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中异常的电活动可导致自发性癫痫反复发作[1]。癫痫发作有各种病因,从遗传和先天性到神经元异常,这些异常可由缺氧、感染和炎症引起[2]。神经元凋亡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药... 癫痫是一种致人衰弱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中异常的电活动可导致自发性癫痫反复发作[1]。癫痫发作有各种病因,从遗传和先天性到神经元异常,这些异常可由缺氧、感染和炎症引起[2]。神经元凋亡在癫痫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药物干预可能成为治疗癫痫的一条新途径[3]。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IRN)为钩藤属植物的主要生物碱成分,用于治疗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SIRT1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内源性凋亡抑制因子作用。p53可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SIRT1可通过催化p53去乙酰化调节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1 异钩藤碱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生物碱成分 凋亡抑制因子 去乙酰化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