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全情报视域下的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 被引量:1
1
作者 姚怡帆 胡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7,118,共9页
[研究目的]面对高隐蔽性、高破坏性的网络攻击持续高发的风险挑战,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为现实情境中的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遵循以网络空间安全为中心和安全情报服务化的逻辑思路,刻画网络空间安全... [研究目的]面对高隐蔽性、高破坏性的网络攻击持续高发的风险挑战,开展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为现实情境中的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遵循以网络空间安全为中心和安全情报服务化的逻辑思路,刻画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的基本样态,深入透视该模型的运行机理,并以Z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运行实践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分析。[研究结果/结论]模型面向态势感知之“可感”“可知”“可控”三层次,通过“全谱系扫描→全景式刻画→全方位塑造”3阶段的逐层递进,可为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潜在的网络威胁提供启发。通过案例分析发现,Z省部署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大大提升了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扫描监测、情报共享、预警通报、响应处置、指挥调度、整改复核等多项网络空间安全服务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安全 安全态势感知 安全情报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数据安全治理的机遇、风险及应对 被引量:5
2
作者 姚怡帆 胡峰 许正中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安全的新动力,是助力政府数据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实现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优势。[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政府数据安全治理“黑箱阶段—灰箱阶段—白箱阶段”的全生...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安全的新动力,是助力政府数据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实现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优势。[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政府数据安全治理“黑箱阶段—灰箱阶段—白箱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各阶段所引致的机遇与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结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最大化发挥其在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应急响应、事后反馈评估的赋能作用,但也伴随着可能产生数据泄漏、决策失误、主体性危机等治理风险。而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精细化治理、健全全域政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培育全链路政府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是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良技善治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数据安全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全生命周期 数据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督察何以有效?——基于耕地保护督察案例的fsQCA分析
3
作者 刘佳 康琪明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9,共10页
研究目的:构建“制度压力—政府回应”的两维框架,分析影响土地督察有效性的多因素联动机制,为优化土地督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结果:(1)土地督察有效实施是约谈压力、竞争压力、同侪压力、省级注意力... 研究目的:构建“制度压力—政府回应”的两维框架,分析影响土地督察有效性的多因素联动机制,为优化土地督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结果:(1)土地督察有效实施是约谈压力、竞争压力、同侪压力、省级注意力、市级注意力、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7个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多因素并发协同形成了多样化组态,具体可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以儆效尤”威慑型、“负重致远”问责型和“尽心竭力”回应型。(3)土地督察主要借助压力型体制实现,具有较强的运动式治理特征。(4)土地督察有效性的驱动机制已逐渐由强制性压力引领向“外部压力—内在响应”联动转变,但依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结论:应从强化问责机制、加强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督察回访机制、构建协同共治机制来优化土地督察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督察 政府回应 制度压力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治理视角下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逻辑、风险与防范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伟 康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9,共8页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技术治理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显著趋势。技术治理促进公共安全治理开放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关键。技术治理是新时代...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技术治理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显著趋势。技术治理促进公共安全治理开放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是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关键。技术治理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客观要求,是响应基层社会由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然而技术治理在创新公共治理方式、增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同时,也存在技术发展滞后安全需求、“技术利维坦”、治理共同体缺失、技术革新代替体制变革等风险。因此,建议采取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技术监管,健全公共安全治理共同体,加强制度建设等风险防范策略,规范公共安全治理行为,化解技术治理风险,建构契合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技术治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治理 技术治理 治理逻辑 风险防范 总体国家安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组织的适配: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中的双向动态调适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喆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共11页
在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与组织的适配是关键。刚性为技术与组织的融合划定了边界,既要防止技术优势沦为空洞的技术躯壳,也要避免组织价值在数字化转型中被稀释。弹性使技术与组织的深度互嵌具备条件,既保障了技术优势的发挥,... 在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与组织的适配是关键。刚性为技术与组织的融合划定了边界,既要防止技术优势沦为空洞的技术躯壳,也要避免组织价值在数字化转型中被稀释。弹性使技术与组织的深度互嵌具备条件,既保障了技术优势的发挥,又确保组织价值的有效传递。韧性是数字公共服务在稳定性与安全性、多样性与包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刚性-弹性-韧性”的协调是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与组织适配的基本要求,双向动态调适则为两者的适配理路,蕴含技术嵌入引发价值衍射,导致规则迭代的由“物”触“制”的转型逻辑。技术与组织的适配既要遵循数字技术的逻辑特征,又要契合公共服务的价值内核,实现技术嵌入与组织变革的双向协同,驱动城市公共服务高质量迭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务 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 数字技术 双向动态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型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批判与拓展
6
作者 丁韶彬 方柏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某种程度上,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新自由主义等传统发展理论都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追求普适性的发展知识,忽视个体、社区和边缘群体的参与和权利,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实践后果。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批判、反思和拓展产生了反思型发展理论。... 某种程度上,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新自由主义等传统发展理论都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追求普适性的发展知识,忽视个体、社区和边缘群体的参与和权利,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实践后果。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批判、反思和拓展产生了反思型发展理论。其中,发展伦理学、发展人类学、后发展理论等发展理论普遍接受文化相对主义,重视地方性知识,强调微观主体参与的重要性;而能力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实质自由或多元能力的扩展。反思型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伦理学 发展人类学 后发展理论 能力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学的安全向度——兼论公共管理学发展中的安全风险及其治理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家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1,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学的恢复发展,公共管理学逐渐在中国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治国理政之学,天然地具有对安全的关切,其安全担当因治理的复杂性而不断增强。公共管理学的安全向度体现在“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内向安全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学的恢复发展,公共管理学逐渐在中国建立起来。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治国理政之学,天然地具有对安全的关切,其安全担当因治理的复杂性而不断增强。公共管理学的安全向度体现在“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内向安全涉及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身份认同问题,外向安全涉及公共管理学的治理功能发挥问题。发展至今,公共管理学依然面临“身份危机”,同时也要应对“西方中心主义”诱致的教育安全风险。要化解身份危机必须校准认知和注重创新,充分认识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要推进教育安全风险治理必须站稳“中国化”的原则立场,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方法,采取“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推动“安全教育”的全过程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 安全向度 身份危机 教育安全 西方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全球南方”战略的政策实践及其限度
8
作者 朱海燕 《国际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7,142,共22页
在“全球南方”成长为国际政治重要博弈力量的背景下,日本在战略层面制定了针对“全球南方”的整体性规划,并依据地缘政治优先级采取相应举措。经济上,以官方发展援助为主要政策工具,构建“共创”伙伴关系;意识形态上,以“共同价值”引... 在“全球南方”成长为国际政治重要博弈力量的背景下,日本在战略层面制定了针对“全球南方”的整体性规划,并依据地缘政治优先级采取相应举措。经济上,以官方发展援助为主要政策工具,构建“共创”伙伴关系;意识形态上,以“共同价值”引导“全球南方”认同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外交话语上,以“人的安全”理念为抓手建构有利的舆论氛围。日本“全球南方”战略旨在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为其实现“大国梦”提供外部支持;维护日本界定的“和平与安全”;为日本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确保经济安全;修复、巩固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但日本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存在原则性分歧,双方处理国际矛盾争端的路径也有差异,加之日本自身实力与其“全球南方”战略目标不匹配,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约其对“全球南方”的资源投入,种种因素将使日本“全球南方”战略难以完全达成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外交 全球南方 发展援助 共创伙伴关系 人的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何以可能与如何有效?——基于X市L社区的经验考察
9
作者 姚怡帆 姜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1,共8页
基层是国家的基础和重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是筑牢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X市L社区的治理创新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挖掘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的构成要件,详细刻画价值共创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基... 基层是国家的基础和重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是筑牢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X市L社区的治理创新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挖掘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的构成要件,详细刻画价值共创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依循“价值共创困境—价值共同生产—价值结果评估”的路径,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组合赋能、共同缔造多维价值的复杂动态过程。通过价值共创空间重构、价值共创关系重塑、价值共创能力锻造、价值共创规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超越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率、效益的价值目标,确保了任务性价值与非任务性价值的可持续生产,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向“人的主体性浮现”的核心论题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价值共创 构成要件 形成逻辑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制度:历史唯物论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兼容和超越
10
作者 崔珊珊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2,67,共9页
制度概念是连通所有制度议题的节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大流派分别将制度视作理性行动者的激励结构、静态的文化和认知、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权力结构、内在于行动者的建构物,为理解制度概念提供了差异化的路径和丰富的智识资源。然而,... 制度概念是连通所有制度议题的节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大流派分别将制度视作理性行动者的激励结构、静态的文化和认知、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权力结构、内在于行动者的建构物,为理解制度概念提供了差异化的路径和丰富的智识资源。然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持有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或缺乏明确的本体论,导致对制度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并暴露出自然界的缺位或外生化、激励的中立性、观念的决定性、对中层制度作用的高估等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确立了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内核的本体论,以现实的自然界为基础奠定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的核心地位,进而从生产关系等感性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制度的本体,并在认识论层面兼容或超越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各流派的制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概念 历史唯物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本体论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利益安全保护中的情报保障工作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戚凯 李坤泽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64,85,共5页
[研究目的]在中国的海外利益持续扩大的新形势下,提升情报保障工作水平对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安全极为重要。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总结当前情报保障工作的经验并反思不足,进而寻找提升方向。[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中国海外利益安全保护面临的新... [研究目的]在中国的海外利益持续扩大的新形势下,提升情报保障工作水平对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安全极为重要。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总结当前情报保障工作的经验并反思不足,进而寻找提升方向。[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中国海外利益安全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归纳总结情报保障工作存在的不足,运用战略思维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结论]当前中国海外利益呈现诸多新特征,相应的情报保障工作在搜集能力、情报质量、人才培养、数字化进展、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因此需要加强机构间协调配合、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情报数字化科研水平,并寻求扩大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海外利益 情报保障工作 情报数字化 利益安全 定性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规范的重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豪迈 郑福涛 赵佳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102,共16页
学术传播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和严谨的传统学术传播规范。学术传播规范有助于保障学术活动的有效进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传统学术传播规范产生了巨大冲击。鉴于人... 学术传播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和严谨的传统学术传播规范。学术传播规范有助于保障学术活动的有效进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传统学术传播规范产生了巨大冲击。鉴于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的局限,尤其是在学术传播规范方面还存在重大缺陷,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规范的重构,以既能充分发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用,又能防范其所带来的巨大学术风险。人工智能时代重构学术传播规范的原则应当综合考虑数据隐私、信息真实性、公平公正、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诚信等因素,同时从学术传播主体、学术传播内容、学术传播途径和学术传播环境等方面,采取整体性、系统性的举措,重新形成学术传播活动中规范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法,方冀达成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传播善治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术传播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灾害中公众多重应对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石佳 郭紫楠 胡向南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4,M0003,M0004,共21页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灾害风险正日益呈现鲜明的复合型特征。复合型灾害充斥着不确定性、紧急性与威胁性,使灾害来临时的个体应对行为实施面临着信息冲击更为混乱、决策时间更短、风险程度更高等严峻挑战。灾害情境...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灾害风险正日益呈现鲜明的复合型特征。复合型灾害充斥着不确定性、紧急性与威胁性,使灾害来临时的个体应对行为实施面临着信息冲击更为混乱、决策时间更短、风险程度更高等严峻挑战。灾害情境的变化给传统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也对公众的多重应对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研究从2022年9月四川省部分地区居民经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自然灾害的复合型灾害场景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复合型灾害中公众多重应对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个体权衡和信息环境等因素显著影响公众的多重应对行为效能,公众在复合型灾害应对中能否做出有效的多重应对行为,是增强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关键。据此,应将风险情境变动特征纳入灾害宣教体系,加强灾变情境下信息整合与资源配备能力建设,同时积极制定复合型灾害应急预案并展开应急演练。研究为提高全社会抵御复合型灾害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灾害 多重应对行为 保护动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养蜂业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市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
14
作者 徐道彬 白雪儿 +3 位作者 曹一霄 李展聪 王福 吕焕明 《中国蜂业》 2023年第9期53-55,59,共4页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影响深远、危害严重、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既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考验。养蜂业对于农业乃至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极易陷入发展困境...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影响深远、危害严重、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既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考验。养蜂业对于农业乃至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极易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如何解决养蜂业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省汉中市养蜂业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采用电话调查、网络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陕西省汉中市100家蜂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养蜂业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措施,为推动养蜂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以后养蜂业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汉中市养蜂业 新冠肺炎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协同视域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价值与保障
15
作者 袁琮蕊 《乡村论丛》 2024年第5期98-106,共9页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目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效果不彰,为此应加强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目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效果不彰,为此应加强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更有助于使政府、社会力量、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共同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增强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拓宽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渠道,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考核与评估,从而使社会力量更好地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 社会力量 多元主体协同 公共文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亚泽 张固宁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本逻辑主导下,克服和超越资本全球化无序扩张的必然途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 西方现代化道路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并不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本逻辑主导下,克服和超越资本全球化无序扩张的必然途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立在世界“普遍性交往”和跨越社会形态的基础上,世界历史性与中国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它的原生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它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处于“两个必然”的大时代,形式上是后发外生型,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本逻辑为主导,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成果,突破了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制度和文化三位一体格局上的历史性超越,开启了人类探索现代化多元图景的世界社会主义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资本逻辑 人本逻辑 历史性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与制度变革——基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实践考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惠建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8,共12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组织。实践探索表明,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农村改革中定位不清、功能发挥不力,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组织。实践探索表明,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农村改革中定位不清、功能发挥不力,影响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制约了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基于“实践探索+实践反思+制度完善”的研究思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研究视角,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实践场域,提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需着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造富”与“分富”功能,并将“造富”作为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私法主体身份,赋予其集体土地的管理、处分权能和部分收益权能,构建更加具体的法律制度,完善配套制度,改进相关机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闲置宅基地 宅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培育壮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支持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孔祥利 贺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9,共1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是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在农村产业、农业科技、环境整治、乡村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是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在农村产业、农业科技、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嵌入”,彰显了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的自我价值,实现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的市场价值,优化了乡村治理的政治价值。培育壮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的路径包括:利用乡村土地资源,造就更多现代农业种养殖经营主体;立足乡村山水风光,造就更多的文旅融合建设主体;发挥技术技能优势,造就更多的数字农业服务业主体;借助制造业回流,造就更多的乡村企业家或小业主主体;依托乡村创业产业园,培育造就更多的农业园区创业主体。培育壮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群体的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涉农要素供给支持,形成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二是提升创新创业双向认同,营造组织归属氛围;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四是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五是积极推介乡村项目与亮点,提升创新创业的预期与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实施路径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观念与权力:制度化的三重视角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贤明 崔珊珊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7,共7页
制度化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客体获得制度属性的过程或相应状态。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对制度化尤其是它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益、观念、权力成为分析制度化的三重视角。基于利益的制度化研究是从理性人假设出发... 制度化是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客体获得制度属性的过程或相应状态。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对制度化尤其是它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益、观念、权力成为分析制度化的三重视角。基于利益的制度化研究是从理性人假设出发,探讨利益协调、利益冲突及其具体方式对于制度化的影响;基于观念的制度化研究是以话语等观念性活动的分析为起点,凸显规范性观念或认知性观念对于制度化的因果性;基于权力的制度化研究则着眼于主导性权力的制度设计、执行、合法化过程,或不同权力主体的斗争,分析不同的权力运用方式如何推动制度化过程。当然,任何制度化进程都不是单一机制的结果,而是多种机制的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 利益 观念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制度主义视域下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 被引量:6
20
作者 崔珊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107,共8页
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解政治领域的制度现象提供了文化—认知视角。随着研究议题的深化与扩展,组织趋同的机制、作为过程的制度化丰富了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资源,自觉的制度变迁研究更是在动力来源、动态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度... 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解政治领域的制度现象提供了文化—认知视角。随着研究议题的深化与扩展,组织趋同的机制、作为过程的制度化丰富了制度变迁研究的理论资源,自觉的制度变迁研究更是在动力来源、动态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度变迁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环境、制度、行动者三个层面,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从不同阶段的区分、多种变量的互动等角度加以理解。该流派在强化文化—认知分析、提升制度变迁解释力的同时,也面临结构与能动关系的处理、观念性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平衡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组织趋同 制度化 社会学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