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国以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通过考古对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建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阐述了天然植被分布区域变化、河湖水文状况变化、黄土地貌变化、沙漠形成扩展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同时,还提出了今后环境变迁趋势及... 通过考古对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建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阐述了天然植被分布区域变化、河湖水文状况变化、黄土地貌变化、沙漠形成扩展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同时,还提出了今后环境变迁趋势及调控变迁方向与速度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历史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丝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士光 唐亦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15-619,共5页
以丝绸之路所经行的中国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这一地区不同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状况,将其分为东段、中段、西段3个二级地理单元。在对各个地理单元的自然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西北丝路沿线一带自然因素的演变(黄土... 以丝绸之路所经行的中国西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这一地区不同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状况,将其分为东段、中段、西段3个二级地理单元。在对各个地理单元的自然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西北丝路沿线一带自然因素的演变(黄土高原的自然侵蚀、河流侧蚀及自然灾害等)和人为因素的变化(人口增加、植被减少、过度开垦等)对该地区两千年来环境变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1-95,共5页
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理论建设滞后的问题。为加强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进贯通人类历史时期全过程的有关环境变迁的综合性研究,深入探讨环境变迁规律;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学科特点,进一步抓好人地... 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理论建设滞后的问题。为加强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进贯通人类历史时期全过程的有关环境变迁的综合性研究,深入探讨环境变迁规律;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学科特点,进一步抓好人地关系研究;努力使研究工作与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为此应将研究对象时间下限延至当今,同时将研究内容扩大到包括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等方面;注意吸取有关学科理论原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基础理论 环境变迁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议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2,共5页
目的对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在理论建设上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成果进行揭示,为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将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划分为1949—1979年、1979年以来2个大的阶... 目的对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在理论建设上的发展历程与最新成果进行揭示,为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将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划分为1949—1979年、1979年以来2个大的阶段,对每一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例如第一个阶段是以侯仁之院士为代表,创立了从探明、复原城市所在地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与变迁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形成的"环境-文化理论"观点,除从研究城市所在地及区域之地理环境变迁来研究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外,还要结合地域文化及其传承、嬗变来研究。结论"环境-文化理论"是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上的最新成果,将会对当前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 理论建设 环境-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几个理论性问题的刍荛之见
5
作者 朱士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6,116,共6页
城市之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重要资源。本文就当前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几个重要但研究又较为薄弱的理论问题,即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关于"历史城市"之界定,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见解;... 城市之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重要资源。本文就当前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几个重要但研究又较为薄弱的理论问题,即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关于"历史城市"之界定,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见解;以期深入推进城市历史文化之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历史文化 理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研究
6
作者 张联社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88-92,共5页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减灾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减灾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背景、形成和变迁的时空分布规律,从中解析出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灾害减缓的人为活动不断增强,使灾害力。剧的人为活动得以减少和制止。实现农业的降本增收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粮食生产 持续农业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130
7
作者 党安荣 阎守邕 +1 位作者 吴宏歧 刘亚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0-915,共6页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 ,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 GIS的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然后 ,就土地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进行重... 在地理信息系统 ( GIS)及全国农业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支持下 ,在前人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 GIS的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然后 ,就土地生产潜力的“土壤有效系数”进行重点研究 ,探讨了其计算方法与模型 ;并应用机制法 ,通过光、温、水、土逐级衰减 ,具体计算了全国分县土地生产潜力 ;最后 ,通过分级统计和分级制图 ,分析了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的数值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 土地生产潜力 土壤有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机理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6
8
作者 党安荣 吴宏岐 汪新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渊源出发,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60年代起步阶段;70年代发展阶段;80年代应用阶段;90年代成熟阶段.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4个发展趋势:体系结构日臻完善;向多用途综合化方向... 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渊源出发,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60年代起步阶段;70年代发展阶段;80年代应用阶段;90年代成熟阶段.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4个发展趋势:体系结构日臻完善;向多用途综合化方向发展;向智能型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机理 发展趋势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元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8-92,共5页
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频繁,崩蚀塌陷不断,沿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河患争田夺地。时至今日,三河河患频仍,利用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兴利除弊,进行综合开发。
关键词 黄渭洛 汇流区 河道变迁 沿岸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农业区的形成与农业环境的变迁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士光 《农业考古》 1991年第3期84-92,共9页
江流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是由长江与其主要支流之一的汉水长期冲积而成的一块广阔的由河湖相沉积物构成的平原湖沼区。其南部缘以长江,跨越大江就达洞庭湖平原;其西部限以巫山,穿过三峡可上溯至四川盆地;其北部以荆山、大洪山为界,并以随(... 江流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是由长江与其主要支流之一的汉水长期冲积而成的一块广阔的由河湖相沉积物构成的平原湖沼区。其南部缘以长江,跨越大江就达洞庭湖平原;其西部限以巫山,穿过三峡可上溯至四川盆地;其北部以荆山、大洪山为界,并以随(县)枣(阳)、襄(樊)宜(城)走廊与南阳盆地相通;其东部有幕阜山、大别山夹峙南北,然顺流东下可达长江下游地区。平原包有武汉、沙市、荆门市及枝江、当阳、江陵、松滋、公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 垦殖 江汉平原 农业区 形成 农业环境 历史变迁 Wan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之管见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士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3,共4页
一、关于中国最早的城市问题 这一问题因关系到判定我国古代城市的标准或原则问题,同时还与当今学术界对“城市”的定义有关.因而是城市史学术领域一个重大的理论性问题。由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认识角度不一,见仁见智,不同见解甚多。
关键词 城市史 中国 城市问题 原则问题 古代城市 学术领域 认识角度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4期79-85,共7页
全新世中期由于全球处于冰后期的气候温暖期,所以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着含有亚热带植物种属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该平原中南部则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到全新世晚期,即我国自西周以来的近三千年时期中,由于全... 全新世中期由于全球处于冰后期的气候温暖期,所以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着含有亚热带植物种属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该平原中南部则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到全新世晚期,即我国自西周以来的近三千年时期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得较前干冷,整个华北平原均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强,人工栽培植被分布范围几经扩缩后,终于成为这一平原植被的主体,自然植被则几近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自然植被 人工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朱士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3,共7页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记述我国1252条河流之水道源流以及相关自然景物与人文史迹的重要典籍。后代学者在对其进行辑补、校释时也发现或造成了一些错误。本文通过引证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并列举新的论据,揭明郦道元将春秋战国时郑国...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记述我国1252条河流之水道源流以及相关自然景物与人文史迹的重要典籍。后代学者在对其进行辑补、校释时也发现或造成了一些错误。本文通过引证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并列举新的论据,揭明郦道元将春秋战国时郑国与韩国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东之溱水误注为黄水河;并进而阐述了对《水经注》再做深入研究与严谨校释之学术意义及实践价值,提出了当前应树立新的研究理念,协调学术力量,撰写《<水经注>简校》、《<水经注>新校》、《新水经》等代表现代学术水平新成果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潧(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里河山尽入图——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图学成就述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费省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49-54,共6页
史念海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60年来,编绘过500幅以上的历史地图,涉及历史地理学几乎所有学科,内容丰富,绘制精详,影响很大。主要成就有三:运用地图法和实地考察法大幅度提高了历史地图特别是自然地图、军事地图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在... 史念海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60年来,编绘过500幅以上的历史地图,涉及历史地理学几乎所有学科,内容丰富,绘制精详,影响很大。主要成就有三:运用地图法和实地考察法大幅度提高了历史地图特别是自然地图、军事地图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在对中国运河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绘出一系列运河图,集运河图之大成;各类经济地图内容充实,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某些图具有经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念海 历史地图 《河山集》 《中国的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联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85-88,共4页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采用人口地理学、区域经济理论,借鉴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提出尽快将陕西现存及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实在的商品市场资源的战略,提出了原地就业,稳定农业;合理流动,富裕农民以...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采用人口地理学、区域经济理论,借鉴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提出尽快将陕西现存及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实在的商品市场资源的战略,提出了原地就业,稳定农业;合理流动,富裕农民以及开辟国际市场等转移策略,旨在促进陕西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早日成型,为实现陕西“九五”计划及“2010远景目标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劳动力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元代农业地理》
16
作者 亿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8-168,共1页
评《元代农业地理》亿里1997年3月吴宏岐同志的综合研究成果《元代农业地理》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余反复阅读,认为该书正确地论述与评价了元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布局,兹就其主要内涵及鲜明特点略缀片言。一、内容丰富,... 评《元代农业地理》亿里1997年3月吴宏岐同志的综合研究成果《元代农业地理》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余反复阅读,认为该书正确地论述与评价了元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布局,兹就其主要内涵及鲜明特点略缀片言。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元代农业地理是个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农业 农业地理 历史地理研究 发展与布局 水利建设 历史农业 研究对象 元代农业史 陕西师范大学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社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62,84,共4页
关键词 汉朝 长安城 “斗城说” 中国 文物考古 地理环境 历史渊源 建筑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戊奇荒”背景下的陕晋地区狼群大聚集与社会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温震军 赵景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117,共8页
光绪初年的北方特大干旱即将结束之际,山西中南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出现狼群大聚集与异常活动,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狼灾事件。狼的数量众多和狼群活动的地域显示狼群主要从陕西和山西以北的草原区迁来。狼群迁移的原因是大旱导致草原地区... 光绪初年的北方特大干旱即将结束之际,山西中南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出现狼群大聚集与异常活动,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狼灾事件。狼的数量众多和狼群活动的地域显示狼群主要从陕西和山西以北的草原区迁来。狼群迁移的原因是大旱导致草原地区食物短缺,狼群在陕晋大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在大旱期间出现了众多人和动物的尸体。旱灾期间,狼群吃掉了众多人和动物的尸体,减缓了瘟疫流行,加快了生态恢复的速度。狼群大聚集给人们的生命、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生态恢复和捕杀狼的行为导致狼群异常活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初年 特大干旱 狼群迁移 狼群大聚集 陕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 被引量:16
19
作者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42,共8页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 西汉初高祖刘邦建都长安,既看重关中地区当时便于控内御外的宏观地理优势,同时还看重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越。西汉200余年的史实也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都城长安的建设与物资供应以及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针对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关中地区 生态环境 长安 都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史念海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55-67,共13页
历史上西安周围的渭水、沣水、谲水曾是可以行船的大河,灞水、浐水也曾是相当大的河流庑┕糯拇蠛咏裉炝髁恳押苄 4俪烧庋谋浠秃禃D灾害及地震等皆无若何关系,唯一的原因乃是由于秦岭山上森林的破坏。在此呼吁:尽快恢复秦岭北坡的森林,... 历史上西安周围的渭水、沣水、谲水曾是可以行船的大河,灞水、浐水也曾是相当大的河流庑┕糯拇蠛咏裉炝髁恳押苄 4俪烧庋谋浠秃禃D灾害及地震等皆无若何关系,唯一的原因乃是由于秦岭山上森林的破坏。在此呼吁:尽快恢复秦岭北坡的森林,以逐步改善西安附近诸河的流量,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市的用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渭水 沣水 潏水 河水流量 旱灾 地震 秦岭←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