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谷鹏飞 赵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4,共8页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身份认同 学科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古历史的民族志书写与文学再现——以赵宇共小说《走婚》《炎黄》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淑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9,共7页
当代历史小说出现一种以某一族群历史为对象,会通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复原栩栩如生的历史图景,探究族群文化精神的叙事作品。赵宇共的小说《走婚》、《炎黄》即对华夏远古历史进行了复原,体现出历史民族志书写的性质,有较严谨的知识性,... 当代历史小说出现一种以某一族群历史为对象,会通历史、人类学和文学复原栩栩如生的历史图景,探究族群文化精神的叙事作品。赵宇共的小说《走婚》、《炎黄》即对华夏远古历史进行了复原,体现出历史民族志书写的性质,有较严谨的知识性,并对华夏文化精神的根性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同时,小说把知识的表达转化为文学意象,将知识性蕴含在想象和虚构的小说世界之中,对上古先祖生活的描写有血有肉,有较高的文学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宇共 《走婚》 《炎黄》 历史民族志 华夏文化 文化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家讲坛》的新词语及其文化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胡云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486期《百家讲坛》共出现新词语245个,代表九种成词类型、九种来源途径。这些新词语受政治、经济、科技、娱乐及外族文化的触发而产生;反过来,它们也折射出追求新颖、崇商求富、模拟仿造、崇尚简约及开放... 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486期《百家讲坛》共出现新词语245个,代表九种成词类型、九种来源途径。这些新词语受政治、经济、科技、娱乐及外族文化的触发而产生;反过来,它们也折射出追求新颖、崇商求富、模拟仿造、崇尚简约及开放的拿来主义等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讲坛 新词语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口老湘语中性给予动词的功能、来源及语法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胡云晚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43-49,共7页
洞口老湘语的中性给予动词有"把""乞""把乞"三个,其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普通话所无或罕有的给予句式。"乞"是对汉魏以来给予动词"乞"的承传;"把乞"是受宋元时"把与&qu... 洞口老湘语的中性给予动词有"把""乞""把乞"三个,其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普通话所无或罕有的给予句式。"乞"是对汉魏以来给予动词"乞"的承传;"把乞"是受宋元时"把与"等同类现象的类化产生的,由"持拿"义动词"把"受"乞"给予义的感染而来;"把"的"给予"义产生于元明时期,是从同义复合词"把乞"中分离出来的。置于N接受者前的"把""乞""把乞",退化掉与动作状态有关的动词特征后演化为介引接受者的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口老湘语“把”“乞”“把乞”语法功能 来源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台阁体”流行时间的重新检视 被引量:2
5
作者 师海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95,共8页
在明代文学中,"台阁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关于其具体的流行时间后人却莫衷一是,相关的说法有五种之多。以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为切入点,从"台阁体"的得名缘由、"台阁体"的文学活动传统、"... 在明代文学中,"台阁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关于其具体的流行时间后人却莫衷一是,相关的说法有五种之多。以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为切入点,从"台阁体"的得名缘由、"台阁体"的文学活动传统、"台阁体"的具体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台阁体"的流行时间作一重新检视,可以看到明代"台阁体"盛行的时代大致在永乐经仁宣而至正统前期,这一时间是与"三杨"的政治生命相终始的。随着"三杨"的逝去,政治生态的变迁,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台阁体"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其自然就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学 台阁体 流行时间 检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对明代中期关陇文人的影响
6
作者 师海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0,共9页
《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具有持久的长远性。明代中期的关陇作家通过对《史记》精神取向的接受,《史记》文本的评点,《史记》的校勘、刻印,通对宗尚其文学思想,模仿与发展其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一个风... 《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具有持久的长远性。明代中期的关陇作家通过对《史记》精神取向的接受,《史记》文本的评点,《史记》的校勘、刻印,通对宗尚其文学思想,模仿与发展其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一个风格鲜明的文学群体。《史记》式的文风就是这一文学群体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甚至也成为清代关陇文学群体的标志。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的文学活动使《史记》经典化的同时也使其自身成为文学史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关陇作家 文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签判凤翔府出游周至及相关诗作编年考
7
作者 师海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嘉佑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签判凤翔府期间,曾数度出游周至,遍览名胜,但具体时间和次数后世研究却混沌不清。以苏轼法帖、方志、石刻资料与苏轼诗文相对照,对苏轼上述行踪和相关诗文进行详细考辨与分析,可以考出苏轼签判凤翔... 嘉佑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签判凤翔府期间,曾数度出游周至,遍览名胜,但具体时间和次数后世研究却混沌不清。以苏轼法帖、方志、石刻资料与苏轼诗文相对照,对苏轼上述行踪和相关诗文进行详细考辨与分析,可以考出苏轼签判凤翔府期间出游周至的具体时间和次数,对苏轼在此期间所作诗篇重新编年,纠正历代注苏的疏误,增补遗漏的苏诗,于苏轼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凤翔府 周至 诗文编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