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域外与周边重新理解中国:以丝绸之路研究的区域转向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黄达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8,共10页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下,边疆从“边缘”转为“核心区”,要恢复其在“一带一路”的中心性,无疑要释放出农耕、游牧与绿洲的区域关联性,绿洲作为丝绸之路区域研究的重要历史空间单元,绿洲史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沟通与重叠部分。丝...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下,边疆从“边缘”转为“核心区”,要恢复其在“一带一路”的中心性,无疑要释放出农耕、游牧与绿洲的区域关联性,绿洲作为丝绸之路区域研究的重要历史空间单元,绿洲史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沟通与重叠部分。丝绸之路区域研究即通过重新思考和研究中国及周边、域外的空间关系来共建具有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研究 区域研究 整体史 空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物流业效率视角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娟 王琴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2-93,共12页
基于物流业效率视角,首先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西部地区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分别采用面板Tobit模型、系统GMM模型和长期... 基于物流业效率视角,首先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西部地区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分别采用面板Tobit模型、系统GMM模型和长期影响系数对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物流业效率视角看,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不高,物流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2)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内部因素物流业物质资本存量占比、物流业从业人员占比和物流业能源消耗量占比,以及外部因素经济因素(人均GDP、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创新因素对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西部地区应促进物流业的“六化”,以实现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发展质量 物流业效率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舆情成因与化解路径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4,共20页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和沿线国家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有西方大国再启"中国威胁论",污名化中国形象,并以"C5+1"为互动模...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和沿线国家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然而有西方大国再启"中国威胁论",污名化中国形象,并以"C5+1"为互动模式,提出"美国中亚新战略",在"一带一路"关键支点——中亚地区,藉助本土媒体传播共振,以"舆论强势""舆情他塑"和虚拟信息情境或失实舆论导向,塑造中亚民众的对华认知错位;在当地呈现出域外媒体与本土社交平台对接、多源性网络言论偏差、非理性情绪宣泄的社会舆情格局,影响了中亚国家的社会稳定,恶化了中国周边环境。新时期污名化中国在中亚弥散的突出特点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舆论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成因呈多重维度,利用从众心理,以信息操纵为途径,通过"发射性控制"的负面累积效应来反制"一带一路",构成基础设施项目在地化建设的难点和风险。这事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值得关注研究并提出化解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亚地区 中国形象 全球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5
4
作者 金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33-42,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族意识 区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索姆调查分析的货币传播国家形象探索
5
作者 王洋 马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5,共12页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货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文章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为例,在...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货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国家名片”。文章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货币——索姆为例,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体现的国家形象符号化表达的分析,探索货币塑造和传播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形象的现状与实效,以期为中亚区域国别研究打开新视角,并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货币 文化符号 传播媒介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娟 刘爱峰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2,共10页
基于2012—2018年的省域数据,从资本投资视角出发,采用LMDI模型将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总效应分解为数字产业资本投资规模效应、效率效应和地区结构效应三个维度;采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 基于2012—2018年的省域数据,从资本投资视角出发,采用LMDI模型将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总效应分解为数字产业资本投资规模效应、效率效应和地区结构效应三个维度;采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的平衡性进行分析;采用条件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资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资本投资效率和地区结构是短板,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条件β收敛。促进区域数字产业三个维度的平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能够驱动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产业发展 平衡性 LMDI模型 β收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法律价值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9
7
作者 金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8,共10页
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深层次挑战表现在法律价值上。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以人为基础的法律秩序带来挑战,智能网络空间增加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在智能网络空间中,人工智能或挑战国家的法权秩序。人工智能加剧了“... 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深层次挑战表现在法律价值上。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以人为基础的法律秩序带来挑战,智能网络空间增加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在智能网络空间中,人工智能或挑战国家的法权秩序。人工智能加剧了“数字鸿沟”,形成“人工智能鸿沟”,产生了相应的不正义,还会破坏法律运行所隐含的运气均等预设。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大了政府和企业对社会的监控,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模糊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侵犯了私人领域的自由,缩减了公共领域的自由。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培养熟悉人工智能的人文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人工智能设计,坚守法律价值,防止算法走向绝对的效率和利益至上,同时必须保护以人为基础的法律秩序,加强法律对个人基本权利的严格保护,减小“人工智能鸿沟”,维持数字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 法律价值 法律秩序 数字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