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都概说(一) 被引量:15
1
作者 史念海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3-18,共16页
本文为作者正在撰著的《中国古都学》的第1章。作者在这里初步提出“古都”和“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 本文为作者正在撰著的《中国古都学》的第1章。作者在这里初步提出“古都”和“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文中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187处,狭义的古都64处。还涉及了中国古都学会对于“七大古都”名称的决定,并论述了研究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 中国古都学 竹书纪年 地理志 政权 皇甫谧 史记 殷本纪 长安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辍朝制度考述 被引量:5
2
作者 夏晓臻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63-65,共3页
本文考述唐代辍朝的资格、时间和管理机构,认为唐文宗太和年间是辍朝制度的重要改革时期,以此为界,唐代对辍朝资格的规定前宽后严,前松后紧;并认为辍朝资格的变化与唐代政治形势相关。指出唐代辍朝制度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的体现,... 本文考述唐代辍朝的资格、时间和管理机构,认为唐文宗太和年间是辍朝制度的重要改革时期,以此为界,唐代对辍朝资格的规定前宽后严,前松后紧;并认为辍朝资格的变化与唐代政治形势相关。指出唐代辍朝制度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的体现,是封建帝王控制朝臣、维护皇权和实施教化的政治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宗 等级观念 宗法意识 政治工具 节度使 政治形势 唐会要 御史大夫 太常寺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晚唐的中枢体制 被引量:4
3
作者 贾宪保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最显著的变化是宦官执掌大权。肃宗朝,宦官李辅国成为头号权臣,身兼十余使,掌管符印军号,又统禁军,不论宰臣奏事或司法断案,都由李辅国上达,往往口称制敕自做决断,无人敢持异议。代宗朝宦官程元振取代李辅国,依然权...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最显著的变化是宦官执掌大权。肃宗朝,宦官李辅国成为头号权臣,身兼十余使,掌管符印军号,又统禁军,不论宰臣奏事或司法断案,都由李辅国上达,往往口称制敕自做决断,无人敢持异议。代宗朝宦官程元振取代李辅国,依然权势煊赫。其后的鱼朝恩因统领神策军而更为专横。宦官参与中枢是从玄宗开始的。宦官高力士曾为玄宗掌管日常机务,传递进奏文表,代理处决细务,但未执掌军政大权。安史之乱期间,政府流亡,百官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学士 神策军 宦官集团 枢密使 李辅国 中晚唐 宰相 中枢 皇帝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代宦官——兼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 被引量:2
4
作者 牛志平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94-99,共6页
唐代宦官是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史上的一个典型,其权柄之重,势焰之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旧史家对唐代宦官一味加以贬斥。齐陈骏、陆庆夫二同志的《唐代宦官述论》,(《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其主要观点仍多因袭成... 唐代宦官是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史上的一个典型,其权柄之重,势焰之凶,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旧史家对唐代宦官一味加以贬斥。齐陈骏、陆庆夫二同志的《唐代宦官述论》,(《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其主要观点仍多因袭成说。我则认为,尽管唐代宦官有过种种劣迹,但它在维护中唐以后中央权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自玄宗以后,宦官开始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经肃、代,到德宗朝,宦官专权局面得以确定。此后,它对唐王朝的命运有过重大影响,在军事、政治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宦官 神策军 宦官专权 唐王朝 唐代 节度使 旧唐书 监军 新唐书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初史学家的民族观
5
作者 牛致功 《人文杂志》 1988年第4期89-95,113,共8页
根据文献记载,中华民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当时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就把黄河流域视为天下之中,这就是“中国”一词的来历。既然古代的中国是指中原一带,居住在中原以外的人们就被视为落后地区的外人,从而遭到歧视。
关键词 史学家 黄河流域 民族观 唐初 中华民族 文献记载 认识能力 少数民族 民族歧视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