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能源开发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秀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3-108,共6页
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关系已逐步成为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之一。研究选择高强度能源开发的典型区域——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研究手段,定量刻画高强度能源开发区快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关系已逐步成为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之一。研究选择高强度能源开发的典型区域——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研究手段,定量刻画高强度能源开发区快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双向作用的强度。研究表明,高强度能源开发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研究区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与水资源消耗存在正向增强效应,尤其是烟尘排放,但程度在减弱;反之,三种环境污染物排放与水资源消耗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效应,最显著的是SO_2和烟尘。研究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应注重污染物的控制、环境制度的落实、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等,以实现未来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能源开发区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资源消耗 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子识别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8-205,共8页
以陕西省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和恢复力2个角度选取14个指标,对全省的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利用熵权法和贡献度模型,根据陕西省2014年水资源、气象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10个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及主要贡献因子... 以陕西省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和恢复力2个角度选取14个指标,对全省的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利用熵权法和贡献度模型,根据陕西省2014年水资源、气象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10个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及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南的3个城市安康、商洛和汉中的农业干旱脆弱性水平较高,分别为0.7128、0.7110和0.5897,关中和陕北的7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2)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完全一致,陕南地区敏感性总体较高,其中最高为安康(0.4238),关中和陕北地区敏感性总体较低,其中最低为宝鸡(0.2123);陕南地区三个城市的恢复力水平最低,关中和陕北对于干旱的恢复能力差异不大,其中咸阳(0.0992)、渭南(0.1301)、榆林(0.1554)3市的恢复力最强。(3)从影响因子来看,西安、咸阳和渭南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口密度,贡献度分别为27.11%,15.11%和14.18%;安康、汉中和商洛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旱地面积比重,贡献度分别为29.36%,17.20%和18.38%;延安和榆林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旱地面积比重和耕地灌溉率,前者贡献度分别为32.18%和29.36%,后者贡献度均为17.24%;铜川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耕地灌溉率,贡献度为16.49%;宝鸡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库调蓄率,贡献度为10.76%。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同城市控制农业干旱脆弱性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脆弱性 空间差异 贡献度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TOPSIS模型在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徐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1-258,共8页
以陕西10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暴露性、敏感性以及恢复能力三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得出各市区的相对贴近度,对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 以陕西10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暴露性、敏感性以及恢复能力三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得出各市区的相对贴近度,对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干旱脆弱性存在地域性差异,10个市区的农业干旱脆弱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安康(0.7841)>商洛(0.7650)>汉中(0.6939)>西安(0.5977)>榆林(0.4657)>延安(0.4605)>渭南(0.4555)>铜川(0.4319)>宝鸡(0.3525)>咸阳(0.2996),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从暴露性来看,陕西省农业干旱暴露性指数最高为渭南,其次为咸阳和西安,其它市区均较低;从敏感性来看,陕西省农业干旱敏感性分布两极分化严重,主要表现为陕南地区敏感性总体偏高,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除铜川市和延安市敏感性较高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从恢复能力来看,陕西省农业干旱的恢复力分布无明显规律,按其恢复力由高到底排序依次为:延安>渭南>榆林>咸阳>西安>铜川>宝鸡>汉中>安康>商洛。改进的TOPSIS模型能较合理地从整体上对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分区,符合实际情况,为其他多属性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脆弱性 评价 改进TOPSIS模型 KL距离 熵权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SIS模型的改进算法在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1,共5页
通过引入熵权法和KL距离,将TOPSIS模型的改进算法应用于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旨在得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分区结果并验证该算法的合理性。以关中地区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生长期降水量、耕地灌溉率、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农业... 通过引入熵权法和KL距离,将TOPSIS模型的改进算法应用于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旨在得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分区结果并验证该算法的合理性。以关中地区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生长期降水量、耕地灌溉率、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TOPSIS算法计算得出各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的相对贴进度,以其作为评价依据,对关中地区5个市2005—2012年的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关中各地区农业干旱脆弱性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性变化,并存在地域性差异;5个市8年农业干旱脆弱性平均值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西安<宝鸡<渭南<咸阳<铜川,整体呈现东北部农业干旱脆弱性高于西南部的趋势。TOPSIS模型的改进算法能较合理地从整体上对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时空评价,符合实际情况,为其他涉及多因素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脆弱性评价 改进TOPSIS KL距离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靳慧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0-654,共5页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 以陕西省城固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分别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源涵养3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选取土壤侵蚀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2项评价因素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敏感区红线;根据地方相关法规和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红线。将3类"红线"叠加,最终划定城固县生态功能红线。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区范围1 088.61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1%,生态敏感区红线区范围277.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禁止开发区红线区范围74.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全县生态功能红线区范围1 234.7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 生态红线 ARCGIS 城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妮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9期108-109,共2页
在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和价值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西安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采用康斯坦扎等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参数,对2008年西安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 在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和价值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西安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采用康斯坦扎等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参数,对2008年西安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55.22×106美元/年,主要提供者是水域生态系统,即河流与湖泊,其次为森林生态系统。并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中维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价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翀 李强 李忠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9-144,共6页
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偏相关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主要气候因子进行线性拟合,进而得到残差趋势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偏相关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主要气候因子进行线性拟合,进而得到残差趋势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9-2010年三江源地区平均植被覆盖由东向西逐渐减小。12年间,植被覆盖呈改善趋势,平均变化率为0.047/10a。山地草原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常绿针叶林,亚高山、高山植被,矮半灌木荒漠改善趋势最不明显。黄河源区变化率最高,其次是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高寒荒漠草原区改善效果最差。②三江源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主要受气温影响,其次在黄河源区北部、长江源区中东部分布有降水影响区以及水热共同影响区。常绿针叶林受水热共同影响,高山、亚高山以及高寒植被主要受气温影响,山地草原主要受降水量影响。③1999-2010年,三江源地区平均残差趋势为0.018/10a,表明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呈正影响。人类活动对山地草原的正影响作用最强烈,其次是山地常绿针叶林,其他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植被、亚高山植被和高寒匍匐矮半灌木荒漠。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受人类活动的正影响作用较强且相当,其次为长江源区,高寒荒漠草原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偏相关分析 残差趋势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同城化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研究——以太榆同城化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杨锋梅 曹明明 邢兰芹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同城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现象,旅游同城化既是"同城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同城化"的一种创新思维。阐释了旅游同城化的基本内涵,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旅游同城化的类型和驱动因素。并以... "同城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现象,旅游同城化既是"同城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同城化"的一种创新思维。阐释了旅游同城化的基本内涵,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旅游同城化的类型和驱动因素。并以太(原)榆(次)同城化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太榆同城化的条件和合作模式,得出旅游同城化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几种模式并存。最后提出太榆旅游同城化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机制以及实施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同城化 动力机制 合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时间序列的近12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单调趋势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强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趋势。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4a的稳定增长期与1a的突然下降期。(2)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Kendall’sτ趋势平均值为0.287 3,总体上呈持续改善趋势,持续性较高的改善区主要分布在105°E以东,30°—40°N之间的区域。(3)中国植被覆盖受纬度地带性影响较为明显。纬度低,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则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持续性强,反之改善趋势及持续性较低。黄三角和风沙区等生态脆弱区,长三角、珠三角与兰州市周边地区等经济快速发展区,植被覆盖退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长季长度 谐波分析 Kendall’s τ 单调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水平梯田保水保土效益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霍云霈 朱冰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28,共5页
水平梯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韭园沟流域的支沟——王茂沟流域分别选取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结合137Cs示踪,对比分析了梯田长期的保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梯田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土壤水分剧变层(0—20cm... 水平梯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韭园沟流域的支沟——王茂沟流域分别选取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结合137Cs示踪,对比分析了梯田长期的保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梯田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土壤水分剧变层(0—20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30cm)和土壤水分调节层(30cm以下);梯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内侧(第一级)>中部>外侧(第五级);坡向对梯田土壤水分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梯田0—20cm土壤蓄水量高于坡耕地7.2%;0—40cm平均土壤蓄水量高出坡耕地1.8mm;研究流域坡耕地与梯田侵蚀程度分别属于极强度侵蚀和强度侵蚀,梯田平均水土保持效益为53%。建议在该地区修建梯田时,提高梯田的设计标准,对梯田田面、田埂认真维护,实现梯田长期的水土保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水平梯田 保水保土 137Cs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1971—2010年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邢兰芹 姚众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2-255,共4页
[目的]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a的气象资料剖析该区域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为提高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 [目的]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a的气象资料剖析该区域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为提高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率公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江苏省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1)40a间,江苏省年均气温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降水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温度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的变化规律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相似;(2)气候生产潜力呈现波动微弱增加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结论]气候生产潜力受年均降水的影响微弱,受温度的影响相对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气温 降水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永缜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9,共5页
中国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内涵。马克思认为人是基于自己的个性从事劳动的,人在个性化劳动中激发出人的创造潜力。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形成基于个性审美而互为需要的生命共生体关系。中国梦将关注点落脚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生... 中国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内涵。马克思认为人是基于自己的个性从事劳动的,人在个性化劳动中激发出人的创造潜力。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形成基于个性审美而互为需要的生命共生体关系。中国梦将关注点落脚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落脚到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实现上,落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上。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经上升到人的发展的更高层面,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劳动 生命价值 创造价值 共生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相关分析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5期12596-12598,12693,共4页
利用西北地区植被数据(GIMMS-NDVI),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年际变化,并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东部和西北部植被覆盖较好,研究区的西部盆地区... 利用西北地区植被数据(GIMMS-NDVI),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年际变化,并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东部和西北部植被覆盖较好,研究区的西部盆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寒区,植被覆盖较差;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性,但降水是限制性因子,决定着ND-VI与降水相关的密切程度;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中东部,NDVI与水热要素的相关性由草原、草甸、阔叶林向荒漠逐步减弱,极端干旱荒漠区相关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绿度变化率 偏相关分析 植被覆盖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常值的人类活动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14
作者 李强 张翀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1-595,共5页
通过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规律,为研判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调节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及决策依据。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植被覆盖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植被的生长季时... 通过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规律,为研判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调节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及决策依据。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植被覆盖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植被的生长季时序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测算出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的覆盖态势及人类活动对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1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8.46%,植被覆盖减小的区域占4.36%,增加的区域远远大于减小的区域,说明研究区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趋于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与西南部;趋于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戈壁与中部草原区;2人类活动的正负作用地区分别与生长季累积NDVI异常值的增加和减小趋势的分布极为相似,人类活动的正作用地区占总面积的40.18%,负作用地区占总面积的6.63%。大多数植被类型的异常值处理后的植被覆盖趋势与残差趋势的结果显著性高于未处理的显著性,两者的相关程度也高于未处理的相关程度,反映出经过异常值处理后的结果更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长季 谐波分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黄土高原自然区划研究
15
作者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6期13028-13031,共4页
基于1971~2000年气象数据、TM影像和DEM,结合因子分析、ArcGIS中的栅格计算和方差分析,获得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区划模型,对该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然后运用方差分析对划分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因子分析中剔除了年均最大风速和年均风速... 基于1971~2000年气象数据、TM影像和DEM,结合因子分析、ArcGIS中的栅格计算和方差分析,获得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区划模型,对该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然后运用方差分析对划分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因子分析中剔除了年均最大风速和年均风速2个变量,采用其他变量进行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指数分区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的层状分布,气象要素大小按级区顺序递增或递减,随着此方向地形起伏逐渐增大,植被覆盖程度减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得轻粗,侵蚀强度也依次增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3个自然区中各站点的气象要素均值是否存在差异性,得出年均最低气温的差异性最大,在3个自然区的区别中处于主导地位;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反映出两两自然区间的气象要素差异显著。说明用综合指数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区划 因子分析 方差分析 综合指数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