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及新模式思考
1
作者 李刘荣 吴小峰 +3 位作者 何振嘉 张少军 韩磊 贺娟妮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1-239,共9页
为提升粮食生产潜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面对传统方式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这一实践问题,亟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提升粮食生产潜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面对传统方式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这一实践问题,亟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及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针对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状,分析目前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不一、建设体系不完善,农业固碳增汇理念不强,农业综合生产效能低以及建设模式与产业融合发展相矛盾等问题,明确构建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需围绕“提高设计标准,优化建设体系“”深化固碳理念,提升耕地增汇水平”以及“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效能”等方面开展,并提出以产业需求导入为目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思考。为新时代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模式和项目布局提供参考方向,持续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高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 建设条件 产业需求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豆间作和施氮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2
作者 黎宏轩 张秀丽 +3 位作者 严君 高瑞敏 许梦琪 宋金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42,共12页
【目的】为揭示桑树与大豆间作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了桑树单作和桑/豆间作两种种植方式,并在每种下设置3个氮水平:无氮肥对照(0 N)、低氮(LN)和高氮(HN),测定土壤理化... 【目的】为揭示桑树与大豆间作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了桑树单作和桑/豆间作两种种植方式,并在每种下设置3个氮水平:无氮肥对照(0 N)、低氮(LN)和高氮(HN),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探讨桑树与大豆间作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1)随着施氮量增加,B_(G)、A_(P)、N_(AG)酶活性以及胞外酶碳氮比(E_(C:N))均呈现上升趋势,而L_(AP)酶活性、胞外酶碳磷比(E_(C:P))和氮磷比(E_(N:P))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施氮量下,桑/豆间作种植方式的EC:N和EC:P整体上低于对应的单作种植方式;2)矢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作桑树0 N处理下,土壤微生物主要受到碳氮养分限制。施氮显著增加了矢量长度(V_(L)),在HN水平下VL达到最大,表明施氮增加了碳限制;矢量角度(V_(A))在42.0°~52.2°之间变化,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表明施氮缓解了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并逐渐转变为磷限制。在相同施氮量下,间作种植方式的V_(L)显著低于对应的单作种植方式,且V_(A)更接近45°,表明间作能缓解微生物的碳限制,同时缓解由氮添加造成的磷限制;3)土壤碱解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与V_(L)和V_(A)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与V_(L)和V_(A)显著负相关。此外V_(L)还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V_(A)还与土壤碳氮比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桑豆间作和施氮量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理解,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豆间作 施氮量 胞外酶活性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碳盈亏平衡研究:基于PAS2050项目定额测算视角
3
作者 焦伟 李刘荣 +4 位作者 胡永忠 刘天成 何振嘉 文小勇 高瑞敏 《农技服务》 2025年第9期80-86,共7页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固碳总量减少1 050.380 8 t,投入减少0.088 42 t/万元,园林地施工转化至耕地固碳总量减少52.120 9 t/hm^(2);8大单项工程(伐树及清表工程、田块整治工程、灌溉及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信息化工程与其他工程)中灌溉及排水工程的碳排放总量最高,为375.078 3 t,占比46.87%;单项工程中机械使用碳排放量主要集中于表土剥离和土地平整过程中,碳排放均值分别为0.168 0 t/hm^(2)和0.081 0 t/hm^(2);从农业现代化角度看,管护行为中机械使用量下降3 866.843 4 k W/hm^(2),人工投入量减少53.833 9工日/hm^(2),在碳平衡过程中创造0.707 8 t/hm^(2)的碳排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补平衡项目 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 PAS2050 碳盈亏平衡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对桑树间作及施氮水平的响应
4
作者 黎宏轩 严君 +2 位作者 张秀丽 高瑞敏 宋金凤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为明确大豆与桑树间作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大豆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在大豆单作和大豆||桑树间作下分别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无氮(N0)、低氮[55.2 kg(N)∙hm^(-2),LN]和高氮[82.8 kg(N)∙hm^(-2),HN],... 为明确大豆与桑树间作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大豆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在大豆单作和大豆||桑树间作下分别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无氮(N0)、低氮[55.2 kg(N)∙hm^(-2),LN]和高氮[82.8 kg(N)∙hm^(-2),HN],测定大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不同处理对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间作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在N0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碱解氮增加了16.9%,土壤有效磷增加了8.64%,而pH值则显著降低。单作种植方式下,与N0处理相比,LN和HN处理碱解氮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8.1%和32.1%,土壤有效磷含量则分别显著降低18.0%和30.7%。与大豆单作相比,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β-葡糖苷酶(BG)、酸性磷酸酶(AP)和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同时显著降低了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有效缓解了微生物的碳和磷限制。BG、NAG、AP活性和矢量角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LN处理下的矢量角度最接近45°,最有助于缓解微生物的氮限制,而不会增加磷限制。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pH、微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对胞外酶活性和其矢量特征均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效磷和MBC∶MBN分别是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的主要预测因子。施氮量对矢量角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间作桑树对矢量长度的负向综合效应最大。桑树与大豆间作结合低氮水平[55.2 kg(N)∙hm^(-2)]的施氮管理,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壤养分环境和胞外酶活性,缓解微生物的养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桑树间作 施氮量 土壤胞外酶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