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影响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海欧 《农学学报》 2021年第2期64-67,共4页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大,自然、经济、社会背景复杂,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制约的因素多,因此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问题,影响工程实施及项目质量。本...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大,自然、经济、社会背景复杂,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制约的因素多,因此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问题,影响工程实施及项目质量。本研究根据中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查阅文献资料以及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工程实施 制约因素 解决方案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沟造地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晶 杨亮彦 +1 位作者 孔辉 刘思琪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5期57-65,共9页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实施的一项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治沟造地工程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科学评价治沟造地工程生态效益及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实施的一项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研究治沟造地工程背景下延安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科学评价治沟造地工程生态效益及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18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运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林地和耕地,研究期内延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三者互相转化,变化幅度不大,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10年的955.9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58.56亿元,增幅为0.28%,草地和林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疏林地、高覆盖草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延安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是最重要的功能,其中气候调节价值最大,研究时段所有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均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治沟造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
3
作者 张雨欣 贾夏 +4 位作者 赵永华 马超群 张鹏 司绍诚 赵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837-8848,共12页
生态补偿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2000—2023年秦巴山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此为基础构... 生态补偿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2000—2023年秦巴山区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此为基础构建区域内各市(区)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模型并进一步测算其生态补偿额度,再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补偿额度的动态演进,最后针对性提出补偿策略。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ESV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ESV从5407.96亿元增至8710.01亿元,增幅达到61.06%。(2)2023年秦巴山区生态补偿总额为390.32亿元,对研究区内31个市(区)ECPS排序,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位列前三,应优先补偿。(3)从三维核密度图观察得出研究区补偿额度有降有升,但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呈多极化协同态势。本研究从现实上破解了秦巴山区重点保护区域不明晰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难题,为区域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区域公平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估计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河西走廊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驱动力
4
作者 任玥颖 贾夏 +4 位作者 赵永华 王欢元 单立山 张鹏 司绍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821-8836,共16页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探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驱动因素,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情景,应用SD-PLUS-InVEST模型预测河西走廊...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探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驱动因素,对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情景,应用SD-PLUS-InVEST模型预测河西走廊2040年SSP126、SSP245、SSP585三种情景下土地利用演变、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相关关系,并基于随机森林探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因素以及和不同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40年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河西走廊未利用地面积均减少;SSP126情景,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显著增加,并呈现向西北地区扩张的趋势;SSP585情景下,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2)2040年三种情景下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固碳和产水呈现上升趋势,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祁连山地区,其中SSP126情景生态系统供给和调节效果最好;相关关系为协同关系。(3)生态系统服务与高程、坡度、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蒸散发、土地利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河西走廊未来生态修复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厘清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驱动力分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SSP-RCP SD模型 PLUS模型 气候变化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土壤腐殖质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
5
作者 黎雅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8期107-109,共3页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我国土壤腐殖质研究领域文献年际变化、主要研究力量、资助基金、高频关键词以及发展脉络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土壤腐殖质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吉林农业大学...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我国土壤腐殖质研究领域文献年际变化、主要研究力量、资助基金、高频关键词以及发展脉络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土壤腐殖质研究领域发文量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吉林农业大学;资金资助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总体而言,我国土壤腐殖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含量、组成结构以及结合形态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壤腐殖质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将成为热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质 文献计量 CNK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造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晶 白清俊 +2 位作者 王欢元 雷娜 何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1-167,共7页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测定土壤水动力学参数,采用定点监测方法,在沟道中不同位置以及对照坡面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分析了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沟道造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阐明治沟造地工程对沟道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力学参数在沟道土层深度为40 cm附近发生了显著改变,0~40 cm土层土壤容重1.12~1.25 g·cm^(-3),导水率达到40 mm·min-1以上,入渗能力强,同时饱和含水率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容重在1.5 g·cm^(-3)左右,导水率在1.25~1.41 mm·min-1之间,入渗速率明显减小;(2)沟道土壤水分显著大于对照坡面,其季节变化稍滞后于降水的季节变化,整个生长季在15.76%~21.91%间波动,高出对照坡面5%左右,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层最低,为15.07%,160 cm土层最高,为22.84%,深层土壤含水量优势更加显著;沟道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131~0.234之间,相比较坡面,沟道表层以下土壤水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100 cm以下土层变异系数在0.2左右,土壤水分变化活跃;(3)沟口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沟头,土层深度4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达到甚至超过田间持水量。通过治沟造地工程水分综合调控体系,沟道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充足的生境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沟道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造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晶 董起广 +1 位作者 张露 白清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70,77,共8页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后沟道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改进土地整治方法,采取合理耕种管理措施及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项...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后沟道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改进土地整治方法,采取合理耕种管理措施及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典型治沟造地项目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项目区整治前、整治后2,3,6 a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4个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物元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除速效钾外,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沟道中土壤养分变异程度较大,属中等变异程度,土地整治后,沟道中各种养分变异系数有变小的趋势。②沟道土地整治后6 a时间内,随工程实施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6 a时含量低于整治前;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6 a时高于整治前;土壤速效钾含量持续降低。③沟道土地整治后3 a,土壤养分评价等级恢复到整治前水平,且有继续提高的潜力。[结论]与坡面土地整治相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造地土壤养分恢复时间更短,可根据沟道不同位置土壤养分变异特征,调整沟道作物空间布局,实施不同程度和方法的管理措施,增加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土壤养分 整治年限 物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客土覆盖厚度对河滩地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欧 张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32,共6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河滩地土地整治中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耕作层稳定性的最佳客土厚度,旨在为河滩地难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开展河滩地覆土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相... [目的]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河滩地土地整治中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耕作层稳定性的最佳客土厚度,旨在为河滩地难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开展河滩地覆土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层深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客土层厚度为50—60 cm时,相比其他覆土厚度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各土层深度中最高,二者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对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以黄绵土为客土来源的河滩地土地整治,客土覆盖厚度以50—60 cm为最佳,具有较好的保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滩地 客土厚度 碳氮关系 分布特征 最佳客土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模式对陕南地区幼龄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花东文 李娟 李劲彬 《茶叶通讯》 2022年第3期310-316,共7页
针对陕南丘陵山区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养分失衡、产量低等问题,本试验以商南县安沟村茶园为对象,设置2种施肥处理和3种覆盖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现行的纯化肥无覆盖农户模式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培肥模式下的茶园土壤理化... 针对陕南丘陵山区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养分失衡、产量低等问题,本试验以商南县安沟村茶园为对象,设置2种施肥处理和3种覆盖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当地现行的纯化肥无覆盖农户模式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培肥模式下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以探索适宜当地幼龄茶园的最佳培肥模式。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相比,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陕南地区幼龄茶园土壤的有机质、速效养分和土壤交换性酸含量;与无覆盖处理相比,稻草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陕南地区幼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而砂石覆盖对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有显著提高;覆盖、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pH值,对防止茶园土壤酸化有积极作用。推荐化肥和有机肥混施与5 cm稻草覆盖的培肥模式为陕南地区幼龄茶园最佳培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培肥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陕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法验证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珂 孙文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2期122-123,128,共3页
按照水质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GB/T 7494-1987),对水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与研究所测得的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表明了本方法在实验室内的准确可行。结果表明:水质中阴离子表面... 按照水质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GB/T 7494-1987),对水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与研究所测得的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表明了本方法在实验室内的准确可行。结果表明:水质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检出限为0.038 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对偏差为0.005%~0.097%;对于3个含量水平的有证标准样品进行了测定,绝对差值分别为:0.00~0.01 mg/L,0.00~0.03 mg/L,0.03~0.23 mg/L。结果均满足GB/T 7494-1987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方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