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下地下滴灌管埋深与耕作方式适配性研究
1
作者 张俊 慕飞 张琳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1,共9页
为确定适宜的地下滴灌毛管埋深与配套耕作方式,以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毛管埋深(0、10、20、30、40 cm)和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免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表滴灌... 为确定适宜的地下滴灌毛管埋深与配套耕作方式,以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毛管埋深(0、10、20、30、40 cm)和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免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表滴灌相比,地下滴灌促进了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形成。毛管埋深40 cm处理减缓了冬小麦-夏玉米前期株高和叶面积生长(2.42%~21.03%),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8.47%)。与地表滴灌相比,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增幅分别为3.55%~7.68%和2.53%~5.16%。毛管埋深为30 cm和40 cm时,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田间生产实践,免耕与毛管埋深30 cm地下滴灌组合可作为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较为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地下滴灌 毛管埋深 旋耕 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北洛河水质状况及供水能力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琳琳 徐春燕 +2 位作者 张俊 刘俊 张蓉 《陕西水利》 2021年第1期109-110,114,共3页
根据陕西省北洛河流域内2017年水质调查和监测数据及2018年流域内供水能力进行研究。评估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北洛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无水功能区达标,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企业综合污水排放及污水处理厂排放,是主要的水体污染源。②北洛河... 根据陕西省北洛河流域内2017年水质调查和监测数据及2018年流域内供水能力进行研究。评估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北洛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无水功能区达标,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企业综合污水排放及污水处理厂排放,是主要的水体污染源。②北洛河综合供水保证率处于亚健康状态,水库的供水能力还有待提高。建议严格落实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加快流域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力度,加强面污染源治理与控制等措施,确保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同时对流域内重点蓄水工程进行配套更新改造,提高供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洛河流域 水质 供水能力 亚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琳琳 徐春燕 +2 位作者 雷波 张俊 刘俊 《陕西水利》 2020年第12期142-143,146,共3页
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8000 t/(km^2•a),是黄河泥沙、粗沙主要来源地之一。根据陕西省无定河流域内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治理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5519 km^2,截至2018年底累计水土流失... 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8000 t/(km^2•a),是黄河泥沙、粗沙主要来源地之一。根据陕西省无定河流域内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治理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5519 km^2,截至2018年底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996km^2,水土保持治理程度为50.93%,属于病态。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需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完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开发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落实责任,实现“泥不下山、清水常流”的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水土流失 治理程度 病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及水功能区状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俊 《陕西水利》 2021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通过分析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状况、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陕西省渭河水质准则层(WQ)赋分为86.0,整体评估为健康状态;13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92.86%,水质状况有很大的改善。渭河水... 通过分析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状况、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陕西省渭河水质准则层(WQ)赋分为86.0,整体评估为健康状态;13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92.86%,水质状况有很大的改善。渭河水污染防治重点应是严格落实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编制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面污染源治理与控制等措施,确保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水质 健康 防治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渭河及泾河防洪状况分析
5
作者 张琳琳 张俊 +1 位作者 徐春燕 雷波 《陕西水利》 2021年第2期63-65,共3页
根据陕西省渭河、泾河防洪工程现状统计,对河流防洪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泾河的防洪能力是健康的,但渭河干流宝鸡、咸阳城区段仍存在未达标堤段;泾河乡村防护区防洪标准偏低,上游彬县部分农防堤防未达标,西安泾河工业园段堤防工... 根据陕西省渭河、泾河防洪工程现状统计,对河流防洪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泾河的防洪能力是健康的,但渭河干流宝鸡、咸阳城区段仍存在未达标堤段;泾河乡村防护区防洪标准偏低,上游彬县部分农防堤防未达标,西安泾河工业园段堤防工程面貌差、管护不力。河流防洪安全保障目标尚未实现,需要继续健全体系、提高标准、补齐短板、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推动幸福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泾河 防洪能力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塬区新增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以占补平衡项目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振嘉 贺伟 +2 位作者 李刘荣 张俊 李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1158,1166,共9页
为揭示渭北旱塬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量化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典型的渭北旱塬区千阳县2017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项目实施前后新增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为揭示渭北旱塬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粮食产能的影响,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量化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典型的渭北旱塬区千阳县2017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项目实施前后新增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占补平衡项目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提升了1~2个等级,且新增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占比越大,新增耕地等别越高,单位面积上水浇地较旱地的粮食产能提高率增加25%.随着项目实施年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不断得到改善,总孔隙度、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均显著变大(P<0.05),土壤结构破坏率显著减小(P<0.05),抗侵蚀能力显著提高(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比显著提高(P<0.05),土壤养分状况不断改善.新增耕地的面积、等别、基础设施、单位面积投资、年限等因素均与粮食产能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各因素对新增耕地粮食产能影响程度,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表现为等别,面积,基础设施,年限,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新增耕地 占补平衡项目 土壤理化性质 粮食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堆积体隧道施工风险及防治措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余德强 《水利技术监督》 2021年第12期236-239,共4页
为降低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施工风险,文章对典型泥石流堆积体隧道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体隧道更易发生塌方、涌水突泥、变形开裂现象;施工前期宜运用超前地质预报,采取大管棚、小导管等超前预支护;施工过程中,需严... 为降低泥石流堆积体隧道的施工风险,文章对典型泥石流堆积体隧道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体隧道更易发生塌方、涌水突泥、变形开裂现象;施工前期宜运用超前地质预报,采取大管棚、小导管等超前预支护;施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预支护早闭合",结合地表注浆、基底加固等措施,以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泥石流堆积体 施工风险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对人工复配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张瑞庆 何振嘉 孙增慧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1-1178,共8页
为深入分析水质对人工复配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了天然积水和地下水2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供水情况下,水质对砒砂岩与沙土7种不同体积比下(1∶0,5∶1,2∶1,1∶1,1∶2,1∶5,0∶1)复配后人工复配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 为深入分析水质对人工复配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了天然积水和地下水2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供水情况下,水质对砒砂岩与沙土7种不同体积比下(1∶0,5∶1,2∶1,1∶1,1∶2,1∶5,0∶1)复配后人工复配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复配土壤质地为粉壤土和砂壤土时(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0,5∶1,2∶1,1∶1,1∶2),天然积水的入渗时间显著高于地下水的入渗时间;在人工复配土壤质地为壤砂土和砂土时(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5,0∶1),天然积水和地下水的入渗时间无明显差异;相同水质情况下,不同复配土的入渗时间由长到短按复配比排序为1∶0,5∶1,2∶1,1∶1,1∶2,1∶5,0∶1;同一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下,天然积水处理下的累积入渗量大于地下水处理,且在砒砂岩与沙比例为2∶1处理中,水质间的累积入渗量差异最大,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拟合关系符合对数入渗模型;湿润锋推进距离变化规律与累积入渗量的变化规律一致.结果显示,水质显著影响复配土壤入渗性能,影响的程度与复配土壤质地类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人工复配土壤 砒砂岩 入渗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