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曹红霞 张云翔 +1 位作者 岳乐平 王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2-486,共5页
分析结果显示 ,毛乌素沙地粒度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变细、磁化率值逐渐变大。这一规律不仅表现在地表 ,而且在不同地点同一层位也有明显反映。说明了毛乌素沙地的形成过程与东亚季风联系密切。就所选剖面分析来看 ,本区在更新世晚期及全新... 分析结果显示 ,毛乌素沙地粒度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变细、磁化率值逐渐变大。这一规律不仅表现在地表 ,而且在不同地点同一层位也有明显反映。说明了毛乌素沙地的形成过程与东亚季风联系密切。就所选剖面分析来看 ,本区在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寒冷干燥 ,东亚冬季风影响较明显 ,此时为堆积成沙期 ,自北至南堆积的砂粒渐细 ,砂层渐薄 ;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 ,东亚夏季风影响显著 ,此时为较明显的成壤期 ,表现在自北至南普遍可见发育较好的黑垆土层 ,且南部的成壤作用比北部好 ,土壤的厚度也大 ;全新世晚期至今 ,气候向干冷的方向转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全新世地层 粒度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西坝花岗岩体及其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成立 罗静兰 +1 位作者 李淼 王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388,共5页
通过秦岭西坝花岗岩体及邻区脉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探讨了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期间由全面碰撞转入陆内造山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 :西坝花岗岩体及花岗斑岩脉具类似于埃达克质岩高 Sr( Ba) ,低 Y和 Yb,以及高 Sr/Y,La/Yb,Eu... 通过秦岭西坝花岗岩体及邻区脉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探讨了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期间由全面碰撞转入陆内造山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 :西坝花岗岩体及花岗斑岩脉具类似于埃达克质岩高 Sr( Ba) ,低 Y和 Yb,以及高 Sr/Y,La/Yb,Eu异常微弱的地球化学特征 ,反映其形成于地壳厚度增大的地质背景 ;闪长玢岩脉代表地壳减薄背景的产物。它们的形成指示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到燕山早期地壳增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坝花岗岩体 花岗斑岩脉 地球化学 地壳增厚 东秦岭 深部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