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就诊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海 马晓华 +3 位作者 吕娜 刘小星 边巴次仁 宋春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0-415,共6页
目的了解西藏阿里地区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所致疾病慢性化进展的现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 043名藏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sAg阳性率以及乙型肝炎慢性化进展致肝硬化... 目的了解西藏阿里地区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所致疾病慢性化进展的现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 043名藏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sAg阳性率以及乙型肝炎慢性化进展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阿里地区乙型肝炎进展致不良肝病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阿里地区藏族人群总体HBsAg阳性率为18.01%(368/2 043),其中男性HBsAg阳性率为17.13%(185/1 080),女性为19.0%(183/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5);农牧民HBsAg阳性率为23.26%(217/933),高于城镇居民的13.60%(151/1 110)(χ2=31.91,P<0.05)。HBsAg阳性人群中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细胞癌分别占64.13%(236例)、16.58%(61例)、10.60%(39例)及8.70%(32例)。40~49岁为肝硬化代偿期发病高峰,50~59岁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原发性肝癌发病高峰。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患者母亲HBsAg阳性、对乙型肝炎不了解、饮酒、生活习惯不规律、未规律治疗是阿里地区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原发性肝癌等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均P<0.05,均OR>1)。结论阿里地区藏族人群中HBsAg阳性率高,慢性化进展迅速,不良肝病结局发生率高。应进一步加强预防干预,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及随访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地区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肝癌 慢性化进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变化及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慧通 谢亚男 +5 位作者 杨艳丽 王乔峰 赵泽 丁素真 李洋 王振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65,共2页
目的观察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淀粉酶(AMS)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利用110 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于电击后即刻、153、0 min、1、2、3、4、5、6、78、h,分别采集电击组大鼠和空白... 目的观察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淀粉酶(AMS)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利用110 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于电击后即刻、153、0 min、1、2、3、4、5、6、78、h,分别采集电击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动脉血进行AMS全自动生化分析。结果电击组大鼠血AMS在电击损伤早期升高不明显,15 min后开始明显上升,至3 h组达峰,其水平约为空白组的1.4倍。此后逐渐下降,于8 h时接近空白组水平。结论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AMS水平发生一定的规律性改变;AMS可作为无明显电流斑电击损伤鉴别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损伤 大鼠血清淀粉酶 生化分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利侠 李芒会 +1 位作者 张华 党淑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16例深部真菌感染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51.7±66.5 pg/mL,明显高于正常非深部真菌感染组8.6±25.2 pg/mL(P<0.05),且比传统培养方法快速、准确。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萍 唐兴 +5 位作者 崔龙彪 张斌 王虹 姜金波 白国艳 印弘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4-132,共9页
目的:本研究以磁共振成像(MRI)为参考标准,评价了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的能力,并评估了MR图像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神经发育异常可能的孕妇共计263例,对其胎儿头颅MR图像进行评估。结果:胎儿MRI... 目的:本研究以磁共振成像(MRI)为参考标准,评价了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的能力,并评估了MR图像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方法: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神经发育异常可能的孕妇共计263例,对其胎儿头颅MR图像进行评估。结果:胎儿MRI累计诊断25例ACC,其中24例未被超声检查发现。超声检查诊断ACC的准确性为91%。另外,MRI发现了3例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ACC,即非典型泪滴征。结论:与超声检查相比,MRI检测ACC更加准确。非典型泪滴征是ACC少见且特殊的MRI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声 胎儿 胼胝体发育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特异性抗体、抗Hp-CagA抗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5
作者 于伟 赵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7期1543-1546,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特异性抗体、抗Hp-CagA抗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19例作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含量及脂质代谢指标、血小板功能指标、炎症介质...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特异性抗体、抗Hp-CagA抗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19例作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含量及脂质代谢指标、血小板功能指标、炎症介质含量的差异,经相关性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含量与冠脉病变的内在联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脂质代谢指标TC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apoA1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血小板功能指标P-selectin、PAF、PDGF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炎症介质hs-CRP、IL-8、IL-17、TNF-α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的含量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pIgG、抗Hp-CagA-IgG的含量异常增高,且具体含量与冠脉病变存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Hp特异性抗体 抗Hp-CagA抗体 血小板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噻利对临床常见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宏斌 杨启文 +29 位作者 徐英春 陈民钧 赵颖 王贺 胡云建 倪语星 孙景勇 杨青 孔海深 何林 吴伟元 叶惠芬 杨银梅 季萍 朱震宏 任健康 张利侠 孙自镛 朱旭慧 童明庆 赵旺胜 梅亚宁 刘勇 张智洁 段琼 李丹 刘蓬蓬 王晶 韩丽霞 胡大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56-263,共8页
目的评价头孢噻利和其他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8年15所教学医院收集的849株非重复的临床分离菌株。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利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 目的评价头孢噻利和其他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08年15所教学医院收集的849株非重复的临床分离菌株。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噻利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以及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62.9%~100%,头孢噻利对这些菌的MIC50为0.016~4 mg/L;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32.4%~54.5%,头孢噻利对这些菌的MIC50为8~32 mg/L。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54.5%,本品对其的MIC50为4 mg/L,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的敏感率为45.5%,本品对其MIC50为16 mg/L,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本品的敏感性较差。MSSA对头孢噻利的敏感率为100%,本品对其的MIC50为1 mg/L,MRSA对本品的敏感率为17.1%,本品的MIC50为16 mg/L。PSSP、PISP和PRSP对本品的敏感率分别为87.2%、40.5%和51.6%,该药对上述菌株的MIC50分别为0.016、4和1 mg/L,优于头孢吡肟。结论头孢噻利对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保持很高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头孢噻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头孢吡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利 药敏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
7
作者 梁导艳 郭春艳 +3 位作者 王莉 孙晶莹 封青 赵向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拟和ELISA阻断实验研究流感病毒血凝素(HA)B细胞抗原表位,建立病原微生物表位检测新方法。方法以2009年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作为免疫原,采用常规杂交瘤融合、筛选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应用ELISA、血凝抑制试验(HI)...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拟和ELISA阻断实验研究流感病毒血凝素(HA)B细胞抗原表位,建立病原微生物表位检测新方法。方法以2009年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作为免疫原,采用常规杂交瘤融合、筛选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应用ELISA、血凝抑制试验(HI)及Western blot法鉴定获得mAb的特性。以获得的mAb为工具,联合应用ELISA阻断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方法预测H1N1流感病毒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获得4株抗H1N1流感病毒HA抗原的mAb,通过ELISA阻断实验将HA的B细胞抗原表位分为两类,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发现4株抗体能与HA上的两类表位相结合。结论计算机模拟和ELISA阻断实验的结果一致,建立了用于预测其他病原微生物表位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流感病毒 单克隆抗体(mAb) 抗原表位预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何小亮 黄晓霞 +6 位作者 王翠 强跳 孔花娟 何三军 汤进 何宝明 罗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0-604,共5页
目的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汉中地区最大规模三级甲等医院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2例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中,男性49例,女... 目的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汉中地区最大规模三级甲等医院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2例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8.7±20.3)岁;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升高。15.3%患者住院期间行侵袭性操作,多数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糖尿病。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来源于胃肠道、上颌面部、皮肤软组织、腹腔内组织等,复数菌感染共29例,以合并大肠埃希菌等胃肠道菌群多见。脓液分离得72株咽峡炎链球菌群,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均<5%,而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均>70%。经治疗70例预后良好,死亡2例。结论咽峡炎链球菌群化脓性感染与侵袭性操作有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咽峡炎链球菌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并对病灶进行外科治疗或脓肿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感染 咽峡炎链球菌群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血清中GPC3和GP73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新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周万富 郑艳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9期1766-1769,共4页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中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新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中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新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中GPC3、GP73的含量以及肝癌病灶、癌旁病灶内GPC3及GP73的含量、血管新生基因及上皮间质转化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C3、GP7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病灶中GPC3、GP73的含量显著高于癌旁病灶且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C3、GP73的含量与肝癌病灶中GPC3、GP73的含量呈正相关;肝癌病灶中SULT2B1、VEGF、Ang-2、Shh、Twist、N-cadherin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病灶且与血清中GPC3、GP73的含量呈正相关,TUM5、Foxg1、E-cadherin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病灶且与血清中GPC3、GP73的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肝癌患者血清中GPC3和GP73含量的升高与病灶内血管新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加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 高尔基体糖蛋白-73 血管新生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兴 白国艳 +4 位作者 王虹 印弘 张艰 徐肖攀 康晓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0-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肺部MRI检查及EGFR基因检测的74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证实EGFR突变型32例,野生... 目的:探讨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表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肺部MRI检查及EGFR基因检测的74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证实EGFR突变型32例,野生型42例。MRI序列包括T_(2)WI、DWI及ADC图。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CEA、Ki-67、位置、最大直径和病理分级。分别在T_(2)WI、DWI和ADC图上于肿瘤最大截面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共提取1404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Student-t检验和基于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SVM-RFE)策略进行特征优选后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选取16个最优纹理特征构建EGFR表型预测模型,其预测EGFR突变型的敏感度为53.1%,特异度为92.9%,符合率为75.7%,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性别因素构建模型,预测符合率提高到78.9%。结论: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腺癌的EGFR基因表型,为术前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风险分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