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患者,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将60例肺穿刺活检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患者,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将60例肺穿刺活检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A组为100 kV,噪声指数(NI)=15;B组NI=45,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在常规剂量组中首次和末次全肺扫描分别采用A、B组参数扫描,用于评价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改善图像质量潜能。A组中首次全肺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权重为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50%ASIR-V)重建,末次全肺扫描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3种强度(DLIR-L、DLIR-M、DLIR-H)重建图像。分别测量脊柱旁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CT值和SD值,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比A、B两组的患者基线特征、穿刺过程中总的辐射剂量、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种不同条件下重建图像在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SNR和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显示,DLIR-H图像与50%ASIR-V图像在肌肉、脂肪、血管SD和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P vs DLIR-H和DLIR-L vs DLIR-H组的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总辐射剂量相比,B组总辐射剂量减少约93.6%(P<0.001)。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穿刺需要,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结合DLIR重建,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且不影响穿刺安全性和病理阳性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采用定量CT联合MRI扩散加权成像(MR-DWI)预测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评估二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47例经EGFR基因检测的肺腺癌患者,其中EGFR突变19例,未突变28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接受CT、MRI扫描,并取病...目的探讨采用定量CT联合MRI扩散加权成像(MR-DWI)预测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评估二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47例经EGFR基因检测的肺腺癌患者,其中EGFR突变19例,未突变28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接受CT、MRI扫描,并取病理活检。将CAD定量分析结果及ADC值进行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选预测EGFR突变的影响因子。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ADC值测量的一致性较好(ICC=0.978)。EGFR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肿瘤体积、ADC值均是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ADC值与体积二者较单独ADC值、体积可提高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敏感度(84.2%vs 50.0%vs 64.3%)及AUC(0.805 vs 0.674 vs 0.701)。结论肿瘤体积、MR-DWI ADC值可用来无创的预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联合二者可提高预测能力,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影像学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 探讨基于CT获得的心肌应变(MS)参数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早期左室功能的可行性,以及该参数区分这两种疾病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心脏冠状...目的 探讨基于CT获得的心肌应变(MS)参数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早期左室功能的可行性,以及该参数区分这两种疾病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呈阴性的205例成年受试者。依据各组纳入及排除标准将受试者分为HCM组(n=70)、HHD组(n=65)和健康对照组(n=70)。采用后处理软件对3组的左室形态学特征、传统心功能参数以及MS参数进行了量化,比较参数的差异,以及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能力。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HCM与HHD组的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9.25±1.68 vs 15.32±1.67 vs 18.01±2.24;56.64±19.57 vs 86.90±12.31 vs 106.27±19.56,P<0.001),而MS绝对值则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心肌整体周向应变,-25.80±3.74 vs-23.00±4.49 vs-21.03±4.97;心内膜下整体周向应变,-40.95±8.13vs-35.86±7.90 vs-31.85±9.16;心肌整体径向应变,81.26±37.76 vs 66.99±18.37 vs 55.31±23.19,P<0.001),其中以纵向应变降低最为显著(心肌整体纵向应变,-23.03±3.84 vs-19.86±2.22 vs-15.47±4.28;心内膜下整体纵向应变,-30.35±5.35 vs-25.01±3.62vs-21.92±8.16,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组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0(敏感度为97%,特异性为83%)。结论 基于CT所获得的MS参数可以用于精确评估HCM和HHD患者的早期左室功能损伤,其中以纵向应变的损伤最为显著。所得参数中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的组合模型在区分这两种疾病时效果最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3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患者,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将60例肺穿刺活检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和低剂量组(B组)。A组为100 kV,噪声指数(NI)=15;B组NI=45,其余扫描参数均相同。在常规剂量组中首次和末次全肺扫描分别采用A、B组参数扫描,用于评价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改善图像质量潜能。A组中首次全肺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权重为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V(50%ASIR-V)重建,末次全肺扫描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3种强度(DLIR-L、DLIR-M、DLIR-H)重建图像。分别测量脊柱旁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CT值和SD值,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比A、B两组的患者基线特征、穿刺过程中总的辐射剂量、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种不同条件下重建图像在肌肉、皮下脂肪及主动脉血管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SNR和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显示,DLIR-H图像与50%ASIR-V图像在肌肉、脂肪、血管SD和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P vs DLIR-H和DLIR-L vs DLIR-H组的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总辐射剂量相比,B组总辐射剂量减少约93.6%(P<0.001)。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穿刺需要,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病理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结合DLIR重建,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且不影响穿刺安全性和病理阳性率。
文摘目的探讨采用定量CT联合MRI扩散加权成像(MR-DWI)预测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评估二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47例经EGFR基因检测的肺腺癌患者,其中EGFR突变19例,未突变28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接受CT、MRI扫描,并取病理活检。将CAD定量分析结果及ADC值进行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选预测EGFR突变的影响因子。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ADC值测量的一致性较好(ICC=0.978)。EGFR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两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肿瘤体积、ADC值均是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ADC值与体积二者较单独ADC值、体积可提高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敏感度(84.2%vs 50.0%vs 64.3%)及AUC(0.805 vs 0.674 vs 0.701)。结论肿瘤体积、MR-DWI ADC值可用来无创的预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联合二者可提高预测能力,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影像学依据。
文摘目的 探讨基于CT获得的心肌应变(MS)参数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早期左室功能的可行性,以及该参数区分这两种疾病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呈阴性的205例成年受试者。依据各组纳入及排除标准将受试者分为HCM组(n=70)、HHD组(n=65)和健康对照组(n=70)。采用后处理软件对3组的左室形态学特征、传统心功能参数以及MS参数进行了量化,比较参数的差异,以及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能力。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HCM与HHD组的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9.25±1.68 vs 15.32±1.67 vs 18.01±2.24;56.64±19.57 vs 86.90±12.31 vs 106.27±19.56,P<0.001),而MS绝对值则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心肌整体周向应变,-25.80±3.74 vs-23.00±4.49 vs-21.03±4.97;心内膜下整体周向应变,-40.95±8.13vs-35.86±7.90 vs-31.85±9.16;心肌整体径向应变,81.26±37.76 vs 66.99±18.37 vs 55.31±23.19,P<0.001),其中以纵向应变降低最为显著(心肌整体纵向应变,-23.03±3.84 vs-19.86±2.22 vs-15.47±4.28;心内膜下整体纵向应变,-30.35±5.35 vs-25.01±3.62vs-21.92±8.16,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组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0(敏感度为97%,特异性为83%)。结论 基于CT所获得的MS参数可以用于精确评估HCM和HHD患者的早期左室功能损伤,其中以纵向应变的损伤最为显著。所得参数中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的组合模型在区分这两种疾病时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