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医学心悟》对《伤寒杂病论》理论的发挥
- 1
-
-
作者
王永杰
王宗柱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2006年第5期61-62,共2页
-
文摘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为一“医学入门”书,书中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对《伤寒杂病论》有很多发挥。诸如在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伤寒治法、类中直中、内伤外感致病等方面的发挥尤为突出。
-
关键词
程国彭
医学心悟
张机
伤寒杂病论
文献研究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析
被引量:7
- 2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95年第2期12-13,共2页
-
文摘
通过归纳分析《伤寒论》中要求去滓再煎的方证后认为,去滓再煎的目的意义有二:其一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不偏不烈,而有利于发挥调和脏腑功能、和解少阳枢机之作用;其二可使药液浓缩,减少每次服药量,以减轻患者服药的痛苦,发挥较强的治疗作用。
-
关键词
伤寒论
去渣再煎
煎法
中医药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6期3-5,共3页
-
文摘
《伤寒论》34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综观古代医家及现代数版《伤寒论》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对该条原文的解析均不太一致。故有提出探讨之必要。概括起来看,对本条原文认识的分岐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原文应分作两节理解,主要讨论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的两种证治。在原文句读上,从“表未解也”处断开。前节叙述太阳桂枝证,当汗不汗而误下,致伤肠胃,表邪下迫肠道,因而下利不止。若脉象急促或短促者,知胃肠虽伤,正气仍能奋起抗邪,外邪尚未全陷于里,原有的桂枝证仍在,故曰“表未解也”。既然因表邪未解。
-
关键词
桂枝证
伤寒论研究
误下
太阳病
表邪
脉促
葛根黄芩黄连汤
喘而汗出
里热
表里同病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被引量:2
- 4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3年第2期4-5,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脉阴阳的含义可归纳为三种:1.作为辨脉之总纲,将复杂的脉象区分为阴阳两大类;2.寸口分阴阳,寸部所得为阳脉,尺部所得为阴脉;3.以脉位深浅分阴阳,浮取为阳沉为阴。
-
关键词
脉
阴阳
伤寒杂病论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疑难证候辨析方法浅探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2年第1期19-21,共3页
-
文摘
《伤寒论》对疑难证候的辨证分析,方法灵活,细致入微。本文将其初步归纳为从特征入手、抓住主证;动态观察、注意病史;对比分析、鉴别异同;试探诊治、实践验证等四个方面。在临床应用时,仲景常根据病情需要,或单独使用,或几种联合使用,以使认识全面、结论准确。探讨《伤寒论》疑难证候辨证分析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启发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及提高诊疗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疑难病
证候辨析
伤寒杂病说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辨证思想勾要
- 6
-
-
作者
张玉英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4期12-13,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学紧密结合的经典著作。一部伤寒论主要突出了辨证论治,其写作形式、思维结构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其独道之处。现略谈其辨证论治过程中突出的几个特点,以供读者参考。一、辨证思维纵观《伤寒论》全书,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自发的存在于六经辨证的过程中。《伤寒论》虽系古代文献,然确是数千年间医疗实践之真实记录。其意味着对疾病本来面目的认识,而未附加任何主观成份,因此能正确地反映疾病的自然特性和药物配伍的规律性,而不带一点神密因素。但仲景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材料收集者,他提供的已经不是原始性医疗活动中的资料,纯粹是经验所得的成果。仲景总结了前人所证实的有效经验和事实。
-
关键词
伤寒论
辨证思想
六经辨证
药物配伍
辨证思维
医疗实践
临床实践
思维结构
六经病
收集者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论》厥阴病篇质疑两则
- 7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1年第3期9-11,共3页
-
文摘
通过考证分析,指出:1.乌梅丸制做方法“……乌梅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中,“五斗米”应为“五升米”之误;“饭熟捣成泥”当是“饭熟取捣成泥”。意即将乌梅蒸于五升米(约860g)下,以米饭蒸熟为度,取出乌梅,捣烂如泥状。2.当归四逆汤中之通草,唐以前古医籍所载之通草,皆实为今之木通;且木通的功效与当归四逆汤配伍通草旨义相符,故该方之通草应是今之木通无疑。
-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
木通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 8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7年第1期8-10,共3页
-
文摘
《伤寒总病论》是北宋医家疣安时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该书不仅系统论述仲景伤寒六经病证的证治,而且阐发了时行温病之概念、发病特点、证候治法及方药。补仲景之未备,对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温病学
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被引量:5
- 9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96年第3期10-12,共3页
-
文摘
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选用药性、功效不同,甚至属配伍禁忌的药物相伍,取其互相制约,反佐或相激,从而发挥相成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寒热并用、补泻兼旋、升降相因、散收相合、刚柔相济、反药相伍等六方面,分析经方对相反相成配伍法的应用,借以说明该法的配伍特点和应用规律。
-
关键词
经方
方剂
相反相成
配伍
-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从经方谈汤剂的煎法
被引量:9
- 10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8年第3期6-8,共3页
-
文摘
汤剂的煎药法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方剂的疗效。本文从汤剂煎药溶媒的选择、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以及煎煮的具体操作等方面,归纳、分析经方汤剂的煎药法。
-
关键词
方剂
经方
汤剂
煎经法
-
分类号
R283.3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苦参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杜治宏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5期22-24,共3页
-
文摘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根。别名野槐、苦骨,又名地槐。其性味苦寒,归属于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等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拟结合历代有关文献和目前的一些资料,谈谈苦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一、历代诸家阐述: 苦参一药,首载《神农本草经》中品,谓其:“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对此清代徐灵胎在《本草经百种录》中认为:“此以味为治也。苦入心,寒除火,故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按补中二字,
-
关键词
结气
清热燥湿
苦骨
神农本草经
野槐
槐属植物
SOPHORA
症瘕积聚
逐水
flavescens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讨论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陕西中医函授》
1993年第6期40-42,共3页
-
文摘
通过分析原文,以方药测证,以及结合临床实践反证,本文认为邪入少阳,胆火内郁,兼太阴(脾肺)虚寒,水饮内聚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基本病机。
-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病机
方剂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 13
-
-
作者
董正华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
-
出处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5期15-15,共1页
-
文摘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清宣肺热之功效,主治邪热壅肺之喘逆证。高等中医院校《方剂学》讲义却将其列于解表剂——辛凉解表剂类,似与《伤寒论》原意不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同一问题在不同学科讲解不统一,造成前后矛盾,使学者无所适从。故有展开讨论、统一认识的必要。麻杏甘石汤在《伤寒论》中见于两处(63条、162条),两条原文叙证相同,仅成因略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关键词
麻杏甘石汤
辛凉解表剂
伤寒论
喘逆
桂枝汤
邪热
清热剂
表邪
宣肺
《方剂学》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