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瓜白粉病生物防治对农业旅游区生态安全与游客感知的协同调控
1
作者 张雪萍 周子恺 +2 位作者 杨文佳 吴奕琪 刘欣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5,共12页
[目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因游客密集、采摘频率高及化学农药使用受限,面临黄瓜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防控与生态安全协同的难题。本研究旨在筛选兼具高效控病、环境友好且符合游客体验需求的生物农药,探明其作用机制及综合效益,为生... [目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因游客密集、采摘频率高及化学农药使用受限,面临黄瓜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防控与生态安全协同的难题。本研究旨在筛选兼具高效控病、环境友好且符合游客体验需求的生物农药,探明其作用机制及综合效益,为生态敏感区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长三角典型农业旅游示范区开展,选取10种生物农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动态监测病情指数、病情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果实品质(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等)及440名游客的感知评价(景观美观度、环境舒适度、采摘行为),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结果]所有生物农药处理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CK),但作用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植物源药剂综合表现最优,其中蛇床子素和苦参碱防效持续稳定,末次施药21 d病情指数较CK降低59.9%~62.1%,AUDPC减少68.6%~69.3%,二者可能通过提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同步抑制POD活性等过激防御反应,实现增产21.3%~23.6%,同时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含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枯草芽孢杆菌防效的持效性不足但昆虫多样性评分最高,宁南霉素初期防效显著而后期衰退明显;矿物油受可能受到降雨冲刷和叶片生长的影响而防效波动较大。游客感知数据显示,植物源药剂处理区病斑可见度评分较CK降低60.7%~66.7%,采摘量提升106.7%~124.7%。[结论]1%蛇床子素水乳剂和2%苦参碱可溶液剂实现了对黄瓜白粉病的持续控制,并提升了黄瓜产量与品质改善,其病斑可见度和生态安全性契合农业旅游区需求。建议配套病害可视化监测与游客交互导览系统,推动生态防控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黄瓜白粉病 生物安全 旅游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松针提取物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大脑神经元的改善作用
2
作者 何九军 陈文东 王昱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目的】探讨马尾松松针提取物(PNE)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大脑神经元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只健康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PNE低剂量组、PNE中剂量组和PNE高剂量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用PNE(200 mg/kg、400 mg... 【目的】探讨马尾松松针提取物(PNE)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大脑神经元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只健康小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PNE低剂量组、PNE中剂量组和PNE高剂量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造模同时用PNE(200 mg/kg、400 mg/kg、800 mg/kg)进行灌胃干预。食饵迷宫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生物显微技术观察大脑皮层结构的变化,比色法检测大脑皮层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脑皮层白细胞介素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Western-blotting检测大脑皮层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AMPK、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结果】PNE使衰老小鼠食饵迷宫试验的错误次数及总测试时间明显降低(P<0.05),大脑皮层病理变化得到改善;大脑皮层SOD、CAT、GPx、ChAT活性显著升高,IL-1β、TNF-α和MDA含量及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5)。此外,PNE干预后,小鼠大脑皮层Nrf2、HO-1、p-AMPK/AMPK表达显著增加(P<0.05),Keap-1、p-mTOR/mTOR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PNE能够改善D-半乳糖致衰小鼠大脑神经元损伤并提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炎症因子分泌、调节AMPK/mTOR和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针提取物 衰老 大脑 D-半乳糖 AMPK/mTOR信号通路 Nrf2/HO-1信号通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万寿菊农艺性状对不同光周期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强 田凤鸣 +4 位作者 叶文斌 王永斌 刘琼 杨小录 王得宁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1,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光周期对万寿菊全生育期各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分析各农艺性状指标与光周期的关系,确定万寿菊生长的适宜光周期以增产避害,本试验在温室中采用LED光源模拟三种光周期环境(光照16 h/黑暗8 h,Long-day,LD处理;光照12 h/黑暗12... 为了探究不同光周期对万寿菊全生育期各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分析各农艺性状指标与光周期的关系,确定万寿菊生长的适宜光周期以增产避害,本试验在温室中采用LED光源模拟三种光周期环境(光照16 h/黑暗8 h,Long-day,LD处理;光照12 h/黑暗12 h,Natural-day,ND处理;光照8 h/黑暗16 h,Short-day,SD处理),以盆栽万寿菊为对象,研究不同光周期对不同生长时期(二叶期到五叶期即V2期至V5期、顶花可见期和花期)万寿菊农艺性状和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D相比,LD、ND处理均推迟万寿菊的开花时间,但其营养生长充分且旺盛,侧芽数量较多,生产切花的潜力提高。随着光周期延长,LD、ND处理单花直径、鲜重、干重以及舌状花瓣数量均显著高于SD,叶黄素含量则为LD>SD>ND。综上看出,万寿菊为兼性短日照植物,SD光周期下虽提前开花,但因其对光周期敏感性较低,各农艺性状表现欠佳;LD处理能显著提高万寿菊营养生长水平,并增加花朵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可对万寿菊光周期因素的适应性提高及温室万寿菊切花生产潜力的发掘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周期 盆栽万寿菊 农艺性状 叶黄素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