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毛燕俊 颜科宇 +5 位作者 陈正发 段青松 胡燕梅 王道祥 杨晓峰 董辰晨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6,共12页
[目的]探究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的影响及耦合协同机制,为红壤坡耕地通过优化耕作措施调控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布设覆膜耕作(PM)、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和传统耕作(CT)4种耕作措... [目的]探究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的影响及耦合协同机制,为红壤坡耕地通过优化耕作措施调控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布设覆膜耕作(PM)、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和传统耕作(CT)4种耕作措施试验小区,采用精细化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研究手段,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探析降雨侵蚀过程不同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有机碳流失/淋失的影响机制。[结果]地表径流和壤中流量大小关系分别为PM>DT>CT>RT、RT>CT>DT>PM,其中,PM、RT、DT和CT小区地表径流分别占总径流量的60.6%、34.9%、53.4%、45.8%,PM、DT产流形式以地表径流为主,RT、CT以壤中流为主。降雨过程产流产沙及有机碳流失/淋失均受耕作措施、生育期和降雨强度三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1),其中,DT侵蚀产沙总量最大,较其他耕作措施增大2.00~8.28倍(p<0.05),不同耕作措施和生育期的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总量关系分别为DT>CT>PM>RT,穗期>花粒期>苗期,RT可显著抑制有机碳流失/淋失,较其他耕作措施减少4.9%~52.8%(p<0.05)。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中有机碳流失/淋失量分别为总损失量的56.1%、18.1%和25.8%。SEM分析表明,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均可通过影响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侵蚀泥沙量进而对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地表径流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侵蚀泥沙量和壤中流量。[结论]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是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的主要途径,RT在减少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量、侵蚀泥沙量及阻控土壤有机碳的流失/淋失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可作为红壤坡耕地耕作管理中的优先推广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水土流失/淋失 红壤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地表径流 壤中流 降雨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近30年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约翰 李柏霖 +2 位作者 许蓝兮 汤少凡 李建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0-90,共11页
水域面积是反映水资源状况和水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利用PIE-Engine遥感计算云服务平台,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采用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指数,分... 水域面积是反映水资源状况和水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利用PIE-Engine遥感计算云服务平台,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采用NDWI(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指数,分析了昆明市水域面积的长时序变化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昆明市的水域面积近30年来整体上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后增加的动态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扩张、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市 PIE-Engine 水域面积 ND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