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气与页岩气耦合成藏机制及其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1
作者 周能武 初众 +8 位作者 卢双舫 张鹏飞 王民 林子智 王军杰 姜新雨 刘阳 陈国辉 李文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0-1214,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相生,互相影响,但过去多将二者单独研究,未能系统剖析二者的共生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泥页岩和砂砾岩互层为研究对象,将滞留成藏的页岩气与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视为致密层系气一起解剖。在明确致密层系中烃源岩生-排气和储层储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三分烃源岩”和“四分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考虑砂/泥比配置,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来阐明不同级别源-储配置条件的致密层系中,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时的资源量分配和分布规律,从而认识致密气和页岩气的互补或共富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类型可划分为24种,其中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低于/等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致密气和页岩气的共富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高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和紧邻烃源岩致密气富集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Ⅲ级、Ⅳ级致密储层和任意砂/泥比组合形成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而致密气贫乏区;由Ⅲ级烃源岩、任意级别致密储层和砂/泥比组合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和致密气共贫区。沙河子组致密气和页岩气具有整体共富、局部互补的特征,主要富集区在北部安达—宋站地区,但是二者甜点并非完全重合,建议在达深24井区和宋站区域试着进行联合开发,其余区域以致密气开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成藏 全油气系统 致密气 页岩气 成藏机制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3
作者 莫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朱文慧 黄志龙 王媛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940,共20页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岩相 优质储层 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盆地水力破裂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茹 付晓飞 +4 位作者 范彩伟 靳叶军 王升 王海学 罗静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深入研究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的关键。为此,在明确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的基础上,以岩石破裂准则为理论依据,利用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确定水力破裂模式,厘定了地层水力破裂条件;最终结合超压演化,分析了水力破裂动态演化过程对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断裂、亚地震断裂和裂缝共同构成了LD-A气田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控制了输导体系的启闭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天然气能否规模富集。(2)LD-A气田的中深层发育张性水力破裂,其中LD-A1气区现今黄流组顶部处于水力封闭状态,梅山组顶部处于水力渗漏状态;LD-A2气区和LD-A3气区上中新统黄流组顶部和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现今均处于水力封闭状态。(3)LD-A气田的水力破裂演化存在封闭—破裂—封闭型(LD-A1气区与LD-A2气区)和持续封闭型(LD-A3气区)2种类型,不同的水力破裂演化过程导致了天然气在不同层位砂体差异性充注和富集。结论认为,LD-A1气区与LD-A2气区浅层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上中新统黄流组优质砂体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对象,LD-A3气区应在埋藏更深的梅山组砂岩中寻找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乐东斜坡区 超压 水力破裂 输导体系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不同地区中—下侏罗统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易卓 黄志龙 +4 位作者 冯伟平 屈童 赵珍 张莉莉 潘永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4,共13页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油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饱和烃、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三个地区的油页岩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芴系列化合物、烷基二苯并噻吩、烷基二苯并呋喃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指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沉积环境的还原性最强盐度最高、西长梁油页岩次之、长蛇山油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相对最弱、盐度最低;根据三环萜烷、规则甾烷分布特征及甾藿比,指示了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西长梁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并有混源特征,长蛇山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混源为主;利用甾烷、烷基萘、烷基菲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综合研究发现西长梁地区油页岩达到低成熟阶段,胜利河及长蛇山地区油页均已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生油潜力最大,是未来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油页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母质来源 沉积环境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复杂油水层成因分析与测井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为例
6
作者 姚东华 陈言 +2 位作者 许承武 孙先达 潘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0,共11页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弱地质信号增加测井解释的多解性,油水层识别难度大。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流体性质及其赋存状态实验,分析研究区复杂油水层成因;采...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弱地质信号增加测井解释的多解性,油水层识别难度大。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流体性质及其赋存状态实验,分析研究区复杂油水层成因;采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储层物性、含油性测井解释模型,采用交会图版法和随机森林法建立流体性质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黏土矿物附加导电、碳酸盐胶结物和炭质沥青堵塞孔隙、原油以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形式存在,是研究区延长组6段致密油储层油水关系复杂的主要因素;采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的储层物性、含油性测井解释模型,可提高储层参数计算精度;采用交会图版法可有效识别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包括含油水层);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的流体性质识别模型,可精确区分油层、一类油水同层(日产油2 t以上)、二类油水同层(日产油2 t以下)及水层(包括含油水层),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储层的经济开发和有效动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复杂油水层 孔隙结构 BP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延长组6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增压-增流协同机理
7
作者 李景伟 魏建光 +3 位作者 徐庆 李江涛 张德龙 谭科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0-668,共9页
为了明确影响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机理并优化注入参数,文中以大庆某浅层稠油油藏为例,开展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探索了关键参数对蒸汽吞吐、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CO_(2)辅助蒸汽... 为了明确影响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机理并优化注入参数,文中以大庆某浅层稠油油藏为例,开展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探索了关键参数对蒸汽吞吐、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的关键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注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注汽量越大,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越好;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含油饱和度越高,CO_(2)与蒸汽质量比越大,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越好。2)CO_(2)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为“增压”和“增流”协同作用,双重机理协同作用下,现场单井日产油可提高4倍以上。3)研究区在实施CO_(2)辅助蒸汽吞吐时需满足的条件为CO_(2)与蒸汽以段塞注入、CO_(2)周期注入量初期不超过100 t、CO_(2)与蒸汽质量比以1∶8为宜、尽可能早实施CO_(2)辅助蒸汽吞吐。研究结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CO_(2)辅助蒸汽吞吐 增压-增流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熟页岩电加热原位改质油气资源潜力数值模拟--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柳波 刘阳 +5 位作者 刘岩 贺君玲 高逸飞 王浩力 范晶 付晓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3-544,共12页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资源潜力进行预测。嫩江组各段总体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是以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嫩江组一、二段古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体,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其中嫩一段烃源岩综合品质最好,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岭凹陷新北—大安地区。通过原位电加热模拟可以推断,2 k W加热功率下,页岩温度上升迅速,在加热4年后温度可达到600℃以上;1 kW加热功率下,则需要约8年。有机质转化率在加热到第五年时已经接近100%,达到原位改质最大资源丰度;加热至第五年末,在2 kW功率下,嫩一段页岩可产生的页岩油资源量为245.02×10^8t,嫩二段为65.89×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低熟页岩油 有机非均质性 热传导 温度场 生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志军 张国青 +3 位作者 崔春雪 暴赫 任帅 王静怡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针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下限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页岩油储量计算及高效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新义深9、利页1、樊页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N_(2)吸附、高压压汞、物性测定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寸表征... 针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下限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页岩油储量计算及高效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新义深9、利页1、樊页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N_(2)吸附、高压压汞、物性测定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寸表征,并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压汞排驱压力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试油法确定页岩储层的物性下限。研究表明:N_(2)吸附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小孔,研究区孔隙形态主要有墨水瓶形、过渡形及平板状夹缝形,主要发育纳米级孔隙,孔隙半径为1.50~40.00 nm,平均孔隙半径为16.00 nm;高压压汞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中孔和宏孔,孔喉半径为0.03~66.13μm;综合计算页岩储层孔隙度下限为1.30%~3.82%,渗透率下限为0.03~0.12 mD,最小流动孔喉半径为14.60~23.50 nm,平均值为17.76 nm。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页岩油的储量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物性下限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松泽 魏建光 +3 位作者 周晓峰 李江涛 周润楠 陈映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1,共4页
以超临界CO2和页岩气为研究对象,针对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论述了CO2压裂技术和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被视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页岩气藏开发方式,能够实现对页岩气... 以超临界CO2和页岩气为研究对象,针对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论述了CO2压裂技术和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被视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页岩气藏开发方式,能够实现对页岩气的有效开采。CO2不仅可以高效率驱替页岩气,还可代替水介质进行压裂增产作业,同时巧妙地将CO2这种温室气体埋存于页岩储层中实现地质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页岩储层中CO2地质封存与页岩气开采的一体化,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CO2 压裂 CO2置换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岩相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帅 刘皓天 +4 位作者 姜新雨 卢双舫 周能武 李文镖 李柏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4-1006,共13页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页岩岩相类型不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技术手段,明确了...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页岩岩相类型不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技术手段,明确了二叠系茅口组四段-吴家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发育高碳高硅类、高碳低硅类、低碳高硅类、高黏土类和灰质混合类共5种岩相类型;②高碳高硅类岩相储集特征以微孔-小孔为主,高碳低硅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微孔为主,低碳高硅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小孔-中孔为主,高黏土类页岩储集特征以中孔-大孔为主;灰质混合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大孔为主;③高碳高硅类岩相孔隙度、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其次为高碳低硅类、高黏土类和低碳高硅类,灰质混合类岩相最小;④微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控制,微孔体积与有机质含量成正比,小孔体积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成正比,中孔体积与黏土矿物含量成正比,大孔基本不发育;⑤综合岩相发育占比和储集特征认为,高碳高硅类和高碳低硅类岩相是最优质的岩相类型,高黏土类和低碳高硅类次之,灰质混合类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页岩 储集特征 茅口组四段 吴家坪组 红星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储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阳 刘彦成 +4 位作者 林利明 周能武 王子轶 卢双舫 乔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8-139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在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下,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勘探效果。根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数据,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开展了系...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在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下,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勘探效果。根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数据,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岩芯孔渗测试,高压压汞测试,表征了研究区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结合探井产气特征,依据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及浮力平衡法确定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致密上限。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现今正处于中成岩A-B演化阶段,压实和各类胶结作用的差异发育是导致储层非均质强的原因。根据致密储层成岩改造的差异划分出5种成岩相:绿泥石包裹相、溶蚀相、石英胶结相、混合胶结相及致密相。根据成储界线划分出:常规储层、Ⅰ级致密储层、Ⅱ级致密储层、Ⅲ级致密储层。常规储层与Ⅰ级致密储层对应致密上限,常规储层主要包括以绿泥石包裹相和溶蚀相,Ⅰ级致密储层以溶蚀相为主,混合胶结相次之;Ⅱ级致密储层和Ⅲ级致密储层对应有效渗流下限,Ⅱ级致密储层以溶蚀相和混合胶结相为主,Ⅲ级致密储层以混合胶结相和致密相为主。其中常规储层和Ⅰ级致密储层是最具潜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成像与核磁共振测井的古龙页岩油储层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汤天知 李庆峰 +4 位作者 赵小青 由立志 王艳 闫学洪 徐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6,共8页
页岩油储层的块状、层状和纹层状沉积构造是古龙页岩油储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参数,而层状和纹层状页岩是优势有效储层。大庆油田古龙页岩中层状和纹层状页岩的矿物类型分为钙质和长英质,是否都是甜点有待确定。因此,利用测井资料,尤其是成... 页岩油储层的块状、层状和纹层状沉积构造是古龙页岩油储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参数,而层状和纹层状页岩是优势有效储层。大庆油田古龙页岩中层状和纹层状页岩的矿物类型分为钙质和长英质,是否都是甜点有待确定。因此,利用测井资料,尤其是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古龙页岩油储层精细评价是当务之急。以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技术为基础,基于TechLog平台的成层性分析技术,实现古龙页岩层理面密度值定量计算及地层沉积构造判别,并结合核磁共振测井的细粒组分细化T 2谱反演技术,实现对页岩储层不同沉积构造的流体可动性精细评价,形成了基于电成像测井分析页岩沉积构造、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可动流体、基于岩性扫描测井分析矿物组分含量的古龙页岩储层有效性“三组合”成像测井评价技术,并确定了长英质、钙质型纹层和层状页岩储层有效性的优劣,进一步明确了页岩有效储层的沉积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该研究方法为古龙页岩储层新井部署、老井复查和储量计算等提供了测井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核磁共振 古龙页岩 沉积构造 储层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成储界限及分级评价标准——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军杰 卢双舫 +5 位作者 林子智 周能武 张鹏飞 黄宏胜 郅琪 李柏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4,共12页
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部重要的致密气藏储层,其孔渗关系复杂,给成储界限的厘定和储层分级评价带来挑战。针对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采用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和力学平衡法厘定了理论下限、... 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部重要的致密气藏储层,其孔渗关系复杂,给成储界限的厘定和储层分级评价带来挑战。针对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采用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和力学平衡法厘定了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成储上限,根据不同成岩作用主控因素下的孔渗关系确定成储界限物性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划分储层类型,建立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并利用测井资料将分级评价标准进行应用,为研究区致密气甜点区优选提供依据。将沙河子组砂砾岩分为常规储层、Ⅰ—Ⅳ级致密砂砾岩储层和非储层,成储界限与分级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其中,常规储层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0.05×10^(-3)μm^(2);Ⅰ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8%~9%,渗透率为(0.01~0.05)×10^(-3)μm^(2);Ⅱ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5%~8%,渗透率为(0.001~0.01)×10^(-3)μm^(2);Ⅲ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3.5%~5%,渗透率为(0.2~1)×10^(-6)μm^(2);Ⅳ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2%~3.5%,渗透率为(0.05~0.2)×10^(-6)μm^(2);非储层的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小于0.05×10^(-6)μm^(2)。致密砂砾岩气产量受控于致密储层类型;Ⅰ级、Ⅱ级致密储层是致密气高产的有利层段;徐家围子断陷北部安达—宋站地区有利储层厚度较大,为致密气勘探开发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气 成储界限 分级评价 甜点评价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
15
作者 王婷婷 蒋静怡 +2 位作者 赵万春 秦依凡 李廷礼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1,共10页
在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岩石微观结构可知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其精度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岩性识别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首先,以ConvNeXt V2-T为核心特征提取网络,嵌入全局注意力机制,提升对... 在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岩石微观结构可知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其精度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岩性识别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首先,以ConvNeXt V2-T为核心特征提取网络,嵌入全局注意力机制,提升对全局特征的感知能力;然后,设计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对特征图进行有效融合;最后,使用Lion优化器代替原本的AdamW优化器以改进模型优化器,从而使速度更快、能够取得更好的泛化性能且更省内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及F1值平均值分别为96.1%、95.5%、96.2%、99.1%、95.8%;改进后的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可以实现岩石薄片图像的精准分类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ConvNeXt V2 全局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融合 Lion优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93
16
作者 柳波 孙嘉慧 +5 位作者 张永清 贺君玲 付晓飞 杨亮 邢济麟 赵小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1-535,共15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基于岩石矿物、岩心薄片、测试分析、测井数据及钻井地质等多种资料分析,对大型坳陷陆源碎屑湖盆细粒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储集物性和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基于岩石矿物、岩心薄片、测试分析、测井数据及钻井地质等多种资料分析,对大型坳陷陆源碎屑湖盆细粒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储集物性和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深湖—深湖区高有机质丰度薄片状页岩相相较于中有机质丰度块状泥岩相具有更好的生烃潜力,发育的页理缝在超压背景下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三角洲外前缘周期性变迁的沉积背景和发育的底流搬运沉积形成了纹层状页岩相发育区,中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相较于低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具有相对较好的生烃潜力,生成的石油微运移至砂质纹层富集。其中,具有超低渗透块状泥岩相作为顶底板封隔层、保存条件好、压力系数高、高有机质丰度薄片状页岩相发育的特定相序和区带是“页理型”页岩油富集的条件;处于生油窗并具有微距排烃条件、中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发育的特定相序和区带是“纹层型”页岩油富集的条件,且具有致密油-“纹层型”页岩油连片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纹层缝 层理缝 白垩系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长岭凹陷 页岩油 有机质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付晓飞 宋宪强 +3 位作者 王海学 刘海涛 汪顺宇 孟令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定断层圈闭形成时间有效性。基于歧口凹陷歧南地区已知油藏“断层泥比率-过断层压力差”定量关系求得断层侧向封闭临界断层泥比率为20%,构建基于“断距-砂地比与烃柱高度”关系定量评价图版。基于油藏精细解剖和储集层定量荧光示踪测试结果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盖层适用于泥岩涂抹系数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泥岩涂抹系数临界值为3.5;古近系东营组二段盖层适用于断接厚度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临界断接厚度为70~80 m。综合断层圈闭空间解释有效性、形成时间有效性、侧向封闭有效性、垂向封闭有效性等4个因素,建立歧口凹陷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图版,是断层圈闭风险性评价的依据。图15表1参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分段生长 封闭机理 再活动断层 有效性评价 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塔盆地复杂断块油田断层解释技术与应用
18
作者 陈国飞 石颖 +3 位作者 张世斌 高兴友 于波 王若羽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931,共11页
海塔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需要开展高精度井震结合断层识别技术研究,深化复杂断裂体系认识,指导断层区剩余油精细挖潜。针对断层地震多解性强、解释难度大的问题,从3个方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首先,利用谱反演−构造导向滤波叠... 海塔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需要开展高精度井震结合断层识别技术研究,深化复杂断裂体系认识,指导断层区剩余油精细挖潜。针对断层地震多解性强、解释难度大的问题,从3个方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首先,利用谱反演−构造导向滤波叠后解释性处理技术提高地震断层成像质量。其次,针对新老资料品质差异大的问题,按主频将地震资料划分为3个等级,即对于低主频资料,优选最大、最小曲率属性融合;对于中等主频资料,优选中频段30 Hz、低频段15 Hz和高频段50 Hz 3套单频数据体进行RGB模式融合;对于高主频地震资料,基于25 Hz优势频率体分别制作相干、倾角和方位角属性体进行色度-亮度-饱和度(HIS)模式融合。上述融合方法获取的新地震属性,均提高了相应品质地震资料的断层识别能力。最后,以断层分期解释思想为指导开展人工解释,解决多期交切复杂断裂系统断层解释的“切轴”问题。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复杂断裂带和小断层的刻画精度,关于断裂认识的新成果在指导断层区外扩井的部署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复杂断块油藏 解释性处理 谱反演 合成曲率属性 RGB分频属性 断层分期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中固体沥青的识别、演化路径及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柳波 王柳 +4 位作者 付晓飞 霍秋立 白龙辉 吕建才 王博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3-1184,共12页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组分类型差异是造成固体沥青演化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油前沥青多为原位固体沥青,而油后沥青和焦沥青则多为迁移固体沥青;②在未成熟—生油阶段早期,沥青质体、镜质体、惰质体可通过光学特性观察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藻类体可通过荧光特征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③扫描电镜下可有效识别原位和迁移固体沥青,受脂族结构减少、芳构化增强的影响,固体沥青反射率随着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④生油窗内的固体沥青主要发育残留孔、脱气裂缝和气泡孔3种次生孔隙类型,高成熟阶段的焦沥青发育海绵状孔隙;⑤扫描电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固体沥青的结构信息,用于有机质迁移路径、动力等微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固体沥青反射率 原生显微组分差异 固体沥青演化路径 储集空间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及对古环境恢复的作用——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为例
20
作者 潘永帅 柳波 +3 位作者 杨易卓 屈童 黄志龙 徐雄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0-549,共20页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全岩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测试分析以及薄片鉴定,研究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机制,恢复火山灰影响下的咸化湖相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芦二段由细粒凝灰质和碳酸盐两种组分混积形成,长英质和碳酸盐矿物总含量平均可达95%,属于广义上的相缘渐变混合沉积类型。大量热力学性质不稳定的盆缘火山灰物质在早期入水溶解和中、晚期脱玻化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下,向孔隙流体中释放出了高丰度的包括金属离子在内的多种营养性离子,对芦二段细粒混积岩中Ni,Co,S,P和Ga等元素产生了明显干扰,导致这些元素无法反映原始沉积环境信息。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筛选校正后的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芦二段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供给有限,湖水盐度极高且含氧量较低。火山活动对芦二段沉积环境起到了明显的调控作用,当火山由强烈喷发期向间歇期过渡时,气候炎热干旱程度增强,水体蒸发量增大,水体盐度增高,含氧量增加,沉积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 咸化湖相 蚀变作用 元素异常 沉积环境 芦草沟组 二叠系 条湖-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