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遥感数据的粤西陆架气旋涡特征
1
作者
王本栋
陈洁
+2 位作者
刘洞良
谢玲玲
李君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4,共8页
【目的】研究粤西陆架海气旋涡的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情况,为粤西涡旋演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1993―2023年绝对动力地形、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漂流浮标数据,利用统计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粤西陆架气旋涡...
【目的】研究粤西陆架海气旋涡的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情况,为粤西涡旋演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1993―2023年绝对动力地形、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漂流浮标数据,利用统计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粤西陆架气旋涡的基本特征。【结果】每年4―9月,在粤西陆架70 m以浅的海域存在一个准定常气旋涡,其中心位置约为111.1°E,20.8°N,空间尺度约为100 km,涡旋中心的海面高度较周边海域约低0.10 m。在年际尺度上,强厄尔尼诺(1997、2016年)事件发生时,粤西陆架气旋涡振幅相对较小(约为0),在弱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涡旋振幅相对较大(约为0.05 m)。此外,该涡旋振幅还表现出较弱的(<0.05 m)季节内变化。【结论】从遥感观测的视角给出粤西陆架海气旋涡存在的证据,气旋涡有较强的季节内、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气旋涡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涡旋
粤西陆架
广东沿岸流
绝对动力地形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晨
李君益
+1 位作者
郑全安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波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
寒潮
频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73—2023年湛江湾海岸线变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关焯强
李君益
+2 位作者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38,共14页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70年代的1.086上升到21世纪20年代的1.124。1973—2023年间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年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1992—2023年间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存在较大侵蚀。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岸线
分形维数
光学卫星影像
填海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的楚科奇陆架区流场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施旭东
李敏
+2 位作者
于婷
李丙瑞
谢玲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楚科奇海是北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为更好地了解北太平洋入流水在陆架区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93~2020年的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对楚科奇陆架区流场的空间分布和关键通道断面流场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平...
楚科奇海是北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为更好地了解北太平洋入流水在陆架区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93~2020年的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对楚科奇陆架区流场的空间分布和关键通道断面流场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平均结果显示,太平洋入流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后主要由汉娜德海谷、中央水道、巴罗峡谷和德朗海峡断面流出陆架,四支路径的流量占白令海峡入流的比例分别为50.3%、25%、16%和6.9%。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峡和德朗海峡断面流量的月变化在5月达最大,其余断面则在7月达峰值。德朗海峡断面西侧东南向沿岸流在秋季最强。5 m和30 m流速的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模态较为类似,体现了垂向结构的一致性。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均为同位相分布,且四支主要路径上呈现高值,其时间序列在冬夏半年呈反位相变化。第二模态主要体现陆架区西侧西伯利亚沿岸流场的上下半年呈反位相变化。将各断面的流量序列分解为与风相关的部分和非风因素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发现,气候态平均流量除德朗海峡处风起主要贡献外,其余断面均为非风因素对流量起正贡献而风起负贡献,非风因素引起的流量达0.23×10^(6)~1.33×10^(6) m^(3)/s,不过风和非风因素对各断面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气压场和风场季节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导致了东北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了楚科奇陆架中心区冬/夏半年北向流的弱/强。而春秋季主要分别是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东西位置变化对西伯利亚沿岸的流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
季节变化
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楚科奇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部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刘思萌
李君益
+2 位作者
叶小敏
谢玲玲
曾飞鸿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SST、降雨、风等环境因子对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近岸高、中央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16年为浓度峰值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6 mg·m^(-3),2010年质量浓度最低,仅为1.1 mg·m^(-3)。在季节变化方面,北部湾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浓度最低,涠洲岛南侧海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节最低。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春、冬叶绿素a质量浓度。长山山脉东侧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最高,在春季最低。月变化方面,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5月最低,12月最高。海表面温度、降雨和风是影响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湾的中、东海域,海表面温度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P <0.05,r <-0.8)。降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湾西部,降雨增加的径流量提供更多营养物质,使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季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长山山脉东岸区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达到峰值。风速与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P <0.01,r=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质量浓度
经验正交分解分析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伶仃洋夏季叶绿素a时间变化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曾滇婷
李君益
+2 位作者
谢玲玲
叶小敏
周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5,共10页
文章使用2019年7月5日—20日在珠江河口伶仃洋定点连续观测的海表面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遥感降雨量数据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可见光波段影像,利用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
文章使用2019年7月5日—20日在珠江河口伶仃洋定点连续观测的海表面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遥感降雨量数据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可见光波段影像,利用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观测期间内伶仃洋海表面叶绿素a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4~1.75μg·L^(-1),平均值为0.80μg·L^(-1),其变化周期主要为6h、12h和24h。其与相对应周期的潮流存在明显的相位关系,并且在降雨后两者的相位关系发生了转换。7月5日—12日,叶绿素a与潮流基本呈反相位关系,涨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低,落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浓度相差约为0.3μg·L^(-1)。珠江流域在7月8日—13日发生了一次强降雨过程,降雨前后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6h、12h和24h周期波段的振幅由0.02~0.09μg·L^(-1)增加到0.15μg·L^(-1)左右。同时,降雨对珠江河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造成了一个持续80h的增加过程,浓度增加了0.3μg·L^(-1)。发生降雨后,7月13日—20日期间潮流滞后于叶绿素a约6h,水位最高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低,水位最低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降雨不仅引起了河口区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增加,还造成了叶绿素a和潮流间相位关系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
伶仃洋
叶绿素a质量浓度
潮周期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遥感数据的粤西陆架气旋涡特征
1
作者
王本栋
陈洁
刘洞良
谢玲玲
李君益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
海
洋与气象学院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自然
资源
部
海
洋咨询中心
自然
资源
部空间
海
洋遥感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019,42476027)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2572,2025A1515010741)
+1 种基金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3KCXTD015)
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2024B1212040008)。
文摘
【目的】研究粤西陆架海气旋涡的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情况,为粤西涡旋演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1993―2023年绝对动力地形、叶绿素a浓度数据,结合漂流浮标数据,利用统计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粤西陆架气旋涡的基本特征。【结果】每年4―9月,在粤西陆架70 m以浅的海域存在一个准定常气旋涡,其中心位置约为111.1°E,20.8°N,空间尺度约为100 km,涡旋中心的海面高度较周边海域约低0.10 m。在年际尺度上,强厄尔尼诺(1997、2016年)事件发生时,粤西陆架气旋涡振幅相对较小(约为0),在弱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涡旋振幅相对较大(约为0.05 m)。此外,该涡旋振幅还表现出较弱的(<0.05 m)季节内变化。【结论】从遥感观测的视角给出粤西陆架海气旋涡存在的证据,气旋涡有较强的季节内、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特征,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气旋涡较弱。
关键词
陆架涡旋
粤西陆架
广东沿岸流
绝对动力地形
遥感数据
Keywords
continental shelf eddy
Guangdong western shelf
Guangdong coastal current
absolute dynamic topography
remote sensing data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晨
李君益
郑全安
谢玲玲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近
海
海
洋变化与灾害预警
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
海
洋应用中心空间
海
洋遥感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019)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19KCXTF021)
+1 种基金
广东省冲一流专项资金(231419012,231919030)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9)。
文摘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波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
寒潮
频散关系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wave
ENSO
winter storm
dispersion relation
分类号
P72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3—2023年湛江湾海岸线变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关焯强
李君益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近
海
海
洋变化与灾害预警
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
海
洋应用中心
出处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2038,共14页
基金
广东省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2024B1212040008)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3KCXTD015)。
文摘
作为南方典型热带海湾,湛江湾海岸线的变迁分析,可为其海岸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1973—2023年共42景光学卫星影像,利用随机森林提取岸线的方法,文章分析了湛江湾海岸线时空变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内湛江湾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了103.13 km,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湛江湾主航道和南三水道沿岸。其中东、西海岸向海扩张的岸段比例分别为51.4%和71.6%,而东海岛向陆侵蚀岸段比例为58.0%。岸线分形维数与其长度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70年代的1.086上升到21世纪20年代的1.124。1973—2023年间岸线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湛江湾西岸、东岸西南部和东海岛北部有大规模填海,填海总面积为82.82 km2。其中,2010年后的填海面积占比达到57.5%;沿海养殖场面积在1992—2023年间增加了26.98 km2;东海岛东侧及南侧岸线存在较大侵蚀。此外,湛江湾岸线分型维数、岸线长度与湛江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呈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6和-0.99,意味着湛江市经济与其岸线变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
湛江湾岸线
分形维数
光学卫星影像
填海面积
Keywords
Zhanjiang Bay coastline
fractal dimension
optical satellite image
reclamation area
分类号
P737.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的楚科奇陆架区流场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施旭东
李敏
于婷
李丙瑞
谢玲玲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近
海
海
洋变化与灾害预警
实验室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自然
资源
部空间
海
洋遥感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上
海
市极地生命过程
与环境
重点
实验室
极地生态与
气候
变化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国家
海
洋信息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104805号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B22209号
+5 种基金
上海市极地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基金,SOO2024-08号
广东海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R20022号
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
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23KCXTD015号
广东省冲一流专项资金,231419012号,231919030号。
文摘
楚科奇海是北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为更好地了解北太平洋入流水在陆架区流场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基于1993~2020年的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对楚科奇陆架区流场的空间分布和关键通道断面流场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气候态平均结果显示,太平洋入流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后主要由汉娜德海谷、中央水道、巴罗峡谷和德朗海峡断面流出陆架,四支路径的流量占白令海峡入流的比例分别为50.3%、25%、16%和6.9%。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白令海峡和德朗海峡断面流量的月变化在5月达最大,其余断面则在7月达峰值。德朗海峡断面西侧东南向沿岸流在秋季最强。5 m和30 m流速的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模态较为类似,体现了垂向结构的一致性。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均为同位相分布,且四支主要路径上呈现高值,其时间序列在冬夏半年呈反位相变化。第二模态主要体现陆架区西侧西伯利亚沿岸流场的上下半年呈反位相变化。将各断面的流量序列分解为与风相关的部分和非风因素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发现,气候态平均流量除德朗海峡处风起主要贡献外,其余断面均为非风因素对流量起正贡献而风起负贡献,非风因素引起的流量达0.23×10^(6)~1.33×10^(6) m^(3)/s,不过风和非风因素对各断面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气压场和风场季节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气压差的变化导致了东北风强度变化,进而影响了楚科奇陆架中心区冬/夏半年北向流的弱/强。而春秋季主要分别是波弗特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东西位置变化对西伯利亚沿岸的流场产生影响。
关键词
流场
季节变化
联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楚科奇陆架
Keywords
current
seasonal variability
combin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Chukchi Shelf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部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刘思萌
李君益
叶小敏
谢玲玲
曾飞鸿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近
海
海
洋变化与灾害预警
实验室
广东
海
洋大学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
海
洋应用中心空间
海
洋遥感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019)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4A1515012572)
+1 种基金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23KCXTD015)
广东省粤西热带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2024B1212040008)。
文摘
【目的】研究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为北部湾初级生产力评估及深远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20年逐月卫星遥感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温度(SST)、降雨数据以及再分析风场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SST、降雨、风等环境因子对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近岸高、中央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16年为浓度峰值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6 mg·m^(-3),2010年质量浓度最低,仅为1.1 mg·m^(-3)。在季节变化方面,北部湾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春季浓度最低,涠洲岛南侧海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节最低。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春、冬叶绿素a质量浓度。长山山脉东侧区域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最高,在春季最低。月变化方面,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5月最低,12月最高。海表面温度、降雨和风是影响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湾的中、东海域,海表面温度与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P <0.05,r <-0.8)。降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湾西部,降雨增加的径流量提供更多营养物质,使红河河口区域夏、秋季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长山山脉东岸区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秋季达到峰值。风速与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P <0.01,r=0.4)。
关键词
北部湾
叶绿素a质量浓度
经验正交分解分析
降雨
Keywords
Beibu Gulf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rainfall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伶仃洋夏季叶绿素a时间变化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
3
6
作者
曾滇婷
李君益
谢玲玲
叶小敏
周达
机构
广东
海
洋大学
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星
海
洋应用中心
国家
海
洋技术中心
自然
资源
部空间
海
洋遥感与应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6034、41976200、41706025)
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19KCXTF021)
+1 种基金
广东省冲一流专项资金项目(231419012、231919030)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KLOCW1904)。
文摘
文章使用2019年7月5日—20日在珠江河口伶仃洋定点连续观测的海表面叶绿素a质量浓度、海表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海表温度、盐度、流速、流向、遥感降雨量数据和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可见光波段影像,利用小波分析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观测期间内伶仃洋海表面叶绿素a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4~1.75μg·L^(-1),平均值为0.80μg·L^(-1),其变化周期主要为6h、12h和24h。其与相对应周期的潮流存在明显的相位关系,并且在降雨后两者的相位关系发生了转换。7月5日—12日,叶绿素a与潮流基本呈反相位关系,涨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低,落急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高,浓度相差约为0.3μg·L^(-1)。珠江流域在7月8日—13日发生了一次强降雨过程,降雨前后海水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6h、12h和24h周期波段的振幅由0.02~0.09μg·L^(-1)增加到0.15μg·L^(-1)左右。同时,降雨对珠江河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造成了一个持续80h的增加过程,浓度增加了0.3μg·L^(-1)。发生降雨后,7月13日—20日期间潮流滞后于叶绿素a约6h,水位最高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低,水位最低时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高。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降雨不仅引起了河口区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增加,还造成了叶绿素a和潮流间相位关系的转换。
关键词
珠江河口
伶仃洋
叶绿素a质量浓度
潮周期
降雨量
Keywords
Pearl River Estuary
Lingding Bay
chlorophyll a
tidal cycle
rainfall
分类号
P735.12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遥感数据的粤西陆架气旋涡特征
王本栋
陈洁
刘洞良
谢玲玲
李君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周晨
李君益
郑全安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73—2023年湛江湾海岸线变迁分析
关焯强
李君益
谢玲玲
郑全安
叶小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的楚科奇陆架区流场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施旭东
李敏
于婷
李丙瑞
谢玲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北部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刘思萌
李君益
叶小敏
谢玲玲
曾飞鸿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伶仃洋夏季叶绿素a时间变化特征及分析
曾滇婷
李君益
谢玲玲
叶小敏
周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