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泄漏物与毒性检测方法(草案) 被引量:2
1
作者 孙杰 李吉刚 +8 位作者 周添 卫寿平 解洪嘉 唐娜 党胜男 杨凯 李泓 邱新平 陈立泉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2期633-637,共5页
在国内外锂电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渐趋稳态之时,锂电池热失控泄漏物的毒性问题在密切关注之下正在逐步解决。在陆军防化学院、国家电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相继支持下,开展了锂电热失控泄露物的成分和毒性检测标准方... 在国内外锂电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渐趋稳态之时,锂电池热失控泄漏物的毒性问题在密切关注之下正在逐步解决。在陆军防化学院、国家电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相继支持下,开展了锂电热失控泄露物的成分和毒性检测标准方法的研究,方法草案已提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价技术"的项目办公室,并拟提交电动汽车安全性-全球技术法规(EVS-GTR)。此文为草案,非正式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毒物 检测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非色散红外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丽君 马斌 +1 位作者 刘国宏 高缨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2-928,共7页
准确检测气体在现代战争、航空航天和应急救援等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色散红外传感器是一种通过特定波长的气体红外特征吸收来定性、定量检测气体的传感器,具有实时检测、检测范围广、维护成本低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该文对气... 准确检测气体在现代战争、航空航天和应急救援等行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色散红外传感器是一种通过特定波长的气体红外特征吸收来定性、定量检测气体的传感器,具有实时检测、检测范围广、维护成本低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该文对气体非色散红外传感器的原理、仪器结构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气体非色散红外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色散红外 传感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中氰化氢消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伊志豪 孙杰 +3 位作者 李吉刚 周添 卫寿平 解洪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0,共9页
氰化氢(HCN)剧毒、易挥发,沸点为25.7℃。含氰化工品的加工,电石与黄磷加工产生的尾气,化石燃料与生物质的燃烧以及选择性还原法脱除NOx均会导致HCN生成。HCN的消除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综述了吸收法、燃烧法、吸附法和催化法等脱氰方法... 氰化氢(HCN)剧毒、易挥发,沸点为25.7℃。含氰化工品的加工,电石与黄磷加工产生的尾气,化石燃料与生物质的燃烧以及选择性还原法脱除NOx均会导致HCN生成。HCN的消除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综述了吸收法、燃烧法、吸附法和催化法等脱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吸附法和催化法由于反应温度低、对HCN净化效率高、工艺简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近来研究的热点。对吸附法和催化法在脱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吸附剂和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HCN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以及HCN的催化消除机理。最后,对吸附法和催化法消除HCN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N 吸附 动力学 催化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色反应的神经性毒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国宏 黄婷婷 于竞翔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6-1102,共7页
神经性毒剂是毒性最强的化学战剂,世界上已发生多起神经性毒剂恐怖事件,因此,发展一种便携式、可现场检测神经性毒剂的方法非常必要。与神经性毒剂的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显色法基于显色反应,反应现象直观,成本低,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该... 神经性毒剂是毒性最强的化学战剂,世界上已发生多起神经性毒剂恐怖事件,因此,发展一种便携式、可现场检测神经性毒剂的方法非常必要。与神经性毒剂的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显色法基于显色反应,反应现象直观,成本低,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该文对基于显色反应的神经性毒剂检测方法的原理、检测手段和显色剂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毒剂 显色法 显色剂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球状CuO/CeO_(2)材料上HCN的催化消除 被引量:2
5
作者 伊志豪 孙杰 +4 位作者 李吉刚 周添 卫寿平 解洪嘉 杨育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2,共6页
利用水热法和沉积沉淀法分别合成了微米级花球状CeO_(2)载体和含有不同质量分数CuO纳米颗粒的负载型CuO/CeO_(2)材料。考察CuO/CeO_(2)材料对HCN的防护时间和消除率,并与KZ09-1防毒活性炭样品对HCN的防护性能进行比较,进而评价CuO/CeO_... 利用水热法和沉积沉淀法分别合成了微米级花球状CeO_(2)载体和含有不同质量分数CuO纳米颗粒的负载型CuO/CeO_(2)材料。考察CuO/CeO_(2)材料对HCN的防护时间和消除率,并与KZ09-1防毒活性炭样品对HCN的防护性能进行比较,进而评价CuO/CeO_(2)催化材料对HCN的防护性能。催化材料在25℃、体积空速为120000 h^(-1)、水汽体积分数为5%的反应条件下,对130 mg/m3HCN的防护性能为:10%CuO/CeO_(2)>15%CuO/CeO_(2)>5%CuO/CeO_(2)>KZ091>3%CuO/CeO_(2)>1%CuO/CeO_(2)。考察反应温度对HCN消除率的影响发现,当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 h时,催化材料对HCN的消除率可达98%。考察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对HCN在催化材料上的反应机理进行推测,当反应温度为25~50℃时,催化材料对HCN的消除以化学吸附为主,伴随有催化水解和催化氧化反应;当反应温度为50~100℃时,HCN在催化材料表面通过化学吸附、催化水解及催化氧化反应消除,其中催化水解和催化氧化占主导作用;当反应温度为100~200℃时,HCN在催化材料表面通过化学吸附、催化水解、催化氧化以及NH_(3)-SCR反应协同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 防护时间 化学吸附 催化水解 催化氧化 NH_(3)-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水中氢氰酸的新型便携式RGB色度传感器
6
作者 刘国宏 于竞翔 +6 位作者 任丽君 梁婷 刘萌 黄志平 李建 李丹萍 肖艳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38,共6页
基于氢氰酸在碱性条件下与水合茚三酮反应,溶液呈紫红色的检测原理,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检测水中氢氰酸的分析方法。对显色剂种类、水合茚三酮浓度、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采用源于归一化RGB系统的RGB色度法进行检... 基于氢氰酸在碱性条件下与水合茚三酮反应,溶液呈紫红色的检测原理,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检测水中氢氰酸的分析方法。对显色剂种类、水合茚三酮浓度、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采用源于归一化RGB系统的RGB色度法进行检测,可克服基于RGB模型的由于光强变化导致三刺激值变化的不足。在最优条件下,色度值与氢氰酸的质量浓度在0.04~3.96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对R值的理论检出限为0.038 mg/L,实际检出限为0.04 mg/L。用于人工水样中氢氰酸的测定,回收率为98.3%~111%。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和较好的重复性,在检测环境中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方面同样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 RGB色度传感器 定量检测 氢氰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酯把手改构Wang树脂及其性能
7
作者 张也 吴为辉 +1 位作者 宗良 董俊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2-467,共6页
基于碳酸酯结构易于亲核脱除的原理,使用氯甲酸氯甲酯改构Wang树脂,并探究了改构树脂与首位氨基酸的缩合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改构后的Wang树脂与20种Fmoc保护氨基酸均能达到70%以上的缩合效率;且对于带有较大侧链基团的Fmoc保护氨基酸,... 基于碳酸酯结构易于亲核脱除的原理,使用氯甲酸氯甲酯改构Wang树脂,并探究了改构树脂与首位氨基酸的缩合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改构后的Wang树脂与20种Fmoc保护氨基酸均能达到70%以上的缩合效率;且对于带有较大侧链基团的Fmoc保护氨基酸,通过降低树脂取代度或延长反应时间可提高其连接率.为了验证改构后的碳酸酯型树脂在裂解时侧链未受到影响,设计合成了3种模型肽,并用温和裂解剂3-吡啶甲醛肟铯盐进行裂解.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构树脂能得到侧链全保护的肽片段,可初步应用到长链困难肽的合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树脂改构 碳酸酯把手 Fmoc氨基酸 侧链全保护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片电极表面芥子气伏安行为研究
8
作者 杨育霖 孙杰 +2 位作者 周添 李吉刚 卫寿平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7,共8页
本文探究了芥子气(HD)在铂片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CV)结果展现了两个分隔良好的氧化峰,不同扫描速率的CV曲线表明氧化峰电流和峰电势均与扫描速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证明了该氧化过程为动力学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同时计算了氧... 本文探究了芥子气(HD)在铂片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CV)结果展现了两个分隔良好的氧化峰,不同扫描速率的CV曲线表明氧化峰电流和峰电势均与扫描速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证明了该氧化过程为动力学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同时计算了氧化过程转移的电子数和相关参数。以HD在铂片上的电化学行为为基础,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电化学对比实验解释了CV曲线中两个氧化峰相对应的氧化过程,HD连续电化学氧化为二氯二乙基亚砜和二氯二乙基砜,为鉴别两种氧化产物提供了新的策略。方波伏安法(SWV)结果表明:HD浓度为2.5×10^(-5)~6.0×10^(-4) mol·L^(-1)时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5×10^(-5) mol·L^(-1),该方法无需电极材料修饰,简单易得,且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通过研究HD在铂片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为其电化学传感提供基础。下一步工作应以负载型铂纳米粒子和多维载体为出发点,提高其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气 电化学行为 氧化 铂片电极 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