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9310钢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朱文林 李俊霖 +2 位作者 沈瑞 孙忠武 陆凤霞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4-224,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修复处理方法(渗碳、镀铬、喷涂碳化钨)对9310钢齿轮轴磨损表面修复后基体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为齿轮轴磨损表面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方法采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和升降法,开展渗碳、镀铬、喷涂碳化钨WC-1...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修复处理方法(渗碳、镀铬、喷涂碳化钨)对9310钢齿轮轴磨损表面修复后基体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为齿轮轴磨损表面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方法采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和升降法,开展渗碳、镀铬、喷涂碳化钨WC-17Co和喷涂碳化钨WC-10Co4Cr等4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9310钢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对比试验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9310钢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疲劳断口进行失效分析,揭示试样疲劳失效机理。结果采用升降法得到浅渗层(0.7~0.9 mm)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为731.2 MPa,深渗层(1.25~1.50 mm)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为887.5 MPa,深渗层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相较于浅渗层提高了约21.38%,试样的疲劳裂纹起源于表面。镀铬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为368.7 MPa,与同渗层深度的9310钢试样相比,其弯曲疲劳极限值下降了58.5%。疲劳强度随着镀铬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疲劳裂纹起源于试样本体与镀层之间的结合面。喷涂WC-10Co4Cr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为720.8 MPa,相较于同渗层深度的9310钢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下降了18.78%,疲劳裂纹起源于试样本体与镀层之间的结合面。喷涂WC-17Co试样的弯曲疲劳极限值为875 MPa,相较于同渗层深度的9310钢试样,2种状态弯曲承载能力基本相当,疲劳裂纹起源于涂层表面。结论镀铬和喷涂碳化钨WC-17Co试样的疲劳裂纹起源于本体与镀层之间的结合面,对9310钢试样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较大。表面喷涂WC-17Co试样的疲劳裂纹起源于涂层表面,对9310钢试样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较小,可以广泛用于9310钢齿轮轴磨损区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磨损 渗碳处理 镀铬 喷涂碳化钨 弯曲疲劳极限 疲劳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光纤陀螺 被引量:8
2
作者 毛玉政 何建 +3 位作者 谢良平 万洵 崔志超 李艾伦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6,212,共6页
光纤陀螺用于敏感载体旋转角速率,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未来军用及民用领域对小体积、低成本的光纤陀螺需求巨大。利用光子集成芯片代替传统光纤分立器件,借助集成光学光刻工艺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货... 光纤陀螺用于敏感载体旋转角速率,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未来军用及民用领域对小体积、低成本的光纤陀螺需求巨大。利用光子集成芯片代替传统光纤分立器件,借助集成光学光刻工艺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出货量,是光纤陀螺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微纳加工水平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工艺实现相对简单、可快速工程化的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光纤陀螺设计方案。基于开环光纤陀螺架构,设计并加工了硅基光子芯片,实现了陀螺全部无源器件的片上集成,光子芯片尺寸约4 mm×3 mm;设计加工了四通道超细径保偏光纤阵列,实现波导与光纤多个耦合点的一次对准,大幅提高耦合封装效率;实现了光子集成芯片光纤陀螺样机25℃时零偏稳定性达到0.2°/h,性能优于相同结构的传统全光纤器件光纤陀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陀螺 光子集成芯片 硅基光波导 超细径保偏光纤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陶瓷薄膜的电致变色特性
3
作者 黄郅航 滕官宏伟 +1 位作者 铁鹏 范德松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1-616,共6页
钙钛矿锰氧化物(Perovskite manganese oxide,PMO)因受外界条件激励而发生变色的特性,在散热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绝大多数针对PMO的变色特性的研究都是以温度激励为基础,以电场激励实现的散热器件仍旧缺乏。由于电场激励伴随着焦... 钙钛矿锰氧化物(Perovskite manganese oxide,PMO)因受外界条件激励而发生变色的特性,在散热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绝大多数针对PMO的变色特性的研究都是以温度激励为基础,以电场激励实现的散热器件仍旧缺乏。由于电场激励伴随着焦耳热的影响,目前PMO材料是否存在电致变色性能尚未得到明确证明。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利用电场激励对PMO内部Mn元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针对PMO材料的电改性方法。通过电改性大幅减弱PMO热致变色性能,进而使La_(0.7)Ca_(0.25)K_(0.05)MnO_(3)(LCKMO)在电场激励实验中能够排除焦耳热的影响。对LCKMO电改性前后的热致变色及电致变色性能进行研究。电改性前的LCKMO发射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大增量为17%。并且在受21 V电场激励后,其发射率在173、203、243、273和373 K分别出现了15%、16%、10%、0.6%和1.4%的增量。电改性后的LCKMO热致变色性能大幅减弱,且在受21 V电场激励后,其发射率在273和373 K出现了10.7%和9.3%的增量。电改性前后的实验结果表明:LCKMO存在电致变色性能,并且电场激励对LCKMO发射率的调控机制存在明显规律。此外,针对PMO材料的电改性方法不仅能令PMO材料在排除焦耳热的影响下进行电致变色研究,更为调控PMO材料热致变色性能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热辐射 电致变色 焦耳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