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病例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构建
1
作者 李夏薇 李天椒 +2 位作者 李伊敬 陈东风 孙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4-1442,共9页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患者入院早期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400例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回顾研究方法,以再出血、转入监护室及死亡作为病情变...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患者入院早期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400例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回顾研究方法,以再出血、转入监护室及死亡作为病情变化的复合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上述病情变化分为病情变化组(176例)及无病情变化组(224例),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入院时体温、入院时脉搏、入院时呼吸、性别、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就诊主诉(黑便、呕血)、血红蛋白在病情变化组与无病情变化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95%CI=1.00~1.03)、性别(OR=2.27,95%CI=1.36~3.77)、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OR=2.32,95%CI=1.32~4.09)、入院时体温(OR=7.36,95%CI=3.17~17.08)、就诊主诉黑便(OR=2.09,95%CI=1.04~4.22)、呕血(OR=4.42,95%CI=2.13~9.19)、入院时呼吸(OR=0.78,95%CI=0.67~0.91)、血红蛋白(OR=0.98,95%CI=0.98~0.99)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90,模型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χ2=3.702,P=0.883,提示拟合度良好。结论:构建的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为入院时早期筛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潜在病情变化、进行预见性护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病情变化 危险因素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免疫化疗对比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磊 万凌红 +4 位作者 王涛 覃中毅 李凡 刘文康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313-2321,共9页
目的分析新辅助免疫化疗(neoadjuvant immunochemotherapy,NAIC)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探究疗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7... 目的分析新辅助免疫化疗(neoadjuvant immunochemotherapy,NAIC)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探究疗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243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均衡2组间混杂因素后,分析2种新辅助治疗方案的肿瘤病理缓解率和安全性,并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寻找与疗效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对两组患者采用PSM平衡两组基线特征后,每组各53名受试者纳入分析。在肿瘤病理退缩方面,NAIC组(13名,25%)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显著高于NAC组(2名,3.8%,P<0.05)。在主要病理学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MPR)方面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NAIC组有23名(43%)患者实现了MPR,而NAC组有9名(17%)患者实现MPR(P<0.05)。安全性方面,NAIC组和NAC组的任何等级TRAEs发生率相当(分别为96.2%和96.2%)。基于肿瘤病理退缩的探索性亚组分析发现,符合年龄<65岁、男性、AJCC分期的Ⅲ~ⅣA期、腺癌、高-中分化、肠型胃癌、T分期的T3~T4分期和N分期的N2~N3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患者,更可能获益于新辅助免疫化疗。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接受新辅助免疫化疗的病理学缓解率优于新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Lauren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在肠型胃癌中的重塑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模型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旭 储召乐 +5 位作者 秦苾珺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刘文康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4,共10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3K27ac修饰在肠型胃癌的全基因组分布情况,探讨其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重塑特征,建立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方法收集于2022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15例肠型胃癌组织与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靶向H3K27ac修饰的染色... 目的研究组蛋白H3K27ac修饰在肠型胃癌的全基因组分布情况,探讨其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重塑特征,建立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方法收集于2022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15例肠型胃癌组织与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靶向H3K27ac修饰的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种组织H3K27ac修饰在基因组的分布差异;基于H3K27ac修饰分布特征,鉴定增强子元件,探讨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的重塑特征;采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等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增强子相关靶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两种组织的H3K27ac修饰的基因组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位于增强子区域;与正常胃黏膜相比,肠型胃癌增强子H3K27ac修饰的整体水平更高;共鉴定出8847个在肠型胃癌中活性增加的增强子(获得性增强子),占所有增强子的8.3%,其可能促进胃癌细胞增殖、黏附等恶性行为;联合6个获得性增强子相关靶基因(BHLHE41、CEP97、CHI3L2、NR6A1、SUPT3H和TOMM20)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推测患者总体生存期。结论增强子重塑是肠型胃癌显著的表观遗传学特征之一,增强子可能通过上调MYC、E2F3等基因表达促进癌细胞恶性增殖与黏附行为,并基于增强子靶基因构建预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胃癌 表观基因组学 H3K27ac 增强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及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异时性胃癌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馨月 王斌 +3 位作者 王涛 刘凯军 文良志 陈东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根除HP对胃癌有预防作用,但早期胃癌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根除HP仍有2.7%~6.1%的患者可发生异时性胃癌(MGC),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HP根除后胃黏...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表明根除HP对胃癌有预防作用,但早期胃癌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根除HP仍有2.7%~6.1%的患者可发生异时性胃癌(MGC),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HP根除后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不能完全逆转、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及遗传异常累积、表观组稳态失衡、免疫微环境变化、胃黏膜干细胞异常、染色质可及性、染色体重塑改变等角度,阐述早期胃癌行ESD及HP根除后上述分子改变导致癌变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剥离术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异时性胃癌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的COVID-19患者重症风险早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铭 程振豪 +5 位作者 胡苗 唐铭成 徐福民 王莉 粘永健 刘凯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5-202,共8页
目的利用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构建XGBoost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模型对COVID-19患者重症进展风险早期预测的效能。方法对2020年2月10日至4月5日火神山医院病案系统内经实验室确诊的COVI... 目的利用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构建XGBoost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模型对COVID-19患者重症进展风险早期预测的效能。方法对2020年2月10日至4月5日火神山医院病案系统内经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患者进行筛选,共收集347例有完整医疗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患者数据。首先筛选出21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作为训练模型的输入特征;对构建的XGBoost模型进行贝叶斯优化以调整参数,并基于特征重要性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对XGBoost预测模型进行性能评价,并将其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对比,讨论其优势所在。结果本研究选取21个重症组与非重症组差异显著的特征进行训练和验证。在K最邻近(k-nearest neighbor,KNN)模型中具有10个特征的最优子集获得了验证集中4个模型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的最高值。年龄、脉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肌酐、D-二聚体(D-Dimer)越高,疾病重症风险越高;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水平越低,疾病重症风险越高。XGBoost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性能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在测试集上AUC值分别为0.9420、0.9594),其中XGBoost训练速度明显更优。结论基于XGBoost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以最优特征子集实现了对COVID-19患者重症进展风险的早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重症风险 预测模型 XGBoost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及挑战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蓉 何燕 +3 位作者 魏艳玲 李宁 陈东风 李娅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92-1694,共3页
本文阐述人工智能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期盼学者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护理领域 现状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H3K27ac增强子重编程特征及转录调控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文康 吴林育 +6 位作者 喻博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陈东风 王涛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0-509,共10页
目的描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肠化)组织增强子标志H3K27ac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探讨增强子调控肠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于本院收集41例肠化胃黏膜与21例正常胃黏膜进行H3K27ac染色质靶向切割和标签化(Cleavage ... 目的描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肠化)组织增强子标志H3K27ac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探讨增强子调控肠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于本院收集41例肠化胃黏膜与21例正常胃黏膜进行H3K27ac染色质靶向切割和标签化(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与RNA测序,比较两种组织的H3K27ac修饰数量、信号强度差异,分析增强子重编程特征;探讨增强子相关转录因子调控肠化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结果相比正常胃黏膜,肠化组织的H3K27ac修饰数量、信号强度均显著增加,其重编程区域主要位于增强子;在肠化组织的高变异增强子基因座中,活性升高的增强子占92.4%,后者可能上调大量肠上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改变肠化细胞表型和生物学特性;肠化增强子区域富集了CDX2等14个转录因子的结合基序,它们在肠化组织表达上调,组成转录因子调控网络,可能在增强子激活肠化相关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表观组、转录组测序及整合分析,发现全基因组增强子重塑是肠化的一个重要表观修饰特征,增强子可能通过招募CDX2等转录因子形成调控网络,协同上调肠化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增强子 H3K27ac 变异的增强子基因座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双线性注意力网络识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
8
作者 戚婧 阮广聪 +4 位作者 杨毅 吴毅 曹倩 魏艳玲 粘永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7-234,242,共9页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辅助内镜医师识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与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共1 576例受试者的内镜图像,包括CD、U...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辅助内镜医师识别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与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共1 576例受试者的内镜图像,包括CD、UC与正常三类共计34 300幅,并按照9∶1的比例随机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用于对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在ResNet50基础上构建新颖的空间双线性深度网络(SABA-ResNet),引入空间注意机制,通过膨胀卷积扩大感受野以联系上下文信息,并与普通卷积局部归纳特性相配合,自适应聚焦病变区域。利用双线性注意提高网络的特征表示能力,以二阶信息加权特征映射的通道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 SABA-ResNet在测试集上对CD、UC和正常识别的总体准确率为92.67%(95%CI:91.91~93.37),AUC分别为0.978(95%CI:0.972~0.983)、0.977(95%CI:0.971~0.982)和0.999(95%CI:0.998~1.000),灵敏度分别为88.40%、89.07%、98.89%,特异性分别为95.49%、94.88%、98.93%,F1值分别为88.80%、89.01%和98.60%。消融实验与类激活映射图表明空间注意与双线性注意可帮助模型捕获更多病变区域的特征。结论 所构建的网络将空间注意与双线性注意相结合,在CD、UC与正常的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性能,可以有效辅助内镜医师对UC与CD进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深度学习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肠化的H3K27me3沉默子重塑特征及转录调控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林育 刘文康 +6 位作者 喻博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陈东风 王涛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0-518,共9页
目的绘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组织中沉默子(组蛋白H3K27me3修饰为标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揭示肠化发生的表观调控新机制。方法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收集22例人正常胃窦黏膜及39例人胃窦肠化黏... 目的绘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组织中沉默子(组蛋白H3K27me3修饰为标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揭示肠化发生的表观调控新机制。方法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收集22例人正常胃窦黏膜及39例人胃窦肠化黏膜,采用低起始量细胞的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组H3K27me3修饰情况,RNA测序检测转录组特征。利用Ngsplot、ChIPseeker、MAnorm2、ggbiplot、edgeR、Homer等工具分析沉默子信号及其对肠化组织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结果H3K27me3的CUT&Tag测序数据质量较好,正常胃黏膜和肠化组织H3K27me3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肠化组织沉默子信号强度显著降低(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肠化组织的全局性沉默子特征与正常组织差异明显,表现为沉默子重塑。整合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沉默子重塑可能是CDX1等肠化标志性基因表达增加、肠化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沉默子信号丢失可能招募ATOH1(P<0.01)和ONECUT2(P<0.01)等转录因子形成网络,它们在肠化组织高表达,调控CDX1等肠化关键基因表达,影响营养物质代谢等细胞生物学过程。结论表观组、转录组学测序数据整合分析表明沉默子重塑是胃黏膜肠化的一种显著表观遗传特征,沉默子丢失区域可能招募ATOH1及ONECUT2等转录因子形成网络,调控肠化关键基因表达与肠化细胞的多种物质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表观遗传 组蛋白H3K27me3修饰 沉默子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47例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熙 徐瑜 +16 位作者 胡明冬 张西京 李维勤 曹国强 杨仕明 毛青 王斌 任小宝 谭虎 李力 王斌 王美菊 张文静 何晓丽 陈晓晓 李琦 徐迪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80,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优化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截至2020年3月11日8:00确诊并死亡的患者47例,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优化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截至2020年3月11日8:00确诊并死亡的患者47例,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在武汉发病,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60±5.60) d,其中男性(68.1%)、非院内感染(91.5%)、老龄(>60岁,89.4%)患者居多,半数以上(51.1%)存在疑似/确诊患者接触史,70.2%的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29例(61.7%)发生多脏器衰竭(MOF),以心(51.1%)、肾(36.2%)衰竭多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等。74.5%的患者入院经初始氧疗后指氧饱和度≤93%。入院时的临床分型以重型(55.3%)和危重型(42.6%)为主,且前者院内生存期较后者长(P=0.02)。76.6%的患者最终行有创机械通气,其院内生存期较非有创机械通气者长(P<0.05)。结论本组死亡患者发病时间处于我国COVID-19流行病学发病曲线高峰,具有高龄、男性居多、多罹患慢性基础疾病等特点。死亡原因主要为COVID-19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同时伴以心、肾衰竭为主的MODS。疾病严重程度、有创机械通气与患者院内生存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死亡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线官兵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瑞 刘瀚宁 +7 位作者 先锋 毕先金 伍鼎建 张健 谢永红 胡杰 冯伟 兰春慧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990-1994,F0003,共6页
目的调查川藏线官兵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感染状况,探讨相关因素。方法2022年7-12月采用自制电子问卷对川藏线594名在海拔3300 m的官兵和513名在海拔550 m的官兵进行H.pylori相关因素的调查,用^(13)C呼气试验检... 目的调查川藏线官兵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感染状况,探讨相关因素。方法2022年7-12月采用自制电子问卷对川藏线594名在海拔3300 m的官兵和513名在海拔550 m的官兵进行H.pylori相关因素的调查,用^(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107人中H.pylori检测阳性者为414人,检出率为37.3%。其中高海拔地区官兵的H.pylori检出率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43.4%vs 3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为高海拔,聚餐,具有腹胀、反酸症状是H.pylori检出的相关因素(P<0.05)。38.8%的官兵完全不了解H.pylori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等相关知识。结论高海拔地区的官兵H.pylori感染率较高,官兵对H.pylori认知率较低。居住地为高海拔、聚餐、具有腹胀、反酸症状是H.pylori检出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检出率 相关因素 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特征分析
12
作者 慕之勇 周银斌 +3 位作者 肖潇 王军 文良志 陈东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576-1585,共10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菌群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术前胃黏膜与胃液标本,并采集住院期间相关临床参数。采用16S rRNA分析胃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运用LEfSe寻找差异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识别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菌群丰度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等在胃黏膜中富集,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门(Fusobacteria)在胃液中富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黏膜物种Chao1指数显著高于胃液(P<0.01),两者间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A分析表明,胃黏膜与胃液间群落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患者胃菌群分析显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在PHG患者胃黏膜中富集。肝硬化PHG与non-PHG患者间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A分析表明,门静脉压力梯度(portal pressure gradient,PPG)是影响患者胃黏膜菌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r^(2)=0.683,P<0.001)。哈马达菌属(Hamadaea)、艾肯氏菌属(Eikenella)丰度与PPG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33、0.618;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黏膜与胃液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两者间物种多样性无差异;肝硬化PHG患者胃黏膜菌群构成有特征性改变。PPG是影响胃黏膜菌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胃黏膜哈马达菌属及艾肯氏菌属相对丰度的升高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门脉高压性胃病 胃菌群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医院659例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及转院体系的建立
13
作者 肖世莉 贾佳丽 +5 位作者 石洁 冀晓洁 刘凯军 陈东风 赵蓉 张巧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分析方舱医院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如何建立和优化方舱医院批量危急重症患者的转院体系。方法对2022年4月10日至2022年5月24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因急诊需转院的659例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 目的分析方舱医院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如何建立和优化方舱医院批量危急重症患者的转院体系。方法对2022年4月10日至2022年5月24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因急诊需转院的659例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转院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依据转院流程中的关键要素,建立快速高效的转院体系。结果659例转院患者中,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131例,年龄为5~89(48.56±16.80,95%CI:55.62~61.33)岁,男女比为1∶0.37(95/36)。非呼吸系统疾病528例,年龄1~91(46.17±19.98,95%CI:50.87~54.28)岁,男女比为1∶1.01(263/265)。转院患者的疾病种类为内分泌疾病8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69例、发热34例、神经系统疾病38例、肿瘤疾病36例、外伤34例、消化系统疾病32例,其他疾病199例。结论方舱内危急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需要依靠高效运转的联动机制,建立快速、顺畅、高效及安全的方舱内转运体系,能有效提升大型方舱内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转院体系 方舱医院 急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特殊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及诊治
14
作者 熊任芝 陈东风 崔红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55-2159,共5页
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精细,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不断被发现和了解。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其早期识别和诊断及制订合理有效的... 随着对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精细,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不断被发现和了解。因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棘手、并发症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其早期识别和诊断及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对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特殊侧支循环从解剖结构、临床意义、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侧支循环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