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NS蛋白对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毒力作用的初探
1
作者 卫蕾蕾 莫非 +1 位作者 王春燕 鲁卫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581-2587,共7页
目的 构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PM的hns基因过表达菌株,探究hns基因过表达对细菌生长、运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hns基因03253和05307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AC-Cm上,获得重组载体pTAC-03253和pTAC-05307;将两... 目的 构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PM的hns基因过表达菌株,探究hns基因过表达对细菌生长、运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hns基因03253和05307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AC-Cm上,获得重组载体pTAC-03253和pTAC-05307;将两种质粒分别电转至BPM感受态菌株中获得重组菌株,对其生长、运动、生物被膜和药物敏感性的表型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获得hns基因过表达菌株;和野生株BPM相比,hns基因过表达菌株的生长和运动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对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的敏感性下降。结论 H-NS蛋白在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PM毒力和耐药性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成为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诊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伯克霍尔德菌 H-NS蛋白 基因过表达 生物被膜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culin影响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雷廷 夏雨 +4 位作者 余静 刘可 种慧敏 李遂焰 严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 目的探讨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野生型(wildtype,WT)和Musculin敲除(knockout,KO,-/-)小鼠骨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体外诱导BMDC,7 d后加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继续培养24 h;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收集WT组和Musculin-/-组BMDC及上清,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表达CD11c、CD40、CD80、CD86、PD-L1和IAIE的比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es,SI),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P40)、IL-12(P70)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WT组比较,Musculin-/-组BMDC形态相似,纯度无明显差异;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共抑制分子PD-L1和MHC-Ⅱ分子IAIE的比例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刺激异源淋巴细胞后的数量和刺激指数上升,尤其是刺激5 d以后(P<0.05);上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IL-12(P40)、IL-12(P70)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Musculin可能增强BMDC介导的免疫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提示Musculin能够调控BMDC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in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及感染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进 黎敏 鲁卫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520-1525,共6页
目的建立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B.thailandensis)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泰国伯克霍尔德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配制相同浓度的泰国伯克霍尔德菌菌液,感染不同稀释浓度的RAW264.7细... 目的建立泰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B.thailandensis)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泰国伯克霍尔德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配制相同浓度的泰国伯克霍尔德菌菌液,感染不同稀释浓度的RAW264.7细胞,通过细菌侵袭实验分析不同时相点的泰国伯克霍尔德菌入胞率和胞内生存状态,通过透射电镜和Giemsa染色动态观察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通过流式检测不同时相点诱导细胞凋亡情况,采用LEGENDplexTM试剂检测细胞上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感染12 h后部分细菌侵入细胞内;通过Giemsa染色形态观察,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最早8 h可观察到典型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 giant cells,MNGC)的形成;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NGC形成率和炎症因子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成功构建了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明确了泰国伯克霍尔德菌对宿主细胞产生的炎性反应,为深入研究泰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伯克霍尔德菌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细胞模型 炎症因子 感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