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的科学预防、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斌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5-395,共11页
我国胃癌防治工作面临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防控体系待完善等多重挑战,构建“预防-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精准防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疾病预防维度,基于循证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展现出显著优势;高危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我国胃癌防治工作面临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防控体系待完善等多重挑战,构建“预防-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精准防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疾病预防维度,基于循证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展现出显著优势;高危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新技术已启动临床转化,可精准识别高危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诊断技术创新方面,新近报道的内镜分子成像和液体活检等早期胃癌筛查新技术能显著提升检出率。治疗策略优化层面,免疫、靶向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以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治疗新策略,为不同分子亚型的胃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当前,高通量多组学测序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融合;未来,这些新兴技术有望加快解决胃癌防控领域的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胃癌防治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范式转变,最终实现发病率和病死率“双下降”的“健康中国”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防 早期诊断 治疗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ezo2介导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致腰痛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
2
作者 田雨 刘红珍 +3 位作者 张杰 谭波涛 殷樱 杨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94-1903,共10页
目的探究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2在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诱导大鼠腰痛和机械性痛觉超敏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三维六自由度的低频振动(low-frequency vibration,LFV)诱导坐姿大鼠腰痛模型。将2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究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2在模拟直升机低频振动诱导大鼠腰痛和机械性痛觉超敏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三维六自由度的低频振动(low-frequency vibration,LFV)诱导坐姿大鼠腰痛模型。将2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Ctrl)组和低频振动(LFV)组。在多裂肌损伤评估基础上,von Frey实验检测疼痛敏感性,旷场实验评估自主活动和焦虑水平,ELISA、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TrkA及下游分子Piezo2的表达。原代培养SD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神经元,经免疫荧光鉴定后设置Ctrl组、LFV组和LFV+D-G4(D-GsMTx4,Piezo2抑制剂)组,以Western blot检测Piezo2的表达,结合钙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Ca^(2+)水平。使用NGF(50 ng/mL)预处理神经元1 h,设置LFV组、LFV+NGF组和LFV+NGF+D-G4组,利用钙离子荧光探针观察胞内Ca^(2+)变化。结果LFV组大鼠多裂肌形态异常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行为学结果显示,其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5),旷场总活动时间、中心区域活动时间和中心区域路程减少(P<0.05),总静止时间、周围区域静止时间以及周围区域路程增加(P<0.05),DRG组织Piezo2、NGF和TrkA表达增加(P<0.05);细胞实验显示,与Ctrl组相比,LFV组神经元Piezo2表达增加(P<0.05),细胞内Ca^(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FV组相比,LFV+NGF组Ca^(2+)水平升高(P<0.05),使用D-G4后,NGF对Piezo2的敏化作用被逆转(P<0.05)。结论持续低频振动通过NGF-TrkA/Piezo2通路诱导大鼠腰痛和机械性痛觉超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腰痛 Piezo2 机械性痛觉超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研究
3
作者 杨帆 黎江洋 +5 位作者 代晓燕 肖何 彭杨 童雪玲 戴楠 李梦侠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29-1443,共15页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LINE-1)编码的开放阅读框1蛋白(open reading frame 1 protein,ORF1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以下简称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Wester...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LINE-1)编码的开放阅读框1蛋白(open reading frame 1 protein,ORF1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以下简称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Western blot实验检测ORF1p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②免疫组化实验检测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③细胞水平敲低及过表达ORF1p,细胞功能实验研究ORF1p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④裸鼠成瘤实验验证ORF1p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⑤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细胞功能回复实验,筛选受ORF1p调控的下游靶点。结果①Western blot实验显示ORF1p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均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实验证实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明显上调(P<0.0001)。③细胞功能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显示,ORF1p明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体内成瘤能力(P<0.05)。④细胞功能回复实验证实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结论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显著上调,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1 ORF1p 食管鳞癌细胞 增殖 AJU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标志物的突破与挑战: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之路
4
作者 王延江 黄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25-1837,共1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我国AD患病率持续攀升,构成了严峻的社会医疗挑战。随着靶向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在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我国AD患病率持续攀升,构成了严峻的社会医疗挑战。随着靶向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早期精准诊断体系的需求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基于高灵敏度自动化检测平台的血液生物标志物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为AD的早期筛查、精准分型、病程动态监测及治疗响应评估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然而,该技术的临床转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检测标准化、样本前处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以及复杂系统因素的干扰等。当前,通过持续优化检测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有望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展望未来,AD血液标志物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建立规范的临床转化路径、开发多模态整合诊断模型、挖掘个性化医疗潜力,以及加强全球多中心协作网络建设,从而加速其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液标志物 早期诊断 精准医学 转化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K27me3修饰缺失上调弥漫型胃癌细胞中SLC7A11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任原锋 刘文康 +8 位作者 储召乐 刘碧颖 侯永英 吴林育 李先锋 陈东风 王涛 王斌 杨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目的描绘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通过鉴定H3K27me3所调控的关键靶基因,初步探究H3K27me3修饰重编程可能调控弥漫型胃癌细胞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样本来源于2021-2023年... 目的描绘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图谱,通过鉴定H3K27me3所调控的关键靶基因,初步探究H3K27me3修饰重编程可能调控弥漫型胃癌细胞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样本来源于2021-2023年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及手术室胃肠外科组接受检查或治疗的患者。共收集到正常组患者1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6岁;胃癌组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3岁。采用染色质靶向剪切及转座酶技术(cleavage under target and tagmentation,CUT&Tag)捕获基因组H3K27me3修饰区域,分析H3K27me3修饰重编程特征。整合转录组(RNA‐Seq)测序数据、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high‐throughput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Hi‐C)及已发表的公共单细胞数据,分析H3K27me3修饰重编程在弥漫型胃癌细胞中所调控靶基因。结果CUT&Tag和RNA测序数据质量符合下游分析标准,正常胃黏膜组织和弥漫型胃癌组织的组蛋白H3K27me3修饰均主要分布于远端基因间区和内含子区。相较于正常组织,胃癌组织的H3K27me3修饰存在显著的重编程特征,表现为H3K27me3总体信号强度明显降低。其中缺失的2912个H3K27me3信号峰可能导致822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这些基因中上调最显著(信号值强度的差异倍数≥2,P<0.05)的56个基因主要富集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其中甲硫氨酸转运体SLC7A5和胱氨酸转运体SLC7A1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单细胞数据提示,弥漫型胃癌组织中SLC7A11的异常高表达主要存在于肿瘤上皮细胞。利用公共数据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进一步验证SLC7A11在弥漫型胃癌中高表达,且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组蛋白H3K27me3修饰重编程是弥漫型胃癌的重要表观遗传学特征;组蛋白H3K27me3修饰缺失可能上调肿瘤细胞SLC7A11表达,进而促进肿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3K27me3 组蛋白修饰 表观遗传 弥漫型胃癌 溶质载体家族7A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系列报道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沛玲 宋毅 +5 位作者 袁烨 吴文军 钟昌明 刘畅 陈建明 胡义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陆军特色医学中心2016年10月至2023年6月行机器人辅助MIDCAB开展的情况及...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陆军特色医学中心2016年10月至2023年6月行机器人辅助MIDCAB开展的情况及治疗效果。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MIDCAB相关数据、围术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为(58.17±7.49)岁,体质指数(BMI)为(23.99±3.25)kg/m2,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中1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例有扩张型心肌病,2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10例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史。所有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MIDCAB,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乳内动脉损伤及术式的转变,乳内动脉和前降支吻合后桥血流良好。左胸切口长度为8(8,8)cm,手术时间为380(300,465)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00,400)mL,ICU时间为3(2,3)d,胸腔引流量为780(525,1 040)mL,术后出院时间为(11.17±2.38)d,未发生住院期间及30 d内死亡率,其中1例患者在30 d内因心包积液再次入院,予以心包穿刺引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所有患者门诊及电话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再次血运重建的情况。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乳内动脉游离技术精细、安全,微创小切口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安全、可行,近中期结果满意,适于在冠心病微创外科领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器人辅助 乳内动脉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LCPL征象对胃黏膜高危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喜鹏 潘惠琳 +8 位作者 吴林育 侯永英 刘琴 马强 秦修远 刘凯军 王斌 陈东风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7-416,共10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及活检的314例患者(共352块活检样本)。采用HE染色及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gh iron diamine-alcian blue,HID-AB)染色(诊断高危肠化的金标准)检查样本的组织学类型及肠化类型,并据此将样本分为慢性炎症组、低危肠化组、高危肠化组、高-中分化肠型胃癌组、低分化肠型胃癌组。结合活检部位内镜下图像,统计分析LCPL在各组中的阳性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PL征象与高危肠化的关系,以及与LCPL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价LCPL对高危肠化的诊断效能。结果LCPL征象在高危肠化组的阳性率达75.7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PL与高危肠化密切相关(OR=30.286,95%CI:13.528~67.804,P<0.001)。LCPL征象诊断高危肠化的灵敏度为69.84%、特异度为93.75%、约登指数为0.636、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73~0.857);除灵敏度指标外,上述各诊断效能参数均显著优于诊断肠化与否的传统内镜下征象LBC(P均<0.001)。并且,LCPL征象的判别不易受到患者年龄(OR=1.130,95%CI:0.709~1.800,P=0.607)、病变部位(胃角:OR=2.360,95%CI:0.732~7.613,P=0.151;胃窦:OR=2.257,95%CI:0.756~6.744,P=0.145)、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OR=1.085,95%CI:0.208~5.652,P=0.923)等因素的影响;94.12%的阳性、66.94%的阴性LCPL征象可在3 s内被快速识别(OR=4.536,95%CI:1.372~14.997,P=0.013)。结论内镜下LCPL征象在诊断胃黏膜高危肠化中有较好效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胃癌 内镜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的增强子重塑及其对增殖相关基因CD2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薛锐 潘雨薇 +7 位作者 谭玉婷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王斌 张璇 沈艾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6-434,共9页
目的通过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织中组蛋白H3K27ac修饰标记的增强子图谱,探究表观调控对HGIN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4例正... 目的通过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织中组蛋白H3K27ac修饰标记的增强子图谱,探究表观调控对HGIN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4例正常胃黏膜组织(Nor组)、31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HGIN组)和17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GC组),利用染色质靶向捕获测序(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技术捕获组蛋白H3K27ac修饰的增强子区域;联合多组学分析筛选HGIN组织特异的活性增强子及其潜在调控的基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目的基因在不同类型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CRISPR-dCas9基因编辑技术沉默活性增强子,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验证潜在调控关系。结果表观多组学测序数据质量较好,3组样本组间H3K27ac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特征无显著差异,但H3K27ac增强子在HGIN、GC组织中发生明显重塑(P<0.05)。联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增强子重塑可能上调HGIN组织增殖相关靶基因CD24表达;抑制增强子活性,则CD2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4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P<0.001)。结论H3K27ac标记的增强子重塑是HGIN的重要表观遗传学特征,H3K27ac标记的活性增强子上调CD24表达,可能促进HGIN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表观遗传 增强子 肿瘤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通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潘雨薇 谭玉婷 +7 位作者 薛锐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王斌 张璇 杨永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9例弥漫型胃癌、22例肠型胃癌与23例混合型胃癌患者的组织,用于转录组和基因组测序;整合包括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GEO)以及国家基因组科学中心(National Genomics Data Center,NGDC)数据库资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间质型胃癌与非间质型胃癌在临床特性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相比非间质型胃癌,间质型胃癌临床分期较晚、肿瘤浸润程度深、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间质型胃癌生存期短、极易复发、临床预后差(P<0.05);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分析揭示了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高表达干性、转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肿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显著升高,其中成纤维细胞含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且成纤维细胞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干性和EMT特征,肿瘤微环境中富集髓系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这些特征可能是导致间质型胃癌预后差、易复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型胃癌 肿瘤微环境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特征及上调迁移诱导蛋白CEMIP表达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仕银 谭玉婷 +6 位作者 薛锐 李先锋 王涛 储召乐 刘碧颖 陈东风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绘制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图谱,揭示超级增强子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激活的下游靶基因。方法收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2022年1-12月收治行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的3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3例肠型胃癌组织及9例肠型胃癌类器... 目的绘制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图谱,揭示超级增强子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激活的下游靶基因。方法收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2022年1-12月收治行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的3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3例肠型胃癌组织及9例肠型胃癌类器官进行靶向组蛋白H3K27ac修饰的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基于生物信息学工具描绘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特征并鉴定关键靶基因;利用CRISPRi技术干预超级增强子,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并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对照组细胞及干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结果肠型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超级增强子信号差异明显(P<0.05),癌组织中的活性超级增强子可能参与免疫系统的负向调节、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过程;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上调的细胞迁移诱导蛋白(cell migration-inducing protein,CEMIP)受到超级增强子的调控,干预超级增强子后肿瘤细胞CEMIP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细胞增殖率、相对迁移面积和相对侵袭面积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肠型胃癌发生了超级增强子重塑,其下游靶基因CEMIP可促进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胃癌 组蛋白H3K27ac 超级增强子 细胞迁移诱导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文军 卢尧 +2 位作者 吴煌 文爱清 陈卫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9-530,共12页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 目的探究下调m^(6)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MEG-01巨核细胞系血小板前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分别用1 nmol/L佛波迷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组(诱导组)和DMSO组(对照组)处理MEG-01细胞72 h,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②用靶向FTO的病毒液(sh-FTO)和阴性对照病毒液(sh-NC)感染MEG-01细胞,用1 nmol/L PMA诱导sh-NC组和sh-FTO组MEG-01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FTO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情况。碘化丙啶(propidium lodrde,PI)DNA染色检测细胞周期、CCK-8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CD41/CD61染色检测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明场观察和CD61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前体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AD、BAK1、BCL2、MCL1)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验证BCL2蛋白变化情况,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筛选出数据集;使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基因组浏览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UCSC)分析比对BCL2 mRNA上的甲基化测序峰;m^(6)A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m^(6)A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6)A-RIP)验证MEG-01巨核细胞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检测sh-NC组和sh-FTO组BCL2 mRNA m^(6)A甲基化富集水平变化,以mRNA半衰期实验和多聚核糖体分离实验检测BCL2 mRNA翻译效率。结果①与DMSO组相比,PMA组FTO蛋白(P<0.05)和mRNA(P<0.01)表达水平升高;②与sh-NC组相比,sh-FTO组FT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发生G1/S期阻滞[(60.80±1.29)%vs(72.13±1.18)%,P<0.01],细胞活力明显降低[(1.17±0.03)%vs(0.69±0.05)%,P<0.05],Annexin V-FITC/PI阳性细胞占比升高[(12.87±0.83)%vs(17.45±1.58)%,P<0.01],TUNEL阳性细胞占比显著升高[(1.03±0.27)%vs(17.49±9.91)%,P<0.0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1+CD61+阳性率明显降低[(51.63±1.13)%vs(34.08±0.53)%,P<0.01],具有伪足的巨核细胞比率明显降低[(26.49±6.73)%vs(13.31±5.97)%,P<0.01]。③与sh-NC相比,sh-FTO组细胞抗凋亡分子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UCSC GEO测序显示BCL2 mRNA上有m^(6)A甲基化修饰位点,并经m^(6)ARIP实验在MEG-01巨核细胞验证:与GAPDH mRNA相比,BCL2 mRNA有明显的m^(6)A富集信号(P<0.01);与sh-NC相比,BCL2 mRNA上的m^(6)A甲基化修饰明显升高(P<0.01);BCL2 mRNA的稳定性显著降低,翻译效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m^(6)A去甲基化酶FTO调控BCL2 mRNA稳定性与翻译效率,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 血小板前体 m^(6)A甲基化修饰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中国人群的乳腺钼靶X线图像分类辅助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常晋 童飞 +5 位作者 吴毅 王雨婷 罗俊捷 龚滟 邱明国 乔梁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9,共8页
目的构建适应中国人群的乳腺钼靶图像分类辅助系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辅助乳腺癌早期筛查的潜力。方法为复现当前文献中的主流深度学习方法,利用乳腺X线筛查数字数据库子集(curated breast imaging subset of digital database for... 目的构建适应中国人群的乳腺钼靶图像分类辅助系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辅助乳腺癌早期筛查的潜力。方法为复现当前文献中的主流深度学习方法,利用乳腺X线筛查数字数据库子集(curated breast imaging subset of digital database for screening mammography,CBIS-DDSM)、乳房X线图像分析学会数据库(mammographic image analysis society database,MIAS)等国际公开数据集分别进行模型训练,并在华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人群乳腺钼靶图像数据集(Chinese breast mammography dataset,CBMD)上进行测试和模型性能比较;针对中国人群数据在公开数据集训练模型性能测试不理想的问题,结合中国人群数据特点,提出基于滑动窗口调窗机制的优化策略,设计二阶段迁移学习方法,以提升模型的整体性能,并进行系统研发。结果使用滑动窗口调窗机制及二阶段迁移学习后的CBMD训练模型,以中国人群数据集为测试集,其准确度从默认窗口下公开数据集训练模型的0.50提升至0.80,精度从0.54提升至0.82,灵敏度从0.52提升至0.80,F1值从0.52提升至0.80,AUC值从0.51提升至0.89。结论本研究引入滑动窗口调窗机制和二阶段迁移学习策略,显著提升了乳腺钼靶图像分类模型在中国人群数据集上的性能,初步达到适应中国人群的乳腺钼靶图像辅助分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钼靶 深度学习 X射线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卡介苗灌注治疗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海涛 罗伟铭 +10 位作者 陈剑 张健 冉强 徐静 金俊豪 敖杨坤 王亚鹏 张俊英 谢秋波 兰卫华 刘秋礼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9-968,共10页
目的 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灌注治疗在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 目的 探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 BCG)灌注治疗在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确诊为中高危NMIBC并经电切术后接受规律BCG灌注治疗的患者,训练集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就诊的110例患者,外部验证集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52例患者。共纳入17项指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1、3和5年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预后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对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 训练集人群中26例患者(23.64%)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32.00(18.00~50.50)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eosin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E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之和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NMLR)、病理分期T1期(pathological T1 stage,pT1)和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hemoglobin, albumin, lymphocyte, and platelet,HALP)的组合评分是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高HALP评分(HR=0.185,95%CI:0.046~0.736, P=0.017)是BCG灌注治疗后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高ELR(HR=3.599,95%CI:1.505~8.608, P=0.004)和pT1(HR=3.240,95%CI:1.191~8.818, P=0.021)是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后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在1、3和5年复发风险的预测曲线和理想曲线接近,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模型在较大的阈值概率内能获得净收益。在训练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中模型预测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2]、3(AUC=0.847)和5年(AUC=0.887)的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效能,在验证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中也观察到该结果。结论 BCG灌注治疗前较高的HALP评分是肿瘤复发的保护因素,而高ELR和pT1是危险因素。本研究基于HALP评分、ELR和病理T分期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识别出BCG灌注治疗后高复发风险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卡介苗 复发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涛涛 王显棋 +5 位作者 陈灿灿 闫婉莹 王大为 熊坤林 孙志远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7-857,共11页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3家医疗中心放射科1 070名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和CT图像。其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9名NSCLC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内部验证集;东部战区总医院173名患者、陆军特色医学中心178名患者分别作为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EGFR突变相关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综合模型。3种分类模型均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绘制校正曲线以评估综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中的AUC值分别为0.762 4(95%CI:0.692 4~0.825 1)、0.745 4(95%CI:0.671 1~0.814 3)和0.724 7(95%CI:0.639 7~0.801 6);临床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6917(95%CI:0.6279~0.7576)、0.6525(95%CI:0.5767~0.7291)和0.7792(95%CI:0.712 5~0.847 3);基于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预测效能值最佳,其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818 0(95%CI:0.757 7~0.874 3)、0.782 4(95%CI:0.7031~0.848 2)和0.796 6(95%CI:0.718 1~0.868 6)。校准曲线提示综合模型拟合度较好,决策曲线提示综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 结合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预测NSCLC EGFR基因突变的多中心数据集中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临床特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circ-Olfm1通过FOXO3a调节阿尔茨海默病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红岩 廖旗荣 +6 位作者 侯明亮 马琳秋 李金平 李小雄 卢静 刘雅婷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野生型小鼠)、AD组(APP/PS1转基因小鼠)、AD+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AD+敲除FOXO3a组(敲除FOXO3a的APP/PS1转基因小鼠)。采用皮层和海马立体定向注射慢病毒敲除circ-Olfm1和FOXO3a基因。①提取小鼠脑RNA,检测AD小鼠和WT小鼠中circRNA和mRNA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②RT‐qPCR检测前10位上调和下调的circRNA、circ-Olfm1和miR-330-5p的表达。③制备慢病毒载体并立体定向注射到WT和AD小鼠的皮层或海马,以敲除circ-Olfm1基因,水迷宫实验评估敲除circ-Olfm1基因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Aβ斑块沉积。④双荧光素酶基因分析验证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的相互作用。⑤Western blot检测AMPK和FOXO3a蛋白表达水平。⑥透射电镜检查AD小鼠海马组织的线粒体。⑦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AD小鼠和WT小鼠中共鉴定出5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28个上调,24个下调(fold change>1.5,P<0.05)。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学习和记忆等功能。circ-Olfm1是差异最大circRNA,在神经元中高表达,并在AD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上调(fold change>1.5,P<0.05)。敲除circ-Olfm1基因减少了AD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β-淀粉样斑块(amyloidβ,Aβ)数量(P<0.01)。细胞实验中:通过starBase数据库观察到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存在互补序列。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加入Aβ42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P<0.01)。沉默circ-Olfm1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降低(P<0.01)。ELISA检测提示:敲除FOXO3a后,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均显著增高(P<0.01)。透射电镜检查提示:敲除FOXO3a后线粒体损伤显著加重(P<0.01)。结论circ-Olfm1在AD小鼠脑组织和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上调,其导致AD小鼠认知损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FOXO3a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环状RNA 叉头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特征基因TNFAIP6的鉴定及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蕾 吕玉欣 +1 位作者 张晶 陈陵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42,共9页
目的鉴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特征基因,并验证其对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个独立的滑膜组织微阵列转录组测序数据集(GSE1919... 目的鉴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特征基因,并验证其对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4个独立的滑膜组织微阵列转录组测序数据集(GSE1919、GSE55235、GSE55457、GSE77298)和1个滑膜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92504),利用差异基因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特征基因。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TNF alpha induced protein 6,TNFAIP6)在人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系MH7A体外模拟炎症环境下的表达水平。MH7A转染si-TNFAIP6进行基因沉默,采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TNFAIP6对MH7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联合差异基因分析、WGCNA和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确定了1个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特征基因(TNFAIP6)。RT-qPCR和Western blot显示,与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处理比较,10 ng/mL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显著上调MH7A细胞TNFAIP6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CCK-8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在MH7A细胞敲低TNFAIP6的表达后,敲低组(si-TNFAIP6)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相较于对照组(FAM-si-NC)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TNFAIP6在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促进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可能是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异常活化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酸林格液加温液体复苏改善严重创伤致死三联征的机制研究
17
作者 吴银雨 佘汉 +7 位作者 杜云霞 张玉玺 周孝伟 李清晖 李涛 胡弋 毛庆祥 王亚玲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5,共10页
目的探讨苹果酸林格液(malate ringer’s solution,MR)加温液体复苏改善严重创伤致死三联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20 g),采用多发伤联合失血性休克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8组(n=... 目的探讨苹果酸林格液(malate ringer’s solution,MR)加温液体复苏改善严重创伤致死三联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20 g),采用多发伤联合失血性休克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8组(n=8):假手术(Sham)组,仅动静脉置管;严重创伤(trauma,Tra)不同时间点(10、30、60、90、120、180 min)组以及严重创伤(Tra)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观察180 min。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指标变化,检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变化、核心体温变化以及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改变情况。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肺静脉内皮线粒体呼吸控制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ing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α,PGC1α)、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p-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mitofusin 2,Mfn2)蛋白的表达水平,以评价血管内皮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情况。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严重创伤后180 min(Tra180 min)组,于创伤后180 min不做任何治疗;MR常温液体复苏(Tra180 min+MR)组,于创伤后60 min时使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常温输注MR进行液体复苏;MR加温液体复苏(Tra180 min+MR+37℃)组,于创伤后60 min时使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37℃加温输注MR进行液体复苏。观察及检测上述指标,以研究MR的复苏效果。结果与Sham组比较,严重创伤大鼠180 min时ACT和R值显著延长(P<0.05),MA和Angle值显著缩短(P<0.05),尾部出血时间显著延长(P<0.05),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_(2))、HCO_(3)^(-)、剩余碱(base excess,BE)水平显著降低(P<0.05),K^(+)持续升高(P<0.05),Na^(+)持续降低(P<0.05),Ca^(2+)显著降低(P<0.05)。此外,与Sham组比较,严重创伤大鼠180 min时血浆vWF水平(P<0.05)和肺静脉内皮VE-Cadherin、PGC1α、Mfn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Drp1表达增强(P<0.05),肺静脉内皮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显著下降(P<0.05)。MR液体复苏使大鼠尾部出血时间缩短(P<0.05),核心体温升高(P<0.05),血浆vWF水平升高(P<0.05),VE-Cadherin、PGC1α、和Mfn2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Drp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加温MR液体复苏比常温MR液体复苏效果更显著。结论MR加温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严重创伤大鼠致死三联征,这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苹果酸林格液 加温液体复苏 致死三联征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18
作者 王维飞 邓皓月 +4 位作者 杜云霞 杜钟媛 刘良明 李涛 毛庆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06-1814,共9页
目的探讨新型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瑞马唑仑(remimazolam,Remi)对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模型,将96只成年雄性SPF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 目的探讨新型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瑞马唑仑(remimazolam,Remi)对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模型,将96只成年雄性SPF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脓毒症(Sepsis)组、脓毒症+瑞马唑仑(Sepsis+Remi)组,记录各组小鼠72 h存活情况和存活时间,观察小鼠肠道病理结构、肠道屏障功能指标、肠道ZO-1蛋白表达及肠道巨噬细胞极化变化来评估Remi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采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RAW264.7细胞24 h构建脓毒症体外模型,分为对照(Control)组、LPS组、瑞马唑仑干预(LPS+Remi)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巨噬细胞表型、线粒体形态及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ROS),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甘露糖受体(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蛋白表达。结果与Sepsis组相比,Remi干预后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从12.50%提升至68.75%,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肠道绒毛结构部分恢复,间质水肿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功能性指标显著改善。同时,体内外实验均发现,相较于Sham组和Control组,Sepsis组和LPS组巨噬细胞iNOS表达增加、CD206表达减少(P<0.05),而Sepsis+Remi组和LPS+Remi组可部分逆转此现象(P<0.05)。LPS组巨噬细胞线粒体呈明显碎片化,且相较于Control组,MtROS显著增加(P<0.05);而相较于LPS组,LPS+Remi组巨噬细胞线粒体碎片化显著改善,MtROS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Remi可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失衡诱导的氧化损伤,改善巨噬细胞炎性活化,进而在保护脓毒症小鼠肠道屏障功能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脓毒症 肠道屏障功能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态数据建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19
作者 张地 吴毅 +7 位作者 徐瑜 王帅 胡玥 陈滑维 胡那娜 何容 童雪玲 李梦侠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02-1611,共10页
目的 基于术前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确诊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7例(入组标... 目的 基于术前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确诊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7例(入组标准筛选自778例初筛病例),其中术后5年内复发53例,未复发164例。将病例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73例)和验证集(44例)。以肺癌原发灶主体作为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模型;同时基于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术前检验等指标建立临床模型。进一步融合两类特征构建融合模型,并通过模型性能比较筛选最优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通过平扫CT影像特征筛选,最终纳入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影像模型构建。在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自适应增强算法(adaptive boosting, Adaboost)的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 0.808~0.92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2、0.884;验证集AUC为0.806(95%CI0.630~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5、0.971,综合比较预测性能最好。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了4个临床特征参与构建临床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874(95%CI 0.821~0.92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0.891;验证集中AUC为0.813(95%CI 0.677~0.94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36、0.600。进一步通过特征级融合策略整合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后,融合模型在训练集AUC达到0.953(95%CI 0.924~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0.860;在验证集AUC达到0.852(95%CI 0.729~0.976),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2、0.629,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结论 融合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风险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可为评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内的复发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机器学习 计算机断层扫描 Ⅰ期 5年复发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疗效评估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敖杨坤 罗伟铭 +10 位作者 冉强 王海涛 张健 王亚鹏 汪泽 徐静 张军 陈珍珍 兰卫华 刘秋礼 江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923-1930,共8页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首次电切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与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7年1月-2025年1月于陆军特...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首次电切术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与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7年1月-2025年1月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并于2~8周内再次行TURBT(二次电切)的120名NMIBC患者,根据首次TURBT术后是否存在病灶残留将患者分为病灶残留组34例、病灶未残留组86例,通过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TURBT后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TURBT术后患者病灶残留率为28.33%,卡方检验分析发现肿瘤分期T1期(χ^(2)=5.756,P=0.016)和肿瘤宽基底(χ^(2)=4.331,P=0.037)是首次TURBT后病灶残留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分期T1期(OR=3.047,95%CI:1.128~8.226,P=0.028)是首次TURBT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二次电切术后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肿瘤分期T1期[OR=4.258,95%CI:(1.248~14.532),P=0.021]、二次电切术后化疗药物灌注[OR=3.539,95%CI:(1.284~9.752),P=0.015]、泌尿系统肿瘤史[OR=3.002,95%CI:(1.145~7.873),P=0.025]、高PLR比值比[OR=2.798,95%CI:(1.115~7.023),P=0.028]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TURBT术后肿瘤分期T1期、肿瘤宽基底是病灶残留的危险因素,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分期T1期、二次电切术后化疗药物灌注、泌尿系统肿瘤史和高PLR比值比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综合分析以上4项临床指标,可有效评估NMIBC患者在接受二次电切术后的肿瘤复发风险,及时采取早期医疗干预措施以优化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肿瘤电切术 肿瘤残留 肿瘤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