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强度聚焦超声缓解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丹丹 胡帅 +7 位作者 陈锦云 李东 王俊瑞 黄伟 陈俊林 周崑 王嫣 陈文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186名进入本研究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病人均连续10天内每日接受一次针对疼痛靶点的L...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186名进入本研究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病人均连续10天内每日接受一次针对疼痛靶点的LIFU治疗,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30 min,疗程结束后第3天、7天、14天、21天对损伤部位进行疼痛评分,分析疼痛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计算有效率以评价治疗效果;记录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病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与治疗开始前相比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第8、9、10次之间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LIFU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并有一定的维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聚焦超声 慢性软组织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带针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术后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迪 李鸿鹏 +5 位作者 马江 聂谦 孙剑峰 吴志鹏 张宏才 赵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4535-4544,共10页
背景已知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常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短期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常用的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方式,但术后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复发性心肌梗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背景已知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常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短期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常用的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方式,但术后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复发性心肌梗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MACE发生,但易合并消化道出血,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PCI预后。而眼针可有效减少胸痛持续时间和频率,运动疗法可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二者相结合的眼针带针运动在PCI术后的应用有待探索。目的探讨眼针带针运动对冠心病(CHD)患者PCI后HRV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例PCI后中、低危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的分配比例随机分为眼针带针运动组或药物治疗组。眼针带针运动组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眼针带针运动,药物治疗组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了2周干预。收集患者以下资料:(1)基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呼吸频率、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教育水平、职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患基础疾病数量。(2)主要指标: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PCI后24 h内和2周干预结束当天HRV。记录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每5 min内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比值(LF/HF)。采用MACE评估干预后2、4、8周的预后。通过电话和门诊会诊记录心源性或全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重度心力衰竭、复发性心肌梗死、再次PCI、胸痛等情况。(3)次要指标: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I(hs-TnI)。(4)安全性指标:PCI后皮下血肿、皮肤病变、肌肉酸痛、呼吸异常、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局指标均在PCI后24 h内和2周干预结束当天测量。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LF/HF、SDNN、SDANN、SDNN index、LF、HF、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F/HF、SDNN、SDAN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药物治疗组CRP高于眼针带针运动组(P<0.05);两组NT-proBNP、CK-MB和hs-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带针运动组MACE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眼针带针运动在改善PCI后CHD患者的HRV方面比药物治疗更有效,MACE发生率更低,术后短期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眼针疗法 眼针带针运动 心率变异性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邓维维 闵令霞 +2 位作者 冯州 侯景明 刘宏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观察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SCI组(8只),光刺激组(8只)和假刺激组(8只)。应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单纯SCI组仅行SCI造模,不作任何干... 目的:观察光遗传学靶向激活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SCI组(8只),光刺激组(8只)和假刺激组(8只)。应用钳夹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单纯SCI组仅行SCI造模,不作任何干预;光刺激组利用光遗传学技术精确激活SCI大鼠双侧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假刺激组植入的病毒中不含光敏感蛋白,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无法激活谷氨酸能神经元。光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3—14天进行470nm蓝光刺激,每日2次,共刺激2周。采用BBB评分和斜坡实验在造模后1—8周时每周评价SCI大鼠的运动功能。在SCI造模后第4周时每组取2只大鼠的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损伤区域脊髓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期间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刺激SCI大鼠M1区谷氨酸能神经元总体是安全的。BBB评分和斜坡实验显示,光刺激组SCI大鼠的运动功能从SCI后第2周开始明显要优于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P<0.01),其中第4周时光刺激组的BBB评分与其余2组差异最明显(P<0.001)。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在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和斜坡实验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SCI造模后第4周时HE染色显示光刺激组脊髓组织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单纯SCI组和假刺激组。结论:M1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SCI大鼠功能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干预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光遗传学 初级运动皮层 谷氨酸能神经元 运动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